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A的护城河,被外卖填上了?

互联网江湖·2025年10月28日 11:32
OTA的新增量,唯有出海?

“竞争就像氧气,没有它企业会窒息。”——巴菲特在1998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如是说。

时至10月底,外卖大战2.0已经过去八个月有余。出人意料的是,这场即时零售大战并没有走向两败俱伤,反而是给行业所有的参与者带来了更多“氧气”。

这事本质上,是在外卖大战带来的流量,激活了整个行业。

在这期间,饿了么并入了淘宝闪购,京东增加了新的流量入口,美团受益于整个行业流量大盘的增长。

OTA行业,也正被外卖行业的充分竞争重新定义。

1

为什么OTA大战2.0不会上演?

在我们的一贯认知当中,在行业形成明显份额优势的企业,就有深厚的护城河,是优质的投资标的。

处于弱竞争的公司,反而没有太高的扩张边际。

比如百度,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互联网在移动端还没有兴起,谷歌搜索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更重要的是,谷歌搜索业务宣布退出之后,其在国内的诸多人才也尽数加入百度。

此时,百度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稳坐互联网行业头把交椅。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在后来的移动端竞争中,百度的表现有目共睹。很长一段时间内搜索业务一家独大,直到后来AI风口出现,百度找到了第二曲线。

搜索行业是典型的弱竞争,而且并没有太高的扩张边际。

过去的OTA也一样。

在外卖大战开打之前,OTA行业格局一直都很稳,其中携程系份额超60%。

OTA行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本质上是用工具流量来“聚合需求”,然后“分发需求”,与搜索的内核很像。

作为行业早期的进入者,携程形成了很强的客户心智,然后通过不断地收购,让自己的入口有了稀缺性,以高频、低抽佣的机票火车票业务为流量抓手,掌握了高端需求的话语权。

然后,在酒店产品上优化了供给,携程把优质线上服务+便宜的线下产品这套逻辑打通了。

在OTA的生态里,携程作为需求的分配者,给酒店的客户资源是最充分且最优质的,一旦酒店的客流量不足,其他平台满足不了酒店对流量的需求,生意可能就会变少,空出来的客房都在折旧摊销中无形的浪费着资金,回报周期长的重资产行业明显经不起这么玩。

所以,我们能看到,除了2021年的特殊节点影响,携程的业绩都在一路走高。天眼查APP显示2021年携程在港股上市,当时市值超1700亿港元。

某种意义上,携程,就是OTA行业的“搜索引擎”。

此时的携程是有些像百度的,会当凌绝顶。但与当年百度不同,当本地生活迎来变革时代,OTA行业逐渐从“弱竞争”转变为“强竞争”。

当阿里,京东,美团在即时零售的战场上掀起一场“无边界战争”,OTA行业也就有了新的优质流量源泉。

酒旅作为重要的流量变现的出口,自然首当其冲。

实际上,当阿里宣布飞猪并入了阿里的中国电商事业群之后,变化就已经开始了。在淘宝APP首页新增了“飞猪”的位置,就在“闪购”的右侧,在一个DAU超过4亿的APP里,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十一超长的八天假期里,旅游业的整体数据全面回暖。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 8 天,全国国内出游 8.88 亿人次,比去年多 1.23 亿人次,增幅 16.1%;国内出游总花费 8090.06 亿元,也增长了 15.4%。

自此,飞猪的战斗力也逐渐清晰,在这八天里,整体预订金额同比增长48%,预订人次同比增长30%,倍数级领涨旅游市场。

其中,全球酒店预订规模创下历史新高,间夜量同比去年大幅增长78%,全国超过100个城市的酒店间夜量翻倍。

在酒旅市场,携程有了强有力的竞争者。

十一期间数据,似乎也说明了一件事,飞猪的交付能力一直是有储备的,如今只是在流量的导出之下得到了释放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高频带低频”的优势策略下,即时零售协同带给飞猪的流量优势,会不会给携程这样垂类的平台造成威胁?或者进一步改变行业的竞争态势?

这个问题,短期还看不到答案。

不过,一个判断是,无论如何竞争,OTA都不会有像外卖行业一样的烈度。

原因在于周期性。

与外卖行业相比,OTA行业的周期性要明显的多,过度的竞争没有太大的意义。

比如在“金九银十”的峰值,市场需求会更大,需求会强过供给。比如十一大家出游,大家不是关心在哪订酒店,而是能不能定的到。

在平时的波谷周期中,市场又是弱需求,既然哪个平台都能订到房,那么关键就是谁家更便宜。所以,OTA行业不会有高烈度竞争,但市场还是会有一定的充分竞争,而且这种持续的充分竞争不光是发生在需求端,也同样发生在供给端。

从酒店的角度来看看,不管是哪个平台,重要的是能有稳定的客源;而从消费者端,哪家平台的产品又便宜又好,就会到哪下单。

所以,还是会有竞争,而是会很充分。

参考2.0版本的外卖大战,可以预计的是,OTA行业充分竞争的最终结果,也可能是OTA服务持续优化,最终反哺商家消、费者,形成良性循环。

2

OTA的新增量,唯有出海?

一个现实是,OTA行业早已过了增量阶段。

现阶段OTA市场需求是有限的,未来的增量也是一眼能看到头的,充分竞争虽然会对行业有推动作用,优化经商环境,但是端企业的利润肯定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的。

怎么弥补?

答案在于向外增长。

在一季度的财报问答会上,当投资者问到为什么营销费率涨 30%的时候,管理层回答:“源于携程在亚太地区深化市场渗透,营销费率短期承压,但投资回报率(ROI)仍符合预期”。

具体结果上,其国际OTA平台整体旅行预订量同比增长超60%,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从2024年一季度的10%提升至14%。

携程的动作表明,出海是有增量可挖掘的。

携程做出海的核心,是扩大供给量,把国内市场有限的需求变成,国内+出海的无限增长空间。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从年初到现在,外部有诸多网红进入中国吃流量饭,内部对外的免签国家越来越多,客观来说,整个市场环境对消费者十分友好,亚太地区的旅游成本相对也不高。

比如在淡季的时候,机票便宜,哪怕是周末特种兵一趟日本的花费其实也并不高。

电商行业已经表明,存量市场中,新的低价总是能够创造增量的。

这也是OTA出海的增长意义之一。

不只是OTA行业,服装的安踏,希音、零售的拼多多TEMU、家电行业的美的,海尔;“软件”方面,抖音的Tik Tok、美团的Keeta等。这些企业能够持续增长,海外的扩张能力功不可没。

另外,从酒旅的大盘来看,OTA在国内市场尚且还有几年的增长时间,但是竞争会随着玩家实力变强而逐渐激烈。

此时的美团、抖音等巨头竞争的局势,还没有把资源重心放在在国外发展,所以海外市场在遇到天花板之前,都是OTA行业出海的窗口期。

只是,海外经营也与国内有不同的挑战,比如怎么适应海外的流量生态体系?怎么调整策略,做海外的“本土化‘?这些问题,还是要靠业务落地去一点点探索。

当出海竞争打破了垄断的沉寂,OTA的增长便突破了单一市场的桎梏。

无论是厚积薄发的飞猪凭借流量优势持续突围,还是携程依托出海构建新壁垒,最终受益的,终将是每一个期待更优质旅行体验的消费者,以及每一个在变革中坚守价值的行业参与者。

期待“竞争”能来的更猛烈些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ID:VIPIT1),作者:刘致呈,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资深媒体人,订阅号:联网江湖,微信号:13124791216

下一篇

还需要再等一等,君亭酒店的诸多布局动作才会来到开花和结果期。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