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租赁朱江:融资租赁行业来到转型期,智能体开拓资产运营的“新大陆”
2025年,融资租赁行业正站在一个“蜕变”的十字路口。
资产荒、息差持续收窄,依靠资金成本和关系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触及到了增长和效率的天花板。
在传统的融资租赁世界里,客户经理们常常需要人工处理堆积如山的合同与单据。这是一个高度依赖息差和“人海战术”的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运营效率的瓶颈肉眼可见,单纯扮演“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变得日益艰难。
正是在艰难跋涉的过程中,融资租赁行业迎来了“AI重塑一切的时代”。
在江苏,一家资产规模超530亿元、稳居省内商租首位的企业——无锡城建发展集团所属无锡财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通租赁”),正以其全新的“智能体广场”平台提供一个AI应用与智能化转型的切口。
“对于我们传统金融从业者来说,AI并不是浪潮和噱头,而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抓手之一。”
财通租赁总经理朱江告诉36氪,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很明确,就是在对于AI等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从“资金提供者”走向“资产运营者”。
谋变,“资产运营时代”的必由之路
去年7月,财通租赁开始投入AI,通过整合内外部的需求和技术资源,将概念构想纳入实质性的战略布局。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在行业的共性内在焦虑之下,AI比想象中有更多落地的契机。行业固有的发展瓶颈,不仅在于运营方式的落后,根本上来自于运营模式需要新的价值释放点。
朱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问题:“过去基本都是债权思维,为大客户解决资金问题。”
在传统的债权思维主导下,融资租赁公司普遍陷入了“赚取资金差价”的同质化竞争,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这种模式不仅利润相对微薄,也会导致风险和价值过度集中于客户信用和人工服务,而非资产本身。
面对“困局”,财通租赁做出了明确判断:必须下沉产业,深耕资产运营。
“现在,我们行业内对于融资租赁的理解慢慢地在趋于产业化、国际化,往细分领域和运营端转型,未来的商业形态和传统的融资租赁机构会有很大的差异。”朱江阐释了这一战略转向的内在逻辑。
这意味着,财通租赁的角色不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方,而是要“直接下场”,深入资产管理的前沿,为客户提供超越资金的综合解决方案。在财通租赁的实践中,AI是必备的“武器”,能力贯穿了三个核心环节:
第一,处理海量、异构的资产数据。随着业务下沉与客户分散,管理对象的复杂度和数量级呈指数增长,依靠简单的人数叠加难以为继。朱江以新能源领域的资产后端管理为例,表示单价较高的高端设备,无论是资产安全还是合规管理,都要依赖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未来每年可能会有几十亿的数据量级,必须依靠AI进行高效处理。
第二,驱动内部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决策。财通将智能体嵌入到了业务的审批流上面,覆盖前、中、后端。这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关键的是,AI能够对标准化流程进行处理,将业务经理的精力解放到更复杂的、非标准化的决策中去,这也是融资租赁机构差异化竞争的体现。
第三,实现穿透式、精细化的风控管理。传统风控滞后于业务,而AI则能够实现对资产状态的实时感知与预判。比如,通过对物(如车辆、电池资产等)的运行数据(如开工率、健康度)进行持续监测与分析,AI能主动预警风险,真正将风控从“看报表”转变为“管理资产”。
尽管AI的价值显而易见,但将智能体引入融资租赁行业,其挑战远不止于技术。
常见的误区是将智能体视作一个孤立的产品,期待一个智能体能作为需求入口,解决所有业务问题。然而,现实中的难点在于:第一,融资租赁业务流程复杂、数据标准化程度低,智能体需要深度融入现有工作流,而非简单叠加;第二,行业数据敏感,对智能体的可靠性、合规性要求极高,其部署更像引入一位需要持续培训和考核的“超级员工”,而非传统的数字化应用。
因此,无论是内部的单个智能体,还是财通推出的整合性的“智能体广场”平台,其本质都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AI能力的基座,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灵活配置模块化、可复用的Agentic AI能力,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重构与生态协同效率的提升。
筑基,智能体广场的“开放之路”
在财通的规划中,AI的演进是一条清晰的“三步走”路径:
首先是一个内部管理的强大工具,自动化处理简历筛选、合规审批等流程,实现员工自身的“修身健体”;继而,成为直接服务客户的入口级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主动为客户提供运维建议与资产调度方案。
