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能造车,要盘活威马工厂?
国庆节期间,武汉这边的天气不错,但确实挺热。5日这天,我开了辆车出发,不是去什么景点,而是去了黄冈市高新区。我的目标是长江边的一家工厂——“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星晖工厂”)。
图|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1号大门
之所以去探访,是得到了一个独家消息,这家工厂可能会被武汉地区新冒出来的“造车新势力”用来造车。这匹造车“楚马”,就是恒信汽车集团旗下、总部位于孝感的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楚能新能源”)。
而我要去的这家威马星晖工厂,是已经停产的威马汽车的两个制造基地之一。前些天传得沸沸扬扬的“宝能复活威马”的复产消息,实际上是涉及另一个温州基地的复产,没有关联到黄冈的这座工厂。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楚能造车是所谓的“经销商造车”。所以,这件事就非常有意思,也是我这次探访的主要目的。楚能造车会不会盘活这家工厂呢?
0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很快就到了黄冈高新区的威马星晖工厂,跟今年年初媒体报道的情况大差不差,我开车绕着整个厂区转了一圈,这座占地面积1045亩的厂区一片沉寂,依旧没有任何“复活”的迹象。后面偌大的停车棚依旧空荡荡的。
而且,经过八九个月,大门口(一号门正门)门牌前的草长得老高了,完全遮住了门牌,“以前年年弄,到了冬季肯定有人来把这些都打平,怕起火。”可能是很长时间不来人,留守的门卫倒是挺热情地招呼着我,还给我倒了杯水。我跟门卫聊了会。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座工厂是2017年开建的,当时承载了湖北黄冈的无限期望。不过,开工以后,总共造了2万辆车(主要生产W6车型)就停产了,令人唏嘘。
作为湖北省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当初威马星晖工厂规划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项目占地1,045亩,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一期规划建成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五大车间,规划建成后为当地提供约2,200个就业岗位。
“那时候,后面的车棚都停得满满的。”当我说到厂区后面空荡荡的停车棚时,门卫叹了口气。工厂从2022年下半年停产后就再没能启动,“车间里面的车,都还是崭新崭新的呢。”
现在,除了留守的10个人,主办公楼里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他们一般以前天天来,现在也不来。”而靠近厂门口的停车棚里,也有一排有42辆车,门卫说,那是已经付了钱、合格证都拿走但还没提走的车。
问题是,当地不着急吗?“经常来人开会啊什么的,工厂停在这里,肯定着急啊。”门卫回我,再加上,与黄冈隔江而望的黄石市的汉龙工厂如今已经被长城汽车盘活,黄冈应该更有迫切的想法了。
2023年,还曾有个花边新闻,黄冈与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意通过法拉第未来盘活威马星晖工厂。不过,后来没了下文。
如今虽有恒信(楚能)接盘的传闻,门卫也肯定知道些什么,但是,“这个事不知道是确不确定,你叫我们怎么说?”
为什么消息传楚能新能源会用威马的黄冈工厂?实际上,威马星晖工厂的价值就在于独立的生产资质,楚能新能源要造车,这座工厂满足条件。但是,为什么工厂还没动静呢?原因也恐怕在于资质吧。
2022年初,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代工政策将由过去的单一资质要求变为双资质要求,即不仅代工企业需要有生产资质,委托方也要有造车资质,这使得造车之路门槛更高。
同时,按照行业人士的分析,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马太效应非常明显。所以,新玩家将面临难以逾越的政策、市场、技术、资源等四重壁垒。
而面对非常高的政策壁垒,要获取资质有三条路:收购已有资质的企业、找有资质的车企代工,或者自己申请资质。众所周知,小米拿到的是最后一张生产资质,“借壳造车”2024年后又被彻底封死,而且还有严苛的研发、专利和生产标准门槛。
所以,在完整的“双资质”(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和准入资质)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楚能如果接手威马星晖工厂,造车资质就有了。当然,还得有准入资质。那该如何解决呢?
