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造血”公司IPO开盘大涨200%,真能替代抽人血吗?
水稻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杂交水稻曾解决了数亿人的粮食供应问题,如今,一款源自水稻的“稻米造血”产品又成为能挽救生命的创新药。
今日,这款创新药背后的企业——禾元生物登陆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奥福民”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以下简称“奥福民”)已于2025年7月获批上市,有望打破传统人血白蛋白产品对血浆原料的依赖。
禾元生物发行价格29.06元/股,今日开盘价88元,涨幅达202.82%;截至9点35分,股价为78.2元,涨幅168.41%,总市值314.64元。
“奥福民”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图片来源:禾元生物官网
2006年成立后,禾元生物经过19年研发,已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表达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款药品、药用辅料及科研试剂等产品。由于多款药品正在研发中,禾元生物仍处于亏损状态,是采用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
尽管首款药物刚刚上市,但禾元生物药用辅料、科研试剂及其他产品已实现商业化,并在近几年里贡献了千万级的年收入,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禾元生物按产品划分的收入结构 图片来源:招股书
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第三代技术平台突破了重组人白蛋白药物的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产量、工艺简单、低成本、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等优势。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因工程生产的重组产品取代从组织或血浆制备的生物制品是必然趋势;公司将通过重组人白蛋白药物的规模化生产,填补市场需求缺口。
那么,“稻米造血”能否颠覆传统血制品市场格局,成为现有人血白蛋白产品的优质替代?
01
从稻田走向急救室的创新药
当前,国内外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低温乙醇法从血浆中分离纯化人血清白蛋白(pHSA)。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人白蛋白,以替代血浆提取pHSA,已成为行业重点研发方向,旨在突破传统工艺的原料局限。
其中,禾元生物利用水稻胚乳细胞特异性表达的自然启动子、人工定点突变增强启动子的转录水平、蛋白定向储存、内质网减负和密码子优化等综合技术策略,克服了其他生物反应器表达量低、纯化工艺复杂和规模化困难的难题,建立了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高效重组蛋白表达平台和重组蛋白纯化技术平台。
水稻胚乳细胞蛋白质表达平台工艺流程图 图片来源:招股书
依托两大平台,禾元生物已构建起8条产品管线,覆盖不同临床需求:核心产品“奥福民”已获批上市,另有重组人乳铁蛋白溶菌酶口服液、重组人α-1抗胰蛋白酶(OsrhAAT)、重组瑞替普酶、口服重组人糜蛋白酶冻干粉、重组人糜蛋白酶等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禾元生物在研药品管线 图片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资料显示,作为水稻源重组人白蛋白,“奥福民”与血浆来源pHSA的物理化学性质基本相同;根据“奥福民”的Ⅱ期及Ⅲ期临床试验结果,OsrHSA达到非劣效的主要研究终点,证明了产品在疗效上非劣于pHSA;且重组人白蛋白纯度达到99.9999%以上,宿主细胞蛋白残留少,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对照组pHSA相比,在安全性上无显著差别。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的表现,“奥福民”还有其他诸多创新价值。
例如,重组人白蛋白表达量高、成本低。“奥福民”在水稻糙米中的表达量可达到20-30g/kg,纯化工艺只需3步层析,平均单批次工时约为36小时,纯化工艺简单;实现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可大幅降低,比血浆来源生产的pHSA成本低。
为构建完整产业链、满足原料供应,禾元生物在中国西部选址,作为未来商业化的药用水稻种植基地,2024年药用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700亩,2025年超9000亩。
以往,pHSA的生产原料来自健康人群有偿提供的血浆,采集量有限。禾元生物的重组人白蛋白以水稻作为原料,将不受血浆来源供给限制,有望更充分地满足临床需求。更关键的是,相对于血浆提取的pHSA,重组人白蛋白可杜绝传播动物血源性病原体的潜在风险。
2024年8月,“奥福民”的上市申请按照“临床急需的短缺药品、防治重大传染病和罕见病等疾病的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并于2025年7月获批。此外,该产品还入选了工信部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这些都验证了主管部门对重组人白蛋白技术与产品的认可。
从产品的技术路径与功效来看,重组人白蛋白的确具有替代人血白蛋白产品的巨大潜质。
02
适应症差距,短期难以覆盖“药王”全场景
人血白蛋白是许多危急重症患者的“救命药”,具备维持胶体渗透压、抗氧化、转运药物、减少炎症损伤、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调节免疫、保护神经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多重药理作用,应用场景广泛。
目前,“奥福民”的适应症为获批适应症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而肝硬化发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预计中国肝硬化腹水发病例数将由2017年的71.3万例降低至2030年的49.2万例。禾元生物结合流行病学数据测算,预计2022年我国有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56.7万人,并将逐年递减到2030年的45.5万人。
据招股书分析,在临床上,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的人血白蛋白用量一般较高,且随着患者支付能力的提高和重组人白蛋白药品上市带来的供给增加,市场需求缺口将被逐步填补,人血白蛋白使用频率和单次使用量预计将逐渐提升,该适应症下的产品需求量仍然十分可观。
只不过,人血白蛋白的临床价值远不止此。作为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制品,它长期占据院内药品销售额排行榜第一名。药智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人血白蛋白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累计销售额约175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药王”。
具体来说,人血白蛋白可用于治疗失血、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休克,治疗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治疗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预防和治疗低蛋白血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及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及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在获批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后,禾元生物已规划出“奥福民”的适应症拓展路径。
招股书披露,禾元生物进一步与美国FDA、中国CDE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沟通具体临床设计并达成一致后,将开展一项纳入中国患者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待研究完成后,同步向美国FDA及欧洲EMA申报药品上市,并向中国CDE申请“奥福民”的适应症拓展,预计获批后,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实现在中、美、欧上市销售,并取得血浆来源的pHSA全部现行适应症。
总的来说,从适应症差距来看,重组人白蛋白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对人血白蛋白的替代。不同病症的受试者招募难度各异,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还需协调不同地区的医疗体系、伦理审查标准,加之临床数据收集与验证周期较长,因此,重组人白蛋白要真正覆盖传统人血白蛋白的适应症,仍需经历较长周期。
03
短期暂无价格优势,规模化后能否降低成本?