未来,“智能体广场”平台的终极形态,则是成为一个开放生态的连接者。
在从平台走向生态的过程中,通过整合租赁物管理、交易、风控等模块,智能体广场能够让生态下的传统租赁机构,为各自的产业客户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将一次性的“单一融资”行为转变为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合作关系。
朱江对此有深刻的洞察,他指出:“二流的团队在搭建平台,一流的团队则在构建生态。” 如今,财通租赁的战略达成,正是通过AI的阶梯,抵达生态级企业的彼岸。
在工程化设计上,财通致力于将复杂的AI能力封装成易用的智能体。其目标是让业务人员能够通过简单的交互,调用专业的AI能力来处理数据、辅助决策。朱江强调,他们始终是“从可复制的高价值场景精准切入,以业务为导向,以场景和需求去逐步深入”,而非追求技术的盲目炫技。
这种从实际痛点出发、“小步快跑”的策略,确保了智能体能够扎实地嵌入融资租赁的业务流程,创造清晰可见的价值。
在技术路径上,财通采取了高效的“内外结合”模式。对外,与火山引擎等大厂合作,引入成熟的AI开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对内,自身聚焦业务逻辑与核心数据的深度融合,自主掌控关键模块的开发。这种协同模式,既确保了技术的前沿性,又保证了解决方案与业务场景的紧密咬合。
正是凭借这一务实的落地路径,财通快速将通用的AI能力转化为融资租赁行业内的“专有智能”,抢占了将智能体从概念验证推向规模化应用的宝贵时间窗口,在同业中率先实现了从“谈论AI”到“用起AI”的跨越。
智能体广场平台的能力,在实际业务中已经轮廓清晰。在内部治理层面,AI正系统性地提升运营精度与效率——从将简历筛选耗时从“五分钟”压缩至“五秒钟”的机器人,到自动判断合规路径的审批助手,再到依据国标对租赁物进行精准分类的系统,人工智能将员工从大量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修身健体”的初步目标。
更为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资产运营领域。平台通过对物联数据的实时处理,实现了对新能源电池、医疗设备等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监控。智能体不仅能高效完成健康度评估与风险预警,更能主动调度资产,优化客户端的运营效率,使风控从被动审查转变为主动的价值创造环节。
这一系列能力,最终指向了业务边界前所未有的拓展空间。平台为高价值、非标设备的租赁提供了可靠的评估与管理基础,使其从“不可租”变为“可租”。
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同业间“资产互换定价”的数据基石,正如朱江所展望的生态蓝图,财通正借助AI的力量,从一个独立的服务机构,演进为连接多方、激活资产流动性的“生态枢纽”。
重构,“财通模式”的启示与价值边界
财通推动智能体广场从“自用”走向“开放”,也让资产运营智能化的价值超越了企业边界。
这种头部企业主动打造“行业级AI能力底座”的现象,如今正在各行各业涌现。它也意味着,在Agent时代,企业的角色也在被重塑。
像财通一样的头部机构,不再满足于仅作为资金通道,而是要通过高效、灵活、精细化的技术和服务,成为客户身边不可或缺的“运营顾问”。朱江认为,财通作为一家融资租赁机构,其未来价值定位在于,能够系统性地“解决企业的报表问题,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从财务优化到经营提效,提供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三方支持。
在此过程中,财通对海量资产运营数据的积淀与治理,本身也催生了新的“战略资产”,不仅为当前的风控与运营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未来面向同业与产业链的数据增值服务打开了想象力空间。
财通租赁的实践,也为其他行业的“AI化”揭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在融资租赁这类传统行业,AI的价值绝非仅限于降本增效和企业自身的智能化,它更是重塑商业模式、突破价值天花板的关键基础设施。
财通模式已经证明了,在由债权思维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中,比起内卷,主动开辟出如资产协同、数据服务等全新市场,才是长期主义的取胜之道。
想要实现这一“终极愿景”,也需要与产业方、同业机构、终端客户及科技厂商等多方展开合作,共同开发特定垂直场景下的智能体,从而解决单一角色无法克服的数据孤岛与场景化挑战。
这种生态开放性,也恰恰映射了当下各行各业落地智能体的共同“野望”:借技术的“东风”重构产业链价值分配,将行业带入一个共建、共享、共生的新阶段。
然而,前路并非坦途。“财通们”的AI化探索注定会是一场持续的攻坚。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传统行业大量冗杂的场景中,始终保持着对行业知识与技术演变的双重深刻理解,和不断试错的韧性。同时,也需要面对AI作为新的核心竞争力所带来的数据与算法壁垒。
融资租赁行业的AI化进程仍在路上,但财通已经部分验证了AI在传统金融业态中重构商业模式的巨大潜力,这一起点,已经使其成为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标杆。
在智能化的坐标系中,真正的转型并非始于技术,而是企业向上寻求价值突破的原始动力。只有让算力沉入产业深处,这种动力才能找到前进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