从工厂现状来看,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楚能造车还在观望,还在和黄冈谈。还有一种情况是,楚能现在要用这个资质,但是,自身得先解决准入资质。
不过,威马星晖工厂还有个大麻烦,就是股权的问题。湖北星晖公司作为这座工厂的资产主体,其60亿元股权被冻结。威马星晖工厂虽手握轿车、SUV、MPV生产资质以及15万辆年产能,却因资金链断裂沦为“僵尸工厂”,才导致资源白白闲置。
而资金缺口如此之大,如今,即便宝能接盘温州工厂,说是要复产,对黄冈工厂恐怕也有心无力吧?再说,随随便便拿出60亿元,也不是精明的楚能新能源代老板的风格。
另外还得说一句,虽说这几年造车浪潮一轮又一轮,但到小米入局造车,行业公认的是,造车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而今,楚能新能源还敢宣布杀进来造车,确实是让人佩服其勇气。
02
造车“大冒险”,信心来自过往成功
要造车,必然是掌舵人的决策。那么,楚能造车的掌舵人是谁?
答案是恒信汽车集团董事长代德明。196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代德明,此前创造了“荆楚传奇”,以退役兵哥的华丽转身完成了人生逆袭。
从退伍转业成为一名基层业务员干起,1994年30岁的代德明选择创办家电公司下海经商,并拿到了格力、美的等品牌的代理权,干得风生水起。2000年,代德明预判形势当机立断,创立湖北恒信德龙实业有限公司,正式从家电销售转行到汽车销售业务。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黄金十年的机遇被代德明抓住。2002年,恒信德龙开设宜昌第一家广州本田4S店,又陆续拿到大众、雪佛兰、丰田、乃至梅赛德斯奔驰、凯迪拉克、雷克萨斯、奥迪等豪华品牌的代理权。
2011年我在湖北黄石的时候,那时恒信德隆旗下4S店已经有70多家了。后来的10年多里,恒信汽车集团的销售区域逐渐扩大,截至2025年,恒信汽车集团在全国15个省份、60多个城市建立布局,拥有超过310家4S店。
现在的恒信集团,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经销商集团,并且是全国第四大经销商集团。2024年,恒信集团的总营收达785.12亿元,总销量超过41万台。不仅如此,恒信集团掌门人代德明还是一位“超级牛散”,在股市中也斩获颇丰。
也许,正是过往这些成功,给了代德明信心,跨出造车的第一步,有了楚能新能源。而且,从开始干电池的第一天,楚能新能源和代德明就踌躇满志,觉得自己能干成。
2021年8月,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主营业务为新能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制造。并且,扩张速度相当快。公司成立第五个月就投资100亿打造楚能江夏基地,并仅用10个月工厂建成投产。如今,造车的部分也在江夏基地里面。
产品方面,楚能倒是非常聪明地避开动力电池的拥挤赛道,选择了储能领域。
背靠水电大省湖北,楚能新能源陆续推出20.5Ah、100Ah、150Ah、280Ah、314Ah、625Ah等不同规格电池,并在2023年打出“价格战+产能扩张”牌,将280Ah储能锂电池的价格打到了0.5元/Wh以下。
通过价格战,楚能快速扩张。截至2025年,楚能新能源已在孝感、武汉、宜昌三地相继建成总产能超过110GWh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总规划产能超350GWh,上演了令业界瞩目的“楚能速度”。还有一点是,这几百亿的投资代德明用的都是用自有资金,妥妥的“不差钱”,非常有意思。
2025年上半年,楚能新能源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0GWh,位列全球前五。到8月份,全球市占率已经升至8.7%,出货排名升至全球第四。代德明还宣告,楚能单月出货量突破8GWh,同时,楚能动力电池业务也步入全国前十。
楚能新能源的野心是,2025年计划年出货量超过60GWh,目标跻身全球锂电池企业销量十强。业务方面,除了跟国内五大六小、两网两建等大型电力集团有合作关系外,楚能还接了日本、美国、澳洲、意大利、英国、印度合作商等数十家国外企业的订单。
这次,我也去了在孝感的楚能新能源的全球总部探访。这个总部2024年11月底落成启用,57万平米的规模(总规划300万M2)相当宏伟,是之前我去四川调查的眉山经开区的中创新航面积的3倍多。毕竟,这个2022年开始的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高达675亿元,设计产能150GWh。
另外,全球总部1.8万平米的楚能研究院看起来也很有气势,规模跟其体量相匹配。据悉,目前楚能研究院已经有两三千人的规模。不过,这反而显得造车方面的人员储备跟这里的差距相当明显。
如此规模的研发人员储备,专利方面自然层出不穷。截至2025年3月,楚能新能源已申报了超4500项专利,研发60余款产品,产品认证超160项,已取得UN、UL、IEC等权威认证,测试中心获CNAS国家级认可。
探访下来的最大感觉,作为孝感市首个投资体量最大、建设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可以说,楚能新能源在储能方面的意志非常坚决,动作相当快,规模相当大。只是,楚能在储能电池的成功,真能在造车领域复刻吗?
