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告别超时罚款,快递小哥困于“无过投诉”
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都是穿梭在城市的骑手,两群人相似又各异的生存状态,成为大家对比和讨论的焦点。
据《光明日报》报道,近日,京东外卖、饿了么、美团先后宣布取消超时罚款,改为服务分管理机制,若骑手超时,将不再扣除现金,而是扣除相应的服务分,美团还规定,若准时,将增加服务分。目前,该规则已在多个城市试点。
除此以外,美团还在多个城市试点骑手评价用户和骑手屏蔽用户功能。在该功能下,订单结束后的48小时内,骑手可在订单页对用户进行匿名评价。若遇到顾客辱骂、恐吓威胁等场景,骑手可对顾客进行屏蔽,提交相关证据审核通过后即可屏蔽成功,最多可同时保持屏蔽两个用户,屏蔽后,365天之内骑手不会接到该用户的订单。
从“宣布为外卖骑手缴纳社保”到“取消超时罚款”、“上线骑手屏蔽用户功能”,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正逐步得到改善。
反观快递小哥,其权益保障仍处于泥潭之中,整体改善进度明显滞后于外卖骑手,两者的境遇差距愈发明显。
一、投诉连环套,困住消费者与快递小哥
在快递行业,似乎藏着一条心照不宣的规定:“所有操作皆为投诉”,即使快递小哥和消费者沟通良好,没有任何冲突,但只要消费者咨询快递公司客服自己快递的情况,或者因故取消订单,即使此次订单的取消并非快递小哥的过错,这一切行为都被视为“投诉快递小哥”。
这一系列“动辄即算投诉”的隐形规则,也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困惑,不少人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寻求解决之法。
2025年10月22日,网友灵毓(成为富豪版)在小红书这样写到,“只要一咨询就是投诉,甚至不敢找客服说撤销投诉,因为会变成下一个投诉,而且据说投诉是要扣钱的,另外没有撤销投诉的选项,不知道快递小哥有没有申诉的权利。”
帖子发出后,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当你找商家客服的时候,他们就会找物流客服,然后就默认投诉。”
根据网友发帖的反馈来看,“咨询即投诉”的规则并非某一家快递公司的个别现象,而是在多家快递公司中普遍存在,比如菜鸟、韵达、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均被用户提及类似的情况。
网友“墨爷聊电商”的经历同样让人费解:在发快递时,因千牛后台此订单没有显示取件码,也没有同步快递单号,但是快递公司的小程序显示已安排快递小哥取件,并且显示了快递单号,但因为没有取件码,无法操作,打电话和公司沟通也没有解决,于是取消订单,重新下单发货,全程友好的解决了问题。谁知,取消订单的操作便成了一条投诉。
“咨询即投诉”“投诉连环套”,不仅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更让快递小哥陷入“莫名背锅”的困境。
这种将消费者正常咨询、订单调整与“投诉”强行绑定的规则,本质上是快递行业内部风险转嫁的不合理操作,让快递小哥承受无过错的处罚压力,辛苦所得平白受损,权益保障沦为空谈。
相较于外卖行业通过服务分、骑手屏蔽功能等举措逐步完善保护机制,快递行业这类隐形规则不仅未跟上权益改善的步伐,反而加剧了消费者与骑手的沟通壁垒,更暴露了快递公司在权益机制设计上的敷衍。
二、异化的罚款:管理的惰性与创收的工具
快递行业的这种种乱象,并非偶然,其根源深植于其商业模式与管理逻辑之中。
如今的快递行业,以中通、圆通、韵达、申通为代表的快递公司,高度依赖加盟制快递网络,这个网络数量庞大、地域分散,罚款便成为快递公司最直接、最高效的管理手段。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将复杂的服务问题简化为经济惩罚,把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一层层的转嫁给快递员、消费者和客服。
而以顺丰为代表的直营快递公司,虽然顶着直营的光环,但其末端的外包趋势日益明显。就顺丰而言,其人力外包成本由2020年的547.45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974.45亿元,运力外包成本则由2020年的271.94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391.97亿元。
因此,无论是面对庞大的作为正式员工的快递小哥,还是外包快递小哥,以罚代管同样是执行起来最简单、见效最快的管理方式,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往往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与管理惰性。
再者,随着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罚款逐渐脱离“规范服务”的本质,沦为创收的特殊工具。
在价格战仍是主要竞争手段的当下,快递公司利润空间微薄,虽然,近期,在反内卷的推动下,单票价格有所上升,但利润空间仍然有限,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往往倾向于压缩末端派送成本,在这种压力下,旨在保障服务的罚款制度,就逐渐异化为变相的“成本控制”和“利润来源”,其改善服务的初衷早已被遗忘。
这套系统性的弊端,共同编织成一个巨大的“隐形牢笼”,让快递小哥在压力下艰难求生,也让消费者的善意与理解在冰冷的规则面前无所适从。
诚然,部分快递小哥服务质量欠佳,存在态度恶劣、乱拆快递、丢失快递等情况,理应受到处罚,但处罚的前提是精准追责,而非消费正常咨询、系统故障等非快递小哥过错而产生的“责任”,全部打包算到快递小哥头上,让本应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服务质量的规则,沦为企业减负、赚钱的工具。
唯有让规则回归保障权益的本质,才能让快递小哥挺直腰杆送货,也让消费者的善意不再被冰冷的制度消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递运指南”,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