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危机后,茶饮仍未走出信任生死局

食品内参·2025年10月23日 12:09
茶饮行业同样面临西贝难题,引爆舆论只差一个罗永浩……

西贝在商业战场上,书写了昂贵的教训。事实证明,听西贝讲了37年中餐文化故事,相信“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消费者是“吃不惯”预制菜的。众怒式的舆论反噬给西贝带来了实打实的冲击。公开数据显示,事件发酵次日,西贝全国门店单日营收暴跌超100万元,北京最大门店堂食客流下降近七成。自杀式的公关、力挺的从业者与批判的大多数,让这场“预制菜”战役跳出罗永浩与贾国龙的私人矛盾范畴,上升为中国餐饮品类定义模糊、规范缺失的基础盘问题,映射出行业标准与公众常识之间的认知鸿沟。

倚靠东方茶文化叙事,主张天然健康、自然生活方式的现制茶饮产业,同样面临西贝难题。引爆舆论危机,只差一个罗永浩。

舆论危机背后,现制茶饮知易行难

相较于预制菜事件的突然爆发,消费者与茶饮行业间的论战却是持续升级,信任警钟长鸣。

2024年末,“冰勃朗事件”在舆论场掀起风波。某测评博主检测12家头部茶饮品牌产品,发现部分品牌虽主打健康理念,却仍在使用与植脂末成分高度相似的非氢化基底乳原料。言论一出激起千层浪,消费者对茶饮品牌“挂羊头卖狗肉,使用科技奶”的质疑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而这类事件并非个例。

老爸测评以必如冰博克为标的横向对比植脂末与非氢化基底乳成分,指此类原料以植物油脂为主料,含奶量低、添加剂多(图源:《老爸测评》公众号)

据统计,2021至2025年间,与茶饮原料相关的“奶茶植脂末”“奶茶反式脂肪酸”等关键词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年均讨论量增长超200%。随着茶饮品牌一步步公开原料,消费者的追问也越发深入——公布的奶茶用料是全部用料还是主要用料?品牌宣称奶底使用“真奶”是仅有生牛乳还是含有生牛乳?果糖和一系列白包基底乳对健康有什么影响,成分是否容易代谢?饮品是否违规添加日落黄等人工合成着色剂?这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透明度提出的合理疑问,如今成了悬在茶饮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真材实料、配方原料透明等因素是健康茶饮的重要条件超九成受访者介意茶饮产品中使用植脂末、奶精粉等原料。

茶饮作为餐饮行业中透明度最高的细分渠道之一,早在2012年,便已萌芽出“真茶、真奶、真果、真糖”的产品研发理念;2022年头部品牌已开始建立利好消费者的“透明、标注、公开”营销规则。然而直到今天,虽然新茶饮在产品、定价、主流文化、对外宣传口径上已完成几代迭新,品牌经历数轮洗牌,这些被消费者公认的食安概念却仍停留在持续倡议阶段,未能形成硬性的行业标准,彻底执行者也仍属少数。在商业史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悲剧:研发出手机触屏功能的是诺基亚,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的是制作胶卷的柯达。它们拥有新知,却未坚持新知,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而在今时今日,执新茶饮产品理念与之竞争的,同样是异业玩家。

异业围猎,新茶饮自救

今年2月10日,喜茶在《不参与数字游戏与规模内卷,回归用户与品牌》的内部邮件中反思道:“新茶饮行业的‘数字游戏’已走到尽头,出于资本目的、营收利润考量的价格战、门店规模盲目扩张,将行业拉入了门店过剩与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用户需求反而被选择性忽略。”在茶饮行业忽略用户需求时,异业却在不遗余力地争取市场信任,为茶饮消费者增加备选项。

在茶饮行业上游,经历“三聚氰胺事件”重大创伤的乳业,正一步步将品类标准收缩至消费者的常识范围。今年9月16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一号修改单正式实施,其明令生产灭菌乳时中只能以生乳为原料,禁止使用复原乳。简言之,常温奶或纯牛(羊)奶变得更“纯”了,消费者购买“纯”奶无需再看配料表。