03
相比电池,造车明显刚起步
外界可能不太清楚的是,楚能新能源的孝感全球总部,只是负责储能电池。而楚能造车的主体,是“楚能(武汉)汽车有限公司”,注册地址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龙阳三路1号24层A座”。
图|位于龙阳三路1号的恒信大厦
坐落于这个地址上的,是恒信汽车集团的总部恒信大厦。我也顺带去看了一下,完全的写字楼风格。而核心的技术研发还是以江夏基地为主,主体是“武汉江夏楚能汽车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根据企查查的信息,这家公司是7月9日才核准的。
所以,去过黄冈的威马星晖工厂后,我的下一站就是楚能的江夏基地,探访其核心技术研发部门的情况。不过,在江夏基地探查一番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根据我的了解,基地内部,楚能汽车研发技术中心已经建好,就在楚能3号公寓旁边,楚能新能源研究院(武汉)的对面。前面媒体爆过,楚能新能源汽车业务部门规模已超百人,并且还在招兵买马。不过,根据技术中心的面积和规模,能容纳的人员大致在几百人。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楚能对外展示的野心不小,楚能汽车也在猎聘上挂了很多招聘职位,项目工程、采购、产品、人机交互、造型、CAS汽车数模、流程体系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都在招揽,甚至包括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人才,明显是新能源整车制造的方向布局。
图|高层建筑是武汉江夏楚能汽车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的3号公寓
不过,网友也反馈,待遇看上去十分不错,实际薪资可能会有差异。比如,有楚能造车部分员工爆料楚能汽车研发技术中心的薪资待遇情况,“楚能汽车研究院是大小周,五险一金缴纳不多,入职过来相比之前基本没涨薪。年终奖不固定0到4个月。”
另外,江夏基地属于武汉市区內比较偏远的汉南,不在繁华地段。所以,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话,招聘更多人才的成本投入,以及如何安排应聘过来的人才,就是一个很考验智慧的问题。
还有,不得不说,真要造车,这百来人肯定不够,小打小闹也成不了气候。像吉利/奇瑞等头部车企,研发人员至少都是2~3万人的规模。就算新入局的小米造车,其研发团队2025年二季度也已经扩充到22631人,加上超百亿研发投入,这还只是开始……
我在门口找了个干活的工人打听,说楚能的造型研究院、整车测试中心、焊装试制中心、总装试制中心,基建都已经封顶,但内部的设施还没有完成,有的坑还没填平。此外,后面还有个建好的小型的特殊路试车场。
当然,从现有的这些设施规模和配置来看,我们大致能得出一个结论,楚能造车还是起步阶段,还无法跟奇瑞、吉利等顶流的自主车企比。毕竟,如果这样造车能成功,那也太容易了吧?
所以,目前这点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相比在储能电池领域真金白银的投入、重仓,造车方面这点“挤牙膏”式的投入显得很谨慎,那么,是不是恒信和代老板也有顾虑,造车没法像储能电池那样“梭哈”?
