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投资人 Reid Hoffman 点名的 AI 三大“低估赛道”,为什么现在?

AI深度研究员·2025年10月23日 11:16
Hoffman:AI杀手产品是让人更懒更富

模型发布节奏越来越快、参数越来越大、推理能力越来越强,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反直觉的现象:真正被广泛使用、愿意付费的 AI 产品,往往不是媒体报道最多的那些。

2025 年 10 月 21 日,OpenAI 投资人、LinkedIn 联合创始人 Reid Hoffman 给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解释:

杀手级的 AI 产品不是最强的,而是能让人更懒、更富。

他说,几乎所有人都盯着“模型能力”的天花板,却忽视了真正让 AI 产品爆发的关键:能不能让用户干得更少、赚得更多。

循着这个逻辑,Hoffman 在访谈中重点谈到了三个正在被低估的方向:

① 医疗与药物发现 —— 不是模拟药效,而是创造药物

② 教育与知识工具 —— 不是搜索答案,而是重构学习

③ 劳动力增强 —— 不是替代工作,而是让人“更懒更富”

它们不是最酷炫的 demo,也不是最大的模型,但都在悄悄扩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追求技术极限,而是追求商业闭环;不在硅谷的聚光灯下,却在真实场景里快速渗透。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 Hoffman 为什么在这三个方向上下注。

第一节|AI + 医疗,不是助手,是重建药厂

Reid Hoffman 做过无数投资,但他亲自下场联合创办的 AI 公司,只有极少数。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家,是专注药物发现的 Mati AI。

他怎么说的?

“我们不是做传统医疗 AI,也不是做诊断辅助工具。我们在建一座工厂,一个以 AI 为主力的药物制造工厂。”

这个定位很不寻常。

在硅谷,几乎所有医疗方向的 AI 产品都在围绕“提升医生效率”展开,比如自动摘要、病历识别、问诊助手。但 Hoffman 并不关心这些。他的问题是:

能不能直接用 AI 设计分子?

✅ 不是帮医生开药,而是直接造药

传统药物发现过程有三大难点:

设计分子靠灵感;

实验周期太长;

很多冷门病种没人愿意投。

而 AI 能做的是,从亿级的化合物组合中,用语言模型的方式生成有潜力的结构,然后用预训练模型预测它是否会有效。过去需要几个月的筛选周期,现在几小时就能完成。

Hoffman 的核心洞察是:如果你把分子结构当作一种语言,AI 就可以像写作文一样生成、改写和评估分子。

他举例说:传统治疗癌症的做法,是用毒药杀死癌细胞,但同时也在杀你。我们希望用 AI 直接找出只杀癌细胞、不杀人的分子。

这不是宣传标语。

他自己找来合作的联合创始人,是美国最顶尖的肿瘤医生之一、《万疾之王:癌症传奇》(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的作者 Siddhartha Mukherjee,两人创办 Mati 的明确目标就是:让那些原本因为利润太低没人愿意研发的病,也能有药。

✅ 机会不在医院,在药厂

在 Mati 的核心架构中,承担的不是辅助角色,而是药物设计的核心工作:

把抗癌药的靶点、结合位置、毒副反应,转化为 AI 能分析的内容;

让 AI 从海量组合中找出最可能有效的分子结构;

用预测模型快速验证,大幅缩短从设计到筛选的周期。

所以 Hoffman 判断:AI 改变医疗行业的方式,不是提升医生工作效率,而是从根本上重建药物开发的方式。

第二节|AI + 教育,不是学得快,是重新定义“学习”

Reid Hoffman 提出过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假如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专属 AI 助手,会发生什么?

早在 ChatGPT 之前,他就在斯坦福的长期规划会上公开建议:"应该为每一个学科,构建定制的 AI 工具。

为什么?

因为传统教育系统的核心是让人记住知识,但 AI 出现后,“知识”不再稀缺了。你需要的,不是再教一遍是什么,而是有人帮你用对知识、用好工具。

他说:

“医生这个职业不会消失,但它的本质会变。不会再是‘我上过10年医学院,所以我懂’,而是‘我知道该怎么用 AI,查出对的结果’。”

医生、律师、程序员、会计这些过去依靠记忆和经验积累的职业,都在变成一种新的角色:AI 的专家用户。

✅ 不问 AI 意见,是不明智的

Hoffman 说他和朋友去参加一场关于“AI会不会替代医生”的辩论,反方举了很多传统论据,比如“人类有温度”“诊断要交叉验证”之类。

但他指出,这些观点忽略了一点:今天的 AI,不一定总是对,但它掌握的知识量早就超过任何一个人类了。

他的观点很直接:

