中国最火企业家,困在IP里
编者按
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是金光闪闪的名利场,也是复杂幽暗的权力场;既有正和博弈的觥筹交错,也不乏零和博弈的刀光剑影;既能为参与者带来巨大的好处,也可能为IP本人和企业、品牌埋下可怕的风险。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小米集团CEO雷军发表演讲,呼吁全行业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随后,有媒体指出,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关切。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源于小米SU7 Ultra的事故。截至目前,小米集团及雷军本人尚未对该事故做出回应,舆论仍在持续发酵,雷军的个人IP也遭遇口碑反转,曾经消费者心中的创业领袖,正在走下神坛。
“人红是非多。”当企业家和他们领导的企业决定或同意打造其个人IP时,大概率会想起这一常识。而且,企业家IP与企业利益天然是捆绑在一起的,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应。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企业家对当IP趋之若鹜呢?大概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具有从火中取栗而不伤手的高超本领。然而,近期的产业舆论场上,不管是家电,还是新能源汽车,对手们就差指名道姓的“黑公关”指责表明,企业家IP之于企业的价值和风险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免费午餐”背后的复杂动机
所有网红,都渴望收获流量红利,避免被流量反噬。企业家IP亦不例外。那么,当IP究竟能给企业家本人以及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呢?
与顾客直接沟通,节省广告费。这大概是最直截了当、也最正大光明的理由。沟通是营销的基本任务之一(create,communicate and deliver superior value to a target market at a profit,CCDV)。相对于传统的广告、媒体报道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企业家IP,可以和目标顾客、消费者在价值创造前、中、后都进行直接沟通、互动,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使得信息在传递、传播过程中的梗阻、扭曲、失真最少,沟通的效率高,效果更好,也会节省中间费用,可以说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沟通渠道。
品牌叙事人格化,使品牌更具温度、情感渗透力。“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做品牌,也要讲故事,而不能简单地“喊口号”(slogan)。在大众媒体时代,砸重金重复“喊口号”的确有利于占据消费者心智——这一点,已为定位理论的众多案例所证实。但是,在社交媒体平台,如果不能激发出潜在的故事能量,喊口号式营销就会面临不少的扩散障碍。讲好品牌故事,有血有肉、有创业经验、管理思想、有价值观、善冒“金句”的企业家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他们不仅能更好地演绎、表达品牌的定位、优势,还能让品牌价值更可触摸、更易感知。
用好企业家这一稀缺资源,提升竞争优势。市场竞争,看似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比拼,归根结底是企业家之间的较量。而企业家本人无疑又是这场较量中各自的“稀缺资源”。既然如此,企业家“御驾亲征”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而成为网红,既是这种资源的实现形式之一,也是竞争甚至正面对抗的有力武器。毕竟,有3000粉丝和3000万粉丝所形成的护城河、攻击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企业家的个人动机。虽然企业家是企业的资源、资产,但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因此,企业家IP,也不乏个人利益的考量:(1)企业新任掌门人通过IP化积累声量,从而尽快走出前任明星企业家的光环;(2)通过个性化的形象,更好地吸引人才,甚至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3)喜欢当网红的感觉。例如,初代网红的一位投资人曾说“回复粉丝留言如批奏折”;(4)鉴于士农工商的文化传统或个人偏好,一些企业家试图超越“商”的角色,凸显自己作为科学家、学霸、专业人士、思想家等角色的能力,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动机鲜少单独起作用,而是交织在一起。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是金光闪闪的名利场,也是复杂幽暗的权力场;既有正和博弈的觥筹交错,也不乏零和博弈的刀光剑影;既能为参与者带来巨大的好处,也可能为IP本人和企业、品牌埋下可怕的风险。
升级的心智争夺战
普通人、中小企业家、创业者,因为起点低、资源少,追逐流量红利,有不得已的一面——先活下去。但是,这条道路的风险和收益未必成比例。一些网红在遭遇网暴后罹患抑郁甚至自我了断,就凸显了其高风险。
诚然,企业家的抗风险能力、心理都更为强大。但是,企业家IP之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未必没有类似的风险-收益结构,轻则被抵制而销量下滑、股价下跌,重则品牌资产受挫、被污名化,上升趋势戛然而止,甚至跌入谷底。
这是因为,社交媒体是一种升级版的心智战场。定位理论立论的基石就在于其对人类大脑特征的认识:相对于信息爆炸,消费者的大脑容量和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憎恨混乱,因此定位要保持简洁;倾向于情感,而不是理智,所以要激发共鸣,而非说教;不会改变,所以千万不要试图和消费者的定见对抗;不愿失焦,所以,已经占据了顾客心智的品牌切忌搞品牌延伸。社交媒体在此基础上又大大强化了圈层化这一社会现象:在传统媒体时代,广告主面对的是彼此分离、原子化的“大脑”,所以,“洗脑”式的重复是有效的;现如今,消费者按价值观、兴趣爱好、品味等标签聚合、连接在一起,容量有限、憎恨混乱、情感重于理智、不会改变、不愿失焦的大脑构成了“分子”。
