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合规元年的蝴蝶风暴
2025年以前,中国自动驾驶迎来合规化的关键转折。此前,这一产业普遍存在着。
“完全自动驾驶”“脱手驾驶”等夸大宣传,L2级辅助驾驶被包装成“高阶智驾”等现象,车企宣传与用户认知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导致消费者过度信任系统能力。监管缺位下的技术狂奔,最终以事故形式为社会敲响了警钟。多起智能驾驶恶性事件的发生,倒逼监管力度全面加强。
2025年4月,工信部组织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标志着行业强监管时代的来临。
此后,一系列标准密集出台,中国进入智驾合规元年,车企紧急调整产品策略和宣传话术。
那么,为何智驾合规如此重要?这场蝴蝶振翅的变革如何引发了整个行业的风暴?
智驾新规
终结野蛮生长
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智驾合规元年。
这一年,中国智能驾驶领域告别了早期的野蛮生长,一系列顶层设计密集落地,为行业划下清晰的发展红线与责任边界。年初,工信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并同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从产品准入与软件迭代两个维度建立起监管框架。
9月,政策进一步深化。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标志着高级别自动驾驶在合规路径上取得关键突破。
这一场行业整治并非偶然。智能驾驶作为一门新技术在发展初期急需约束和标准规范。
智驾走向合规的必要性首先源于安全层面的考量。2025年3月,一辆开启智能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未能识别临时道路维修改道,系统在最后时刻退出导致碰撞,造成了安全事故。这意味着,智驾技术仍处于概率安全而非绝对安全的阶段。接连发生的交通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智驾安全性的广泛担忧,从而倒逼监管体系加速建立与完善。
而交通事故引发的争议部分源于车企的过度宣传。为了抢夺市场过度宣传,部分车企在宣传中滥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割裂了消费者对实际智驾产品能力的认知。它们倾向于使用“自动驾驶”等理想化词汇包装其尚处于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并热衷于展示经过精心剪辑的极端场景表现。这种营销话术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巨大“剪刀差”,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对技术水平的认知,导致用户可能因高估系统能力而放松警惕,最终引发危险。
交通事故一旦发生,如何厘清责任边界也是一大难题。
在传统汽车时代,交通事故责任主要由驾驶人承担。但在智能驾驶时代,当车辆部分或完全由系统控制时,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该如何划分?是应该归咎于选择开启辅助驾驶功能的驾驶员,还是应该追究算法决策存在缺陷的车企,抑或传感器供应商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和企业的创新边界。
这些因素共同呼唤监管介入和新规出台。而顶层设计的出台则意味着中国智能驾驶正式由试点探索走向准入放行,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迈出关键一步。
车企变局
从技术竞赛到安全竞争
政策收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各大车企被迫迅速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合规要求。从宣传话术到产品研发,从功能上线节奏到售后服务,企业方方面面都经历着蝶变的阵痛。
最直观的变化是各大车企在智驾产品上的宣传话术降调。过去,各家厂商热衷于打“L2+”或“准L3”的概念战,宣传话术极力渲染技术能力。如今,这些模糊的技术话术被政策一刀切地清除出场。合规标准明确规定:在法律与测试体系成熟之前,L3及以上能力不得上路,更不能以此为卖点进行宣传。曾经挂在发布会屏幕上的炫酷词汇,如今必须被“辅助驾驶”等中性表述所取代。智能驾驶不再是市场营销的噱头,而是被重新拉回技术与安全的原点。
随着宣传话术紧缩,功能上线也更加谨慎。随着合规政策落地,过去那种一味追求“功能抢先上线”的做法有所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充分测试验证后再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对智能驾驶系统及OTA升级进行充分测试,确保控制策略合理、安全可控。这使得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投入更多资源用于仿真测试、封闭场地验证和道路实测,以积累足够的数据来证明系统达到安全标准。可以预见,未来新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将更加成熟可靠,“半成品”式的功能将逐渐退出市场。
研发层面,各大车企的竞争焦点更加务实。过去,为了追求用户感知上的智能,不少厂商更关注功能堆叠和体验演示,比如“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城区记忆导航”。这些能力看似强大,却常常游走在监管灰区。如今,研发重心正在从炫技转向务实。企业开始投入更多资源在安全逻辑、系统稳定性、冗余机制和数据闭环上。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在智驾领域的服务与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随着责任界定的明晰,车企正在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这包括完善的数据记录系统,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准确还原过程;建立快速响应的售后技术支持团队;推出更加详尽的用户教育培训方案,帮助驾驶员正确理解和使用智驾功能。
可以说,合规元年带来的行业洗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技术扎实、管理规范的头部企业,反而可能因提前布局而在合规时代放大先发优势。反之则可能在严格监管下难以为继,逐步被市场淘汰。