据行业数据预测,中国人血白蛋白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58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570亿元。从供给端看,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持续提升,仅从2016年至2021年,每年批签发就从400吨增长至645.2吨,其中进口产品约占60%。
一直以来,市场普遍认为血浆采浆量有限,导致人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供不应求,这一情况的确曾持续多年。不过,当前格局正在扭转,行业正呈现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探的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天坛生物、派林生物、卫光生物等主流血液制品企业的产品库存量同比大幅上涨,而此前血液制品年度库存量同比下降是行业常态,库存变化直观反映出供给端趋于宽松的态势;未来,国内血液制品核心产品价格将呈现一定的压力。
天坛生物在2025上半年财报中提到,随着部分省级和省际联盟对血液制品集采范围的扩容,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数量的持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对血液制品价格带来冲击。博雅生物则在2025上半年财报中提出,供给端的结构性矛盾已逐渐凸显,受原料血浆采浆量逐年增长、人源性新品持续获批、人血白蛋白进口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白蛋白、静丙、纤原等部分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非血液制品领域企业加速布局重组蛋白等新兴领域,也对传统人源性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的市场空间可能形成挤压。
人血白蛋白未纳入国家集采,目前已有广东联盟、江苏、京津冀“3+N”联盟等区域进行了多轮地方集采,近两年也呈现出明显的降价趋势。
以2025年9月公布接续中选结果的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为例,本次集采共有超50个人血白蛋白产品入选,包括12.5g、10g、5g、2g几个规格,其中10g规格最低价格已到337元/瓶。与该联盟地区上一轮集采相比(2023年),10g标准规格产品中,有13个产品价格下降,最高降幅达25%。
京津冀“3+N”联盟人血白蛋白集采部分产品(10g规格)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天津市医保局
目前,禾元生物的“奥福民”重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水稻)已开启商业化。为了推进商业化进程,禾元生物已与国药控股、贝达药业等签订经销协议,完成了全国30余个省市区域的销售网络布局。2025年8月,“奥福民”由医生开出首个处方。
由于刚刚启动商业化步伐,暂未能从网络公开渠道获得“奥福民”的价格,动脉网从部分DTP药房了解到其零售价为890元(10g规格)。
作为新技术产品,初期价格既需覆盖前期研发成本,也为后续适配医保支付、集采等政策预留了调整空间。因此,与血浆来源的人血白蛋白相比,短期内“奥福民”暂无价格优势。
此外,医生、患者对重组人白蛋白技术的接受度还有待观察。“奥福民”在研期间,已有大量媒体对“稻米造血”新技术进行了报道和科普,这四个字的确具有足够吸引力,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过,落实到患者个体或家属身上,会坚定地选择吗?
禾元生物也在招股书做了风险提示,血浆来源的pHSA拥有数十年的真实世界临床使用经验,“奥福民”则与其他创新药相似,为获取医生和患者群体的广泛接受和认可,需要开展较多的学术推广、市场教育和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等,将会有一段时间的市场导入期。
值得关注的是,前文已经提到,表达量高、成本低是重组人白蛋白的一大特点,实现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可大幅降低,比血浆来源生产的pHSA成本低。
目前,禾元生物商业化规模的10吨OsrHSA原液及制剂cGMP智能化生产线已于2023年建成,“奥福民”上市后通过该产线快速切入市场。同时,公司计划将部分IPO募集资金用于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程度与水平,投产后产能将快速放大。其中,加快推进年产120吨OsrHSA原液cGMP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并积极改进、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若“奥福民”能实现适应症拓宽、商业化产能提升、成本下降,并形成更可及的价格体系,进而构建更全面的竞争力,届时对人血白蛋白的替代进程或将加速。
04
写在最后
无论如何,全球首个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的成功上市,将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药品的商业化进程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要的行业意义。
放眼全球市场格局,从技术路径来看,目前采用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表达系统商业化的企业主要有禾元生物和美国Ventria Bioscience。从产品类型来看,截至2025年8月底,全球重组人白蛋白药品领域仅有三款药物获批上市,即:禾元生物的“奥福民”在中国上市,安睿特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采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于2024年4月、2025年3月分别在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注册上市。
全球在研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图片来源:招股书
成功登陆科创板后,禾元生物将获得更充足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水稻胚乳细胞表达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持续创新,包括构建第四代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不断提高重组蛋白的表达量、拓展长效药物技术平台等。
未来,给创新技术足够的时间,随着禾元生物及其他参与企业的研发持续迭代,重组人白蛋白或将重塑血制品市场格局,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更充足、更具性价比的治疗选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作者:张晓旭,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