“如果你得了严重的病,却不去咨询 ChatGPT 或其他 AI 作为辅助判断,那是非常不明智的”

不是说要盲信 AI,而是你应该养成一种新的思维习惯:

医生说了一个结论?你拿去问问 AI;

两个 AI 给出不同建议?你就去找人类专家交叉对比。

他说,未来专业人员要学会的是:当你相信的东西和 AI 给的不一样时,你需要非常强的理由去坚持你的判断。不再是第一判断者,而是交叉验证者和质疑者。

这不是让人被边缘化,而是让人站到新的位置上。你不再需要死背知识,而是要掌握如何用 AI 帮你找到、筛选、对比、理解知识。

✅ 会用 AI 的人,比 AI 本身更稀缺

在传统教育里,学历和证书是选人的标配。Hoffman 讲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观点:

科学的本质,是相信专家的无知。

很多人会说:我有医学博士,我有法学博士,我当然专业。但 AI 出现之后,“懂得多”不再是最重要的技能。

他说,编程行业比其他职业更早适应 AI 的原因,是这里从来就不认学位,只认代码能不能解决问题。

这就带来一个核心变化:未来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会不会用 AI 去帮你找到你不知道的。

Hoffman 认为,未来医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只是读过医学院,而是会用 AI 工具做更精准的分析。

所以他推崇的方向不是让 AI 替代老师,而是让老师成为 AI 的训练师。同时,每个学习者也要完成角色转变: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导航和筛选知识。

这不是让教育变简单,而是让“会学习”的定义变了。

第三节|AI + 工作,不是取代谁,而是让人更懒更富

Reid Hoffman 在整场访谈中,反复强调一句话:

AI 最有杀伤力的产品,不是最聪明的,而是让人更懒、更富。

这就是他判断 AI 产品能否成功的核心标准。

我们都习惯把“懒”当作贬义词,但在商业世界里,“懒”有时候代表效率。能用更少的力气干成更多事情,才是真正聪明的方式。

在他看来:现在大多数好用的 AI 工具,卖得好的不是因为它能做多少,而是因为它能帮你省多少事。

比如:

  • 一位医生可以同时处理 3 倍的病例;
  • 一个律师能同时起草好几份文书;
  • 一个创业者用 AI 辅助写 BP、分析竞品、做用户调研,一小时干完原来两天的活。

这些都不是颠覆行业,也不是换掉谁,而是把人放在一个新的位置:我还做决策,但我不再干重复活。

Hoffman 说得:

“真正能爆发的 AI,不是让你失业,而是让你省劲。”

✅ 越是用得起 AI 的岗位,越容易先受益

Hoffman 把这个趋势总结为一句话:软件吞噬世界,AI 重构劳动

什么意思?他解释说,AI 在许多行业的最初切入口,并不是去取代全部流程,而是先吞掉那些“非创造性的劳动”部分。

  • 医生的初诊流程、表单填写;
  • 律师的合同结构整理;
  • 市场分析人员的竞品研究文档编写;
  • 咨询顾问的调研报告、行业模型搭建……

你今天还在手动做这些事?那你真的不够懒。

在他看来,未来的趋势不是会不会被 AI 替代,而是:你有没有尽可能地用 AI 来节省时间、扩大产出。

这也是他看好这个赛道的原因:

从公司角度看,能用 AI 让一个员工顶三个人,是直接的提效;

从个人角度看,会用 AI 的人,升职更快、项目更多、时间更富裕。

Hoffman 总结得很清楚:

“一切要求人像机器人一样工作的岗位,迟早会让位给真正的机器人。但凡需要人脑和主观判断的工作,都会变成人+AI的协作模式,而不是AI替代人”

✅ 真正在用 AI 的,是小团队

Hoffman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企业、律师事务所、个体医生那里看到的 AI 使用,比在大公司里还多。

他认为,大企业有太多流程、审批、内部阻力,不敢轻易让 AI 介入核心业务。但个体创业者、自由职业者、小团队反而行动最快、最果断。

比如他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位原告律师接入 AI 工具后,签约率翻倍,案件准备效率提高几倍。这不是因为 AI 多懂法律,而是因为他更快搞定了案子,省下了以前花在整理、打印、复核上的时间。

这就是“懒而富”模型的核心:

把 AI 做成一个工作副手;

自己做最重要的判断;

其余一切交给 AI 去提速。

这类产品,是 Hoffman 最看好的 AI 应用方向。

他说:

“别想做那种每个人都会因此失业的产品。没人愿意买。最好的产品,是让你工作更少、赚更多钱。”

这才是 Hoffman 眼中,AI 最真实的商业逻辑。

第四节|为什么是现在?