在升级版的心智战场中,人们热衷于以共同的情绪或价值观站队,寻求归属感与群体支持、构建集体身份认同,强化“信息茧房”;同时,对圈层外,则不乏辩争、交锋甚至相互攻讦、网暴,以及不断增强的群体极化与撕裂、对立。平台的算力越强、算法越高级、大数据越丰富,“战争”发生越频繁、战斗也就越“惨烈”。而且,大家心知肚明,圈层式互动是流量的重要来源。企业家可以凭借个人IP拥粉无数,成为重要的品牌联想,为品牌赢得更多曝光和认同,但也必须小心以下四种风险:
最大的风险,莫过于企业家IP的崩塌。对于认同者,企业家IP是偶像,是普通人理想自我的投射和载体。但是,不认同甚至持批评意见者,很可能会对企业家IP进行显微镜式的审视,像考古学家一样端详他们的过往,并将其中的“黑点”经其所在的圈层迅速放大。如果企业家的言行,不管是当下,还是过往,只要是违背了法律、公序良俗,挑战了企业生存环境中不可挑战的力量,其人设就很可能崩塌。
第二种风险,企业家IP与企业行为的“反差效应”。任何战略定位,都需要运营活动的取舍、配称(fit)来落地,企业家IP所展示、言说的品牌形象也是如此。但是,对消费者来说,企业家形象是感性的、柔性的,而企业的制度、能力却是理性的、刚性的。当这两者出现脱节甚至冲突时,会产生反差效应。今年以来,小米公司在引擎盖挖孔、提前缴纳尾款、海报小字事件、退款被拒等事项上频频被炒作,与雷军塑造的亲和、拿用户当朋友的IP不无关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形象在前,这些行为不过是正常的商业纠纷或行业“通行做法”。但是,亲和的朋友竟然如此“斤斤计较”“耍小聪明”,就形成了强大的张力。
第三种风险,对手的操作。在传统时代,当品牌占据某一有利的定位后,对手的直接挑战基本上会无疾而终。但是,企业家IP这一“中间变量”,反倒给了可乘之机。只要解构掉企业家IP,就能有效地侵蚀品牌所占据的心智定位。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比直接挑战品牌定位要小得多。毕竟,企业家IP是以一个具体的人为载体的,总能找到与社会负面情绪关联点。
第四种风险,核心粉丝“帮倒忙”。这些粉丝捍卫IP的荣誉,是为了维护自身的认同,保护理想自我,很可能会与批评者、质疑者激烈对抗,甚至进行有组织的攻讦、“消灭异端”。这种“饭圈文化”,早已引起社会性的反感,也会“连坐”企业家IP、品牌——“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多弘扬企业家精神,少表演
詹姆斯·马奇告诉我们,决策有两种逻辑:一种是身份逻辑,主旨是“适当、责任、义务和规则”;一种是理性的功利主义。就企业家IP这件事来说,前者考虑的是对不对、应该不应该,后者计算的是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与风险成何种比例是最优的选择。
社会的任何一种分工和角色,都有其核心使命。企业家的任务,不是用表演去取悦他人,而是用创新来改善、改变世界。从此出发,企业家,尤其是成功的创业家、大型企业的掌门人,应该极为审慎地对待个人IP化一事,除非与创新有关,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例如,沟通渠道这一价值显然与创新相符,但节省广告费当是直接沟通的一种结果,而不应是做企业家IP的重要目标。
而且,虽然中国企业家在利用后发优势、赶超、突破技术围堵等任务上卓有成效,但是,真正算得上一流企业家的,仍然屈指可数。关键的不足是,从0到1式原始创新还较少。可以说,中国企业家群体在这一任务上还任重道远。因此,他们有必要更聚焦如何成为一流企业家,而不是分散精力去当网红。
当然,由于企业家的动机、诉求的多样性,一定会有企业或企业家本人执意要打造企业家IP。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人设宜聚焦创新追求或专业造诣,而非展示个人生活。显然,人设如果过于偏离企业家本人,或过度拔高,就需要不少人为和表演,会使得这件事的成本极高,毕竟企业家的时间、精力的机会成本不小。那么,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家IP要如何定位呢?作家莫言有一句名言,“我是作为老百姓来写作,不是为老百姓来写作。”类似地,企业家也可以是作为企业家来做IP,而不是为了消费者或其他人来做IP。此外,成功的企业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追求、专长,去做科普作家、经济学家、价值观宣讲者等等,但最好以专业造诣为前提,否则贻笑大方。而企业家的生活方式和细节,既有值得羡慕之处,但也很容易刺激收入差距、劳资对立等敏感神经。
第二,在沟通与互动中尊重朴素的情感,敬畏基本的正义。例如,爱国就是一种人人皆有的朴素情感。不少企业家拿它当牌打,给自己贴爱国者的标签。这种做法固然“吸粉”,但人设崩塌会对企业家自己、企业产生极为负面和持久的效应。再比如,产品发生了质量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企业家IP不仅漠然以对,甚至还口口声声要清理“黑公关”,就违背了最基本、最本能的正义、对错观念,大概率会自食其果,并累及企业。
第三,在团队中引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背景的成员。在战略决策或咨询中,PEST分析是最基础的工具。但是,在企业家IP这件事上,PEST,尤其是其中的S(社会)却颇难把握。任谁也不能完全或及时认识到社会的全貌,对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规律有准确感知、预测。而具有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背景的团队成员,有助于减少企业家IP与社会负面情绪“碰撞”的可能。
第四,坚持长期主义,而非追求短期变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品牌形象,尤其是美誉度,是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打造企业家IP,不宜过多的迎合、讨巧,甚至功利得只想卖货,把企业家降等为一个纯粹的销售人员。
第五,必要时,将企业家IP和企业切割。虽然企业家IP和企业利益天然相关,但也并非必然捆绑。当企业家IP成为企业负资产时,及时分离是完全合理且必要的。
撰 文 | 邓中华 《中欧商业评论》特约作者,著有《创新者策略:破坏与反破坏之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作者:邓中华,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