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二十省响应,“涨工资”开始了
非常时刻,国家出手,“涨工资”开始了。
最近,人社部发布最新各省份最低工资标准。数据显示:31个省市区的“第一档”最低工资齐齐突破2000元,这在历史上是头一回。
与去年7月的标准相比,至少已有20个省份(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上海、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东、深圳、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他省份的最低工资涨幅都在8%以上,显著高于GDP涨幅,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其中,内蒙古的变化最大,“第一档”最低工资增长14.65%,“第二档”增长15.18%,“第三档”增长15.68%。
目前,还有一些省份的调整方案待正式执行。9月11日,江西省人社厅发文要求,“第一档”最低工资由2000元调整到2240元,“第二档”由1870元调整到2090元,“第三档”由1740元调整到1950元。从2025年12月1日起执行。
为什么地方集体出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力度前所未有?
工资普涨的时代,真的来了?
1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多次发文,在顶格文件中明确,要求提高劳动者待遇。
3月16日,中办、国办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并科学提升标准。
5月26日,中办、国办在《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中强调,企业要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上市公司开展中长期激励并制定稳定的分红政策。
6月9日,中办、国办在《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文件再次强调,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一次次喊话,信号非常明确。
当下,为什么“涨工资”变得更加重要?这跟消费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有关。
当下,中国正从 “生产主导型社会” 向 “消费主导型社会” 转型,要打造一条畅通的内循环产业链,必须让居民的购买力提升,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撑起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骨架。
在提升消费水平上,中国还有巨大的潜力。
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有28227元,还不到美国的九分之一。而比起消费,中国老百姓更偏爱储蓄。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均存款额首次超过了10万元大关,再创新高。
从盘活经济、稳定预期的角度来说,一定要让居民有更强的消费能力,这也让 “涨工资” 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突破4亿人,但占比仍有提升空间。有专家测算,若中等收入群体能扩大到七八亿人,中国消费市场将迎来质的飞跃。
可见,涨工资不仅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更是维系经济社会长期繁荣的战略举措。
2
正因如此,国家对“涨工资”的喊话指导,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细致。
从引导企业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到规范国企负责人薪酬、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政策覆盖了高管、技术人才和普通员工,力求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是各地响应形势,积极引导的举措。
要知道,最低工资是条“保障线”,直接影响每位劳动者,也和失业保险、病假工资的标准相关。一般来说,失业保险金标准为最低工资标准的90%,病假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除了托底的“下限”,企业工资指导线也被进一步提高。
当然,所谓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只是政府给企业下达的“涨工资”建议,并非强制要求,企业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来调整。
近期,天津、河北、山西、吉林、四川等省市都公布了2025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基准线都超过了5%(今年的GDP增速就是5%)。
现实当中,互联网、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等热门行业的头部公司确实提高了员工平均工资。据京东黑板报4月2日消息,达达员工薪酬将在今年升级至19薪,明年升级至20薪。
“涨工资”是全民诉求,部分地区和企业决定“先涨为敬”,也是题中之义。
3
不过,从短期来看,要实现“全民涨薪”目标,仍面临一定的现实困难。
首先,一些行业陷入“无效内卷”循环,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2025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732.0亿元,比2023年同期减少7.1%
在利润率收缩与工业品价格下行的双重挤压下,不少企业盈利企稳回升仍面临挑战,现金流处于紧绷状态。
如果给员工发工资都犯愁,就别指望它们能够涨薪了。
其次,今年财政收入也在承压,过“紧日子”成为常态。
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566亿元,同比下降0.3%。一些经济和财政形势特别紧张的地区,压力更大。
此外,“企业工资指导线”本身就是针对优质企业,不可能“一刀切”“一碗水端平”。
毕竟,中国很多地方的工资集体协商还不完善,甚至你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政府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只是建议,并不构成对企业的硬性约束。在市场经济里,政府是不能强制要求企业涨工资的。
对比前两年,不少省份给出的“涨工资”指标,实际上也更谨慎了。
比如,四川、吉林、湖南、天津、贵州的工资指导线下线都从3%下调到2%,四川指导线上线从9%下调到7.5%,吉林指导线上线从8%下调到7%,河北指导线基准线从5.5%下调到5%,贵州指导线基准线从6%下调到5%。
可见,大规模提高居民收入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发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4
好在,除了直接涨工资,国家还有不少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 “组合拳”。
最振奋人心的办法就是,发放各类消费券、补贴,减轻一个家庭在生育、教育、医疗、住宿等方面的经济负担。
比如生育方面,2025年9月,酝酿多年的普惠式育儿补贴正式落地,资金直达个人账户。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直接向群众发放此类补贴,意义重大。
教育方面,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民办幼儿园的学生家长也能享受一定的减免福利。
医疗方面,今年对城乡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较上年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700元。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则维持在上一年的水平(400元)。
住宿方面,国家继续下调个人公积金住房房贷利率,首套房贷从2019年的5.84%降至今年的3.2%,也减轻了房贷压力。
更受大家关注的,还有财产性收入的提升,让普通人也能“钱生钱”。
从2024年9月开始,中央密集出台政策提振资本市场,2025年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 “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刚刚发布的四中全会公告,则指明“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法。
在复杂多变的2025年,如何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依然是全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
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每个人的钱袋子都会慢慢鼓起来,拉动经济焕发新活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Trend”,作者:王战新 碎叶冬青 剑书,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