很多人今天不再怀疑 AI 的潜力,而是开始怀疑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不是都晚了?是不是每个方向都有人做了?

但 Reid Hoffman 的回答是:你看到的热闹方向,大概率不是机会本身。

他说:

“大家都盯着模型规模、参数数量、谁训练得最贵,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AI 真正好用的地方,往往在没人看见的角落。”

他把这种看漏的地方称为:硅谷的盲点。

✅ 机会在“原子”,不在“比特”

什么叫“比特”?在 Hoffman 的话里,比特代表软件世界,比如:

  • 聊天机器人;
  • AI 写稿;
  • 文本总结、表格分析……

这些都属于“语言”层面的任务,门槛低、技术成熟、创业者多。

而“原子”代表真实世界,比如:

  1. 药物分子;
  2. 细胞反应;
  3. 工业制造;
  4. 生物结构……

Hoffman 说,大多数人只想在“比特世界”里卷功能、卷性能、卷提示词。但真正长期有价值的方向,是如何让 AI 进入原子世界。比如药物制造、生物设计、物理过程预测。

生物,就是“比特化的原子”。而这,恰恰是被低估的起点。

为什么机会还在?因为难度大、反馈慢、监管多、没人讲得清楚。但正因为这样,一旦有人找到突破口,就可能建立起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别的公司。

✅ 找对问题,比做强模型更关键

Hoffman 强调:

人们总是根据 AI 现在的表现来下结论。这是最大的误解。

他举了个例子:你两个月前试过 ChatGPT,觉得没用,就放弃了?这就像你看到两岁半的老虎·伍兹打高尔夫,觉得你打得比他远,就断定他不会成事。但如果他一直练下去呢?

他说:你现在用到的 AI,是你这辈子用过的最差的 AI。

真正该问的不是AI 有多强,而是:

  • 这个方向,AI 能帮你省多少事、挣多少钱?
  • 这个领域,竞争对手多不多?门槛够不够高?
  • 这个问题,用户真的着急解决吗?

不是 AI 没用,是你没找对问题。

✅ 为什么是现在 ?

Hoffman 认为,今天是切入 AI 创业的好时机,原因不在于技术突破,而在于关键要素都到位了。

① 模型能力跨越临界点

不只是对话,而是开始有真正的推理能力;可以自动分析、生成结构化内容、进行深度研究

② 使用门槛大幅降低

API 成熟,开源模型丰富,调用成本下降;不是程序员也能训练模型、接入插件、快速试验

③ 商业闭环开始形成

企业、专业人士、自由职业者开始主动为 AI 付费;AI 已经从"新奇工具"变成"生产力工具"

这三个信号同时出现,意味着:早期还在热身的赛道,正进入加速阶段。

而那些看上去还没人讲的方向,不是没人想过,而是门槛高、难讲清、不确定。正因如此,这才是真正的机会。

真正值得做的,不是最热的 AI,而是最有用的 AI。

他说,不是每个赛道都值得卷,但医疗、教育、职业增强这三类方向,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们不像搜索、对话那样容易 Demo,但一旦做成,用户留存率极高,变现路径极稳。

这就是为什么他把投资的重心,押在这几个方向上。

因为他不是看项目火不火,而是看是不是能长期产生真实价值。

结语|不需要追最强 AI,只要找到最有用的那一个

Reid Hoffman 给出的答案很简单:

AI 不是用来替代谁,而是帮助一部分人更快地超越另外一部分人。

他点名的那些被低估的方向,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不靠技术领先取胜,而是真正理解用户想省掉什么步骤、解决什么困难、节省多少时间。”

就像早期计算机让普通人能算账,网页让普通人能写内容,大语言模型让普通人能理解复杂世界。AI 的下一步,就是让普通人也能操作专家级的系统。

所以,真正值得做的,不是最强的 AI,而是满足三个条件的 AI:

你明天还会用、愿意花钱买、能帮你节省一半时间。

如果你今天还没找到这样一款工具,那可能不是 AI 不够强,而是你还没有真正开始找。

那些最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藏着最大的机会。

📮原文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jL6iyoEhI&t=608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reid-hoffman-silicon-valley-blind-spot-ai-software-biology-2025-1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深度研究员”,作者:AI深度研究员,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一步卖车AI平台拟融资600万,3秒报价3分钟成交,解决二手车交易痛点。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