面对饱和市场,品质升级是乳业的解题答案。随着鲜奶、A2牛奶、提纯乳、活菌酸奶等优质乳品的上市,消费者不但拥有了自制茶饮的可能性,其对于乳品的审美也快速提高,倒逼茶饮行业在原料端进行自我革新。

乳品新概念成为茶饮新品开发的重要思路之一

凭借成熟的门店网络和供应体系,咖啡渠道也开始公开“抢人”。去年,瑞幸高调官宣刘亦菲为茶饮首席推荐官,并推出名为“轻轻茉莉”的茶饮和霸王茶姬的拳头产品“伯牙绝弦”正面对垒。次日,瑞幸开启“送1亿杯9.9下午茶”的活动,而市面上与其配料相似的奶茶售价却普遍在二、三十元的价格区间。

更为紧迫的是,瑞幸联合中国食品报社发布了《品质轻乳茶采用“三个100”标准》倡议,替茶饮们行驶对茶饮料的品类定义权——“茶:100%真茶鲜萃,乳:100%动物乳脂,轻:每杯(约450mL),热量100kcal左右”。价格上卷生卷死,理念上抢先一步,瑞幸的奶茶策略大大地动摇了茶饮们的核心客群。

瑞幸称100%动物乳脂将进一步为产品健康品质保驾护航,纯动物乳脂富含优质蛋白质,不仅口感醇厚,对人体健康也更有益。另一边,沉寂已久的瓶装奶茶赛道也再次热闹起来,各路玩家齐聚,势要“用无糖茶的思路,重新做一遍饮料”。统一在财报中明确表示,下半年将持续围绕阿萨姆低糖茉莉奶绿培育新的增长曲线,巩固市场地位;康师傅则挖掘特色地域风味,对标茶饮渠道推出咸奶茶新品;怡宝时隔5年为折戟的高端品牌“午后红茶”再续新篇,推动瓶装奶茶向风味体验端升级;东鹏、大窑、峰味派等品牌跨界入局,一出手便是“铺量+低价”的组合拳,竭尽全力地吸引消费者眼球。

在内外夹击中,一些茶饮品牌开始整顿步伐,重新思考如何制作一杯有态度的茶饮。

以喜茶为例,调转方向后,喜茶新品更加关注原料的独特性(如牦牛乳、黄油牛乳、藏茶、炒米、羽衣甘蓝等)和饮品的健康属性(选择新鲜蔬果、纯动物乳脂等原料,践行四真七零的品牌承诺)。一系列举措下,喜茶新品重回风味巅峰,被消费者评价为“喜妃回宫”。

老派台式奶茶的代表,一点点和CoCo都可也选择“活在当下”。两个品牌纷纷采用“过渡分级+长期迭代”的渐进式策略,在“0植物油、0氢化基底乳、0植脂末”的三零承诺外,抛弃基底乳、定制乳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升级市售鲜奶或提纯乳的选项。在大胆创新之前,先与消费者建立产品理念上的共识——让奶茶真正回归“奶+茶”。

茶饮品牌经不起“灾后重建”

英敏特数据显示,现制茶饮渗透率已逼近95%的天花板,行业增长逻辑已从粗放扩张转向纵向深耕,“持续挖掘单客价值”成为核心命题。当消费者成为这条产业链条上唯一的购买者,他们对一杯茶饮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一些更健康、更营养的原料选择,一个更公开、更透明的产品营销策略,才是当下的刚需。

美团王兴曾说:“商业世界没有神话,无非是便宜的打败贵的、质量好的打败质量差的、认真的打败轻率的、耐心的打败浮躁的、勤奋的打败懒惰的、有信誉的打败没信誉的。在激烈竞争与变化的行业,每家公司距离破产始终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对于缺乏技术壁垒的茶饮行业,产品创新乏力引发的阶段性热度退潮,还有机会亡羊补牢,而品牌理念端的战略性犯错却是致命的。

在预制菜风波后,茶饮玩家们的当务之急,不是上新得快一点、价格更低一点,而是更真诚一点、走得与消费者更近一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不浪费读者时间的,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外有本土强敌环伺,内有品牌老化、定位尴尬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