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里二手车的坍塌

脑洞汽车·2025年09月02日 18:42
这些实际里程数为零的“二手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近几年,中国二手车市场出现一个奇特现象:一批行驶里程不足50公里的准新车以二手车身份低价流通。这些车辆大多贴着新能源标签,价格比4S店同款新车低15%至30%,迅速成为市场新宠。

如果一辆车原价20w,现价14w,全新里程数为零,想必大多消费者都会无脑入,经销商也能获得一份漂亮的销售成绩单。但近期,零公里二手车风评之下,商务部召开座谈会下令规范整治相关乱象。

为什么这个看似双赢的局面暗藏风险?这些实际里程数为零的“二手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异军突起的虚假爆款

打开任意主流二手车平台,输入“0公里”关键词,数十页“准新车”瞬间涌现:官方售价38万的小鹏X9标价33万多,28万的极氪MIX只要不到23万,哪吒L价格甚至直接腰斩。

这就是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车膜未撕、里程表几乎为零,但价格却低得离谱。看着是新车,但法律上已经是二手车了。

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中,登记日期≤3个月、里程数≤50公里的车辆占比已达12.7%,新能源车型占比超60%。新车二手卖的畸形现象在2025年愈演愈烈。

这些零公里二手是如何出现的、为何这么便宜?

车企有着不低的库存压力和销售业绩压力。如果车辆无法快速出售,停放期间不仅占用资金,还可能因市场变化而继续贬值。为了规避风险,许多车商在处理新能源车时,不得不采取快进快出的策略,即使利润微薄,也不敢让车辆在手里停留过久。

对于滞销的车型或即将换代的车型,零公里二手车就成了快速清理库存、回笼资金的手段。具体操作流程是:经销商将库存车辆以员工或关联公司名义注册上牌,制造“已销售”假象,帮助厂家完成销售数据。待实际买家出现时,再将这批已上牌新车以二手车名义过户。

(图:某群聊招募新能源购车人)

除了库存,车企、经销商还面临着现金流的压力。根据财报,2025年一季度,北汽蓝谷、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均为负。一些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制定的销售目标、获取高额返点,会将新车自行上牌后再作为“二手车”低价出售。虽然单辆车利润减少,但通过厂家返点仍可获利,且能完成销售指标,维持代理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本意为促进消费的福利政策也意外催生出了套利空间。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推出的“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大多采用1.5万-2万元的固定额度。这无形中鼓励消费者选择低价车型来获得更高比例的优惠,同时也让部分商家看到了短期冲量的可乘之机。车企和经销商通过先上牌再转卖的“虚假交易”既能套取补贴,又能冲高销量数据。

当产品越来越难卖、渠道无法继续压库,零公里二手车成了绕过价格体系和渠道僵局的出口。

而零公里二手车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表面上创造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对车企,它能实现快速出库和账面销售;对经销商,可以拿到返点、减少滞销风险;对车商,低进价、高周转、规避了新车销售指标;对消费者,则意味着多省几万。

但问题来了,如果这些二手车百利无一害,那么为什么会在最近风评直下呢?

虚假交易背后的多重隐患

虚假繁荣终究难以为继。随着零公里二手车交易量增大,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不是通过正常零售渠道销售的新车,而是主机厂和经销商为了刷数据而人为制造的二手车。

在资本市场,漂亮的销量数字意味着更高的股价、更多的融资、更强的品牌效应。至于车是卖给真实用户还是先在经销商手里转一圈,他们短期内并不关心。但对于消费者和市场来说,这却隐藏着一系列问题。

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厂家规定三电系统质保仅限首任车主,随车不随人。这意味着购买零公里二手车的消费者,将失去最核心的质量保障。电池衰减无法免费更换,后续更换费用可能高达数万元;电机、电控系统出现问题时需自费维修;免费保养、道路救援等增值服务同时失效,实际价值大打折扣。

随之而来的是质量问题,部分经销商为冲量,将试驾车、展车甚至轻微运输损伤车包装成“零公里二手车”。这些车辆中,有的长期库存导致电瓶亏电、轮胎老化;有的属于出口转内销或因质量瑕疵被退回的车型,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而这样在法律上已是二手车的车辆转售时残值通常比普通二手车还低15%~20%,转手难度增加。

对市场来说,虚假供需关系扰乱秩序,形成了一条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灰色流通链条。首先,车企沉溺于数字繁荣,忽视产品质量和研发投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大量低价二手车涌入市场,挤压了正常二手车和新车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传统二手车商收来的车辆,无论车况多好,都难以与这些零公里、低价格的“二手车”竞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持币待购、等待捡漏,而不是直接购买新车。新车与二手车价格倒挂,扰乱了市场正常价格体系,影响品牌价值。

这种价格体系的混乱,不仅反噬了品牌自身价值,还可能导致国家层面在制定产业政策、配置资源时出现误判。行业销量数据是国家制定汽车产业政策、规划产能布局、配置基础设施的重要依据。如果这些数据被大量注水,决策就可能出现误判,比如过度投资某些细分领域,或者低估某些技术的市场接受度。

可见,零公里二手车短期获益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消费者牺牲核心权益、新车价格体系崩了、二手车市场也乱了。市场想要重回良性发展,离不开监管出手和行业自省。

数据造假,乱象该休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的本质,是行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的必然结果。当车企将销量数据凌驾于产品质量之上,当经销商为生存被迫参与数据造假,整个行业便陷入了越卷越乱的恶性循环。

面对零公里二手车乱象,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

2025年5月,商务部召开座谈会,要求规范整治“零公里二手车”乱象,明确表示将严厉打击这种数据注水行为,维护汽车市场正常秩序。

监管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建立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溯源系统,完整记录从生产、销售、注册、转让直至报废的各个环节,实现车辆流转全程可追溯、可查询。同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细则,严格限制“上牌即转售”行为,拟要求新车登记后需满足一定时间或行驶里程方可作为二手车交易,从制度上遏制短期套利行为。

行业自身需要告别数据崇拜,从拼销量转向拼质量、拼技术。车企应当摒弃“唯销量论”的考核方式,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同时,车企要加强渠道管理、杜绝压库行为,与经销商建立更加平等的合作关系。

消费者需要培养更成熟的消费观念,既看价格、更看品质和保障。在购买汽车时,消费者应当全面考虑车辆的性能、质量、售后服务和保值率,而不只是被低价所吸引。同时,要增强风险意识,充分了解“零公里二手车”可能带来的权益损失,做出理性决策。

实际上,这场零公里二手车的狂欢没有真正的赢家。厂家赢得了一时的报表光鲜,却失去了品牌信誉;经销商拿到了短期返点,却扰乱价格体系;消费者省下了购车款,却可能付出更多的使用成本。

而唯有当真实的供需关系成为市场主导力量,中国汽车产业才能走出这场精心策划的集体造假,迎来真正健康的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洞汽车”,作者:珊瑚,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脑洞大开,驾驭智能未来。

下一篇

牛短熊长的A股,在政策支持、资金流入、海外共振、科技产业崛起等推动下创下十年新高,持续回稳向好的中国资本市场,如何迎来史上第一次慢牛、长牛?

1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