“这个产业空间更大。”代德明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造车的可能,并表示,过去汽车100年的发展是历史,未来100年是新能源产业的开始。但是,虽然对外说了很多次,目前来看,实际的造车行动上还是有所保留。
既然造车投入并不大,黄冈那边的威马星晖工厂也没有动静,楚能造车是不是“权宜之计”?至少,造车看起来还是像试水的状态,代老板似乎并不会“脑门发热”。
04
相比电池,造车明显刚起步
说到造车的“车车”,就更要考战略眼光了。既然楚能新能源吹响造车集结号,那么,产品就是绕不开的关键。而且,楚能(恒信)造车是跨界,是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发展,首发车型就更重要。
而此前有媒体爆料称,楚能新能源秘密研发的第一款车对标问界M5,定位增程SUV,而长期车型规划中包含纯电车型。显然,能说的不多,也没有更多信息了。
还有媒体表示,“楚能的技术储备非常全面,招聘直接全链条覆盖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造型、产品经理,甚至细到人机交互……楚能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实力不容小觑。”不过,我这次实地调查下来,造车似乎才刚刚开始。
另外,我们都说要有两手准备,楚能在自研造车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种更精明的“合作造车”模式。
有媒体报道过,代老板在布局整车制造业务时,充分考虑产业链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意欲借助现有电池客户资源,与一汽、东风等合作伙伴探索“电池企业+整车厂商”协同创新模式。
图|零一汽车“小满好运来”重卡展示,背后为楚能新能源孝感总部大楼
截至目前,已有近30款搭载楚能电池的车型入选工信部公告目录。而工信部发布的第398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楚能新能源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合作车型新增4款。客户多了,思路也打开了。
不过,这种“合作造车”模式的第一款产品,是商用车。2025年8月27日,楚能新能源与零一汽车合作推出的“小满好运来”纯电动重卡正式上市。该款重卡搭载的是宜昌楚能基地生产的324Ah大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突破7000次,能量密度高达193Wh/kg,最大支持1.3C充电。
其中,楚能的电池研发团队也深度参与了“小满”系列重卡的整车设计。据介绍,“从电池布局到热管理系统优化,实现了电池与整车的无缝适配。”这种解决之道的目标,是楚能新能源提供从电池到系统的全方案支持,零一则聚焦整车集成与智能驾驶,打造“1+1>2”的合力。
有人说,或许楚能可以参照65%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的零跑,从动力电池出发、借助上游的供应链控制能力控制成本、打通整车全栈自研,走性价比的亲民路线,依然有成功的可能性。
问题在于,楚能并不是有多品类产品的零部件供应商,目前仅仅是在储能电池系统方面有所积累,而三电系统、电子电气架构、底盘、座舱、智驾、系统集成等等部分,都需要很深的技术底蕴和长时间的积累。
而楚能想要跨越从电池到整车的跨度,不得不说,造电池和造车,难度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造车至少是百倍的难度。迎难而上勇气可嘉,不过,还是需要冷静考虑。毕竟,现在的技术迭代速度前所未有,对于新入局的玩家而言,容错空间趋近于零。
至于关键的资金方面,不管是恒信还是楚能,都没有成功上市,楚能新能源的两大项目都是自有资金投入。造车方面,从目前的投入看,仅仅是个开始,楚能又能融到多少资,我们并不清楚。不过,从储能电池豪掷几百亿来说,我们并不担心代老板在造车方面投多少的实力。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资源方面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几大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的闭环,将土地、人才、政策等核心资源深度绑定,新入局者,不得不“走钢丝”。此前,雷军曾感慨小米造车“刚刚好”,可以说把握住了最后的窗口期。
重重壁垒之下,2025年楚能新能源入局造车,并且还想复制比亚迪之路,目前来看,难度颇高。如果想依托自身积累的核心资源(自产电池、庞大的渠道网络)来打造差异化竞争力,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也存在巨大变数。
这一圈恒信和楚能的四大基地跑下来,总体感觉是,代老板应该相当清楚造车的难度,重仓投入储能电池是没有问题的,代老板说过,“进入储能行业,很多人都说很残酷。但哪个行业不残酷?哪个行业没有竞争?看看展会上人山人海,哪个行业还能如此热闹?有生意做,有竞争可参与,有发展空间,这就是机会。我永远看好市场的未来。”
但是,九死一生的造车之路,相信他即使看好未来,也绝对会权衡再三、慎重考虑。现在的造车投入是不是试水不好说,但是,如果真要造车,没有储能电池的决心和意志,是难以成功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王小西,编辑:何增荣,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