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自研无人机核心软硬件,「致导科技」想要推动空中具身概念产业化落地|早期项目
文 | 刘婧琼
编辑 | 阿至
封面来源 | 企业提供
具身智能作为 AI 向物理世界的进一步延伸,市场潜力巨大,成为资本在 “ 脱虚向实 ” 大背景下押注下一个增长极的关键标的。 IT 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 5 个月,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达 232 亿元,超过 2024 年全年总和。
除地面机器人外,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也是具身智能概念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以无人机为例,机身能够搭载多种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感知,形成初步的“感觉”信息。而机载的AI算法则会像“大脑”一样,对这些信息进行融合、理解和决策,通过生成的飞行指令去控制无人机完成不同智能水平的复杂任务。
让飞行器从一个只能被远程操控或按固定路线飞行的工具,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空中智能体,这也是空中具身(智能)企业的终极目标,致导科技正是这样一家公司。
致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致导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一批研发微小型无人系统的公司,现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旗下天津子公司也是“专精特新”企业。致导科技三位创始人均出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且师从北航王田苗教授,公司核心班底出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和无人机所、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关院校。创始人李晓宇有20余年无人机相关技术研究经历和国家级项目经验。目前,致导科技掌握导航、飞控、飞行器设计、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等无人机核心软硬件技术,是市面上少数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厂商之一。
自成立以来,致导科技已完成4轮融资。最新一笔融资于2025年3月完成,由亿宸资本独家投资。目前,致导科技的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由云道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李晓宇介绍,致导科技的产品包括任务载荷系统、航电系统、无人机、软件与云系统四大类,已批量应用于侦察、巡检、测绘等多种场景。其中,航电系统是致导科技的基本盘业务,客户覆盖头部无人机企业、大型央国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整机业务则为致导科技带来了新一轮增长空间,据李晓宇透露,自2025年起,无人机的收入已经超过航电系统收入。
长航时、大载重 中型油电混合无人机 QP555
纯电旗舰机 QP530A
行业级旋翼无人机
无人艇
自研航电与任务载荷,已批量应用至整机产品
在无人机全产业链中,整机设计制造占据了绝大部分价值量,而航电系统与任务载荷又是整机设计制造中的核心环节,两者综合成本通常占到整机成本的50%-70%。由于技术复杂性、研发投入、适航认证要求和产业生态分工等限制,行业内能做到航电和任务载荷均自研的供应商不多,致导科技是其中一员。
李晓宇表示,致导科技具备T1级航电设备研发及算法能力,拥有国内最全的航电系统解决方案。“我们的航电业务以导航和飞控为核心,都是我们从0开始全自研的。基于导航和飞控,我们又陆续研发出来了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移动引导起降系统、电机驱动系统等。”据悉,致导科技已经为超过900家客户提供了航电产品。
2021年左右,致导科技团队开始涉足无人机整机研发。在无人机整机中,除航电外,另一个关键部件就是任务载荷。他们的最初规划是要做一款升降式结构的光电吊舱(任务载荷),而当时市面上没有能满足其需求的厂家,于是致导科技在同年开启了光电吊舱自研之路。
“以大小在一公斤级别的小吊舱为例,市面上同类产品是129毫米焦距、30倍光学变焦,我们的(产品)是162毫米焦距,我们30倍相当于它们40倍的水平;并且,我们的热成像相机是35毫米焦距,同类型的小吊舱一般是19毫米或者25毫米焦距,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能够看得更远。另外,我们的产品还配备了广角相机和激光测距模块。”李晓宇举例道。
在攻克核心航电和任务载荷的研发后,致导科技推出了两款纯电复合翼、一款多旋翼无人机产品,主要面向侦察、巡检、测绘等应用场景,其自研的航电系统和任务载荷已开始批量应用于无人机整机产品。
据了解,在性能指标接近甚至部分更优的前提下,致导科技无人机的整机成本能做到竞品(德国Quantum Systems公司的Vector系列无人机) 的1/5左右。
推动空中具身产业化落地,2026年总收入有望破亿
根据无人机智能化的程度,李晓宇将空中具身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无人机具备智能导航与基础避障能力。无人机可以在无GPS环境下实现位置估算和姿态稳定,依靠超声波、红外等单点测距传感器进行反应式避障。
在中级阶段,无人机具备自主避障与智能决策能力。这个时期,无人机的传感器升级为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能够形成周围环境的实时三维地图;在此基础上,无人机能识别出不同障碍物的类型,主动规划出安全高效的绕行路径。
在终级阶段,无人机将具备全自主作业和系统协同能力。届时,无人机将做出类似人类的抗干扰绕行决策,从任务接收、规划、执行到最终结果回报,整个流程都无需人工干预。
两年前,致导科技团队开始围绕空中具身做应用研究,目前,其完全自研的行业级旋翼无人机已实现中级空中具身能力,通过使用激光雷达/INS/GNSS多模态定位,可实现复杂环境的连续避障。目前,该款无人机已完成技术验证,正在天津工厂批量生产中,将陆续交付给客户。
致导科技工厂产线
致导科技的生产布局涵盖日照与天津两地,能够交付公司在手和短期新增的订单。其中,日照工厂负责生产机体外壳、复材;天津工厂负责生产导航飞控、任务载荷等航电系统及整机组装。
在李晓宇看来,过去无人机行业有很大一部分市场属于集成式厂家,即通过采购各方零部件组装成整机出售;现在的下游客户对于产品性能指标、综合体验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市场将会是集成度更高的解决方案才能满足需求。
2025年,致导科技无人机业务的收入已超过航电系统收入。随着无人机整机产品出货量的快速提升,李晓宇预测致导科技2026年的收入将实现破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