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发|米家智能眼镜电池供应商获近5000万融资,核心技术已绕过海外封锁
作者 | 张子怡
编辑 | 彭孝秋
36氪获悉,从事研发生产钢壳电池的国研新能于近期完成近5000万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合肥海恒。融资资金将用于产能扩建和产品研发。
国研新能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研产销一体化、以新型材料为技术驱动的锂电池公司,于2020年开始对扣电进行相关应用研发,通过自研盖片复合技术和独有的封装工艺,绕开海外企业技术封锁,从材料到工艺实现全面国产化。
随着消费电子向智能化、便携化发展,扣式电池在3C产品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涵盖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电子手环、智能眼镜等各类终端设备。而这类可穿戴设备在AI的加持下,遇到新的增长红利期,预计市场规模在百亿级人民币。
国研新能创始人张丰学告诉36氪:“当初做钢壳扣式电池是因为苹果的Airpods把这类电池行情带动起来,行业内都认为这属于高端电池,利润也比较高,但VARTA(瓦尔塔,国际知名电池企业)做了专利封锁,我们花了一年半时间找到了全新的技术路线。”
36氪了解到,国研新能通过多年自主研发的盖片复合技术和封装工艺,成为国内第三家能够绕开VARTA技术专利壁垒的企业。该公司拥有完全自主创新的封装技术,配备自研定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显著提升产品良品率的同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基于这一技术平台,国研新能可以衍生出多种形态的钢壳电池产品。电池技术路线方面,国研新能在研发初期就专注于微型钢壳电池。
相比传统方案,钢壳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设计灵活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同等体积条件下,其容量可提升20%以上。随着AR眼镜、智能戒指等穿戴设备对微型化要求的不断提高,钢壳电池技术将成为支撑这些产品发展的关键所在。
张丰学认为,我们观察到两个关键趋势:一是AI驱动设备升级:智能眼镜、AR/VR等产品需要更长的续航和更紧凑的设计,传统软包电池已难以满足需求;二是市场规模爆发:据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穿戴电池需求将超百亿,其中钢壳电池在高性能场景占比有望突破40%。以米家智能眼镜为例,我们对电池的厚度和形状做了定制化设计,确保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电池容量。此外,我们的技术还可拓展至AR/VR设备,我们正在与海外客户联合开发超薄VR眼镜专用电池,
“中国的锂电池行业在全球来说都很成熟,仅3C领域的锂电池企业就有两三千家。如果我们继续沿用软包电池技术路线,很难在市场中找到突破点。而钢壳电池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张丰学表示。
不同行业主流使用的软包电池,国研新能选择生产钢壳扣式电池。
这是因为软包电池存在容量有限、循环寿命短(多在300次以内)、空间利用率低等痛点问题,难以满足消费电子品日益对“轻薄化、长续航、小型化、高安全”的需求。
而钢壳电池因其刚性强、安全性高、外形规整易设计、支持快充、外力挤压不变形、可拆卸、充放电循环不胀气、体积利用率高等特点,有望成为微型电池主流的解决方案。
“根据钢壳电池的几点优势,我们判断未来在一些对体积要求高的产品形态中,钢壳电池肯定优于软包电池,我们希望通过工业自动化的生产,有机会能够取代很多软包电池的应用场景。”张丰学告诉36氪。
国研新能在钢壳电池领域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包括金属极片覆合技术、正负极材料垂直面叠层技术、薄壁激光焊接技术和微孔注液技术等,并已围绕上述技术进行布局专利。
具体而言,国研新能创新独特的盖片复合技术,能让纽扣电池在内部气压变化时缓慢泄压,降低了爆炸风险,提升了安全性;全新的封装结构采用激光焊接封口方式,相较于物理性挤压封口,密封性更好,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独特的注液封口方式能有效减少电解液挥发,便于生产控制,提高产品一致性,也是行业内唯一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的企业。
市场合作方面,国研新能是米家智能眼镜的跑道型电池供应商,其产品应用于该智能眼镜的续航模块,为设备运行提供能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