标准与保险
行业基石的同步升级
智能驾驶的合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和车企的努力,更离不开标准体系的支撑、测试评价的成熟和保险机制的护航。
过去几年,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高速推进,但行业标准却长期处于碎片化状态。不同车企各自定义L2、L3的能力边界,测试指标、场景划分五花八门。这不仅增加了监管难度,也让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概念陷入混乱。
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GB 44496–2024)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已正式发布并将于2026年实施。这些标准从功能定义、测试条件到责任追溯机制,逐步确立了行业的共同语言。国家标准体系加速完善,为技术划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技术的自由生长阶段已经过去,行业正在进入有标可依的新阶段。
除了统一标准的出台,测试体系的成熟也至关重要。过去,车企的内部测试报告往往缺乏公信力,不同厂商各自定义的场景和评估方法,导致测试结果难以横向比较。而今,测试体系正在变得更科学、更权威。《道路车辆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评价与测试用例生成》等标准的落地,正在让测试从企业自测走向国家监管。据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均划定了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并不断扩大开放区域和场景复杂度,测试环境愈发接近真实驾驶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技术想要真正走向社会,都必须有风险转移机制。而在智能驾驶领域,保险正成为那张安全网。
2025年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试点“自动驾驶责任险”。例如,北京规定车企在申报L3功能测试与销售时,必须购买专属责任险,单次事故最高赔付可达500万元,覆盖系统缺陷、算法错误、数据泄露等新型风险场景。
保险政策的出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将车企的安全水平与保费成本直接挂钩:安全设计越充分、事故风险越低,保费越优惠。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智驾风险数据库,结合车辆传感器数据、事故场景特征、算法行为模型进行量化评估,倒逼企业必须从研发阶段就考虑风险管理与责任承担。
可以说,标准确保了技术有规可依,测试确保了产品安全可靠,保险则为风险转移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三者与监管政策形成合力,构筑起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健康发展的新生态。
智驾合规
加速中国汽车智能化进程
2025年这场智驾合规风暴,不仅影响当下,更将深远地改变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时间轴和路线图。
一方面,中国智驾产业的技术演进路线更清晰了。
过去,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各企业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各有侧重,有的偏重单车智能,有的强调车路协同,发展节奏也不尽一致,而随着国家层面明确了L3级准入时间表和技术要求,行业的主攻方向更加聚焦。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要“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这意味着L3级自动驾驶将在近两年内从试点走向量产。各大车企据此调整了自己的技术规划。例如,华为公司制定了“三步走”战略,计划2025年实现高速场景L3级自动驾驶的试点商用,2026年扩大到城区L4级试点测试,2027年实现L3级的规模落地和城区L4级的商业应用。
可以看到,在合规政策的引导下,企业的技术路线图变得更加清晰可行:先确保L2+/L3级功能的稳定可靠,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向更高级别演进。这种循序渐进的路径避免了盲目冒进,有助于技术成熟度的稳步提升。
另一方面,智驾合规的出台有助于加速产业发展进程。
一个普遍的误区是智驾新规的出台可能会拖慢技术发展的步伐。实际上,智驾规范化不是减速了中国智驾的发展速度,而是为发展划定了安全跑道。任何国家发展自动驾驶都必须经历合规阶段,中国提前开启了这个阶段,是为了帮助整个产业加速。
准入政策的放行将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法规允许L3级车型合法上路,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信心将增强,市场对高级别智驾功能的需求也会被进一步激发。这将倒逼车企加快研发和量产节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并且,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为产业提速提供了保障。智驾新规明确要求各部门完善法律法规,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从交通管理细则的落地,到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再到可能的财税优惠,一系列配套政策将持续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铺设快车道,显著缩短其从技术成熟到大规模商业化的周期。
总而言之,回望2025年,智驾合规元年的蝴蝶风暴已经席卷了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各个角落。从政策制定者到企业经营者,从工程师到消费者,每一个相关方都在这场风暴中经历了洗礼和蜕变。
而风暴过后,不是停滞,而是更加稳健地前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洞汽车”,作者:珊瑚,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