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亿,蚂蚁在香港出手了
全球顶级独角兽出手了。
近日,估值达6350亿元的蚂蚁集团,打破香港金融市场沉寂。耀才证券金融(01428.HK)一纸公告称,蚂蚁集团旗下子公司以3.28港元/股价格发起的要约收购,已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
这意味着这场总价28.14亿港元的股权交易冲破关键监管关卡,距离蚂蚁正式掌控这家老牌券商,仅剩下国家发改委最终审批这一环节。
回望今年,蚂蚁集团在香港有不少大动作:6月宣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卢森堡三地布局稳定币业务;5月传出计划拆分注册在新加坡的国际板块业务,拟单独在香港IPO;再加上,收购耀才证券的推进。
可以看到,蚂蚁正在香港市场谋划一步大棋。
溢价17.6%,蚂蚁谋求香港金融全牌照
根据公告,蚂蚁通过境外孙公司Wealthiness and Prosperity Holding Limited推进收购,拟拿下耀才证券50.55%的股份,且已支付10%定金,收购价较交易宣布前的收盘价溢价约17.6%。
作为被收购方,耀才证券的创始人叶茂林,现年72岁。股权出售后,这位72岁高龄的“老人”将拿到28亿港元现金,彻底兑现个人财富,在事业上有序退场。披露显示,叶茂林已于今年4月不再担任耀才证券任何职务。
蚂蚁集团方面,通过此次收购,也实现了全牌照资质的落地。成立于1995年的耀才证券,在香港算是一家具有知名度的券商,前者由叶茂林创立并通过新长明控股掌控。早年前,耀才证券曾被周大福看中,通过配股成为耀才的第二大股东,但仅隔一年多时间,周大福便退出,消失在耀才证券大股东之列。
股权穿透显示,周大福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氏家族旗下最重要的资产。截至2024年末,耀才证券拥有57.9万名客户,客户资产规模接近605亿港元,粗略计算,户均资产约10.42万港元。
市场份额方面,耀才证券今年3月的月成交额排名显示,其位列第17位,市占率0.82%,优于老虎证券的0.22%,但落后于富途控股的3.85%。蚂蚁集团此番收购,显然不是为了这57.9万名客户和接近605亿港元的客户资产。
耀才证券最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拥有香港证监会1、2、4、5、6、9号全业务牌照,这几乎覆盖了证券交易、期货咨询、资产管理、外汇交易等所有核心金融领域。一位投资人告诉我,从时间和效率上看,收购要比自行申请牌照快捷得多。
“在香港,申请证监会(SFC)的全牌照不仅流程复杂、耗时漫长,通常需要数年时间,且对申请机构的资本实力、合规体系、管理层资质等有极为严苛的要求。即便是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也往往选择通过收购持牌主体来快速进入市场。”该位投资人表示。
由此,这笔以3.28港元/股价格、溢价17.6%的收购,显示出蚂蚁集团对全牌照资质的看重,以及对成熟运营架构“即时可得性”的需求。
找到新通路,旨在服务南向、国际资金?
这笔收购敲定后,蚂蚁集团也陆续酝酿大动作。
今年5月,蚂蚁集团拟分拆海外板块“蚂蚁国际”,单独在中国香港IPO的消息被传出。根据财新的报道,蚂蚁正在和监管部门沟通可能性。
作为全球知名的独角兽,蚂蚁集团的IPO之路一波三折,估值也随之起伏。2020年IPO前夕,蚂蚁集团估值最高冲至2.1万亿元人民币(约2500亿美元),当时投行甚至主动提高其估值预期,认为其将达3800-4600亿美元。
但随着IPO的搁浅,蚂蚁集团估值大幅缩水。到2023年回购时,蚂蚁集团估值变为5671亿元,较2020年IPO前夕缩水超七成。
2024年,《新财富》全球独角兽估值显示,蚂蚁集团估值为5700亿元;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披露,蚂蚁集团以6350亿元估值位列全球第五,估值较上年增长了510亿元,但排名却下降一位。
对于这一估值和排名,胡润认为,尽管蚂蚁集团的数字支付和小额贷款平台保持着强劲的交易量,但其最新季度业绩显示,海外投资估值面临压力。
这使得蚂蚁集团扩张国际业务,势在必行。在国际业务上,蚂蚁国际正是蚂蚁集团海外业务的核心载体。该公司注册于新加坡,拥有Alipay+、万里汇(WorldFirst)、安通环球(Antom)三大平台。
其中,Alipay+是全球跨境支付与数字钱包互联互通的技术解决方案,“连接”了支付宝的10亿+用户与海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消费者。在香港,AlipayHK用户数也达到450多万人。
众所周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蚂蚁海外业务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耀才证券,蚂蚁集团可以在香港市场为庞大的内地南下资金,如港股通、跨境理财通客户等提供金融服务,找到新通路;甚至还能向全球投资者提供合规的资产管理、智能投顾和机构服务。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强劲复苏,大量南下资金与国际投资者纷纷涌入。其中,国际投资者尤为活跃,积极参与IPO及配售活动。这一趋势为蚂蚁集团向庞大资金规模提供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外汇等增值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数据显示,2025年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已超1万亿港元,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8月15日单日净流入更是达到358.76亿港元,创下单日最高纪录。
互联网进入稳健时代,蚂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通过蚂蚁集团的上述动作,可以看到,这只全球顶级独角兽是想找到新的突破口。
自“世纪IPO”戛然而止之后,互联网金融领域就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2025年1月,央行提出“规范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银保监会同期强调强化消费金融风险管理。业内参照同行拨备率推算,若监管要求提高自营贷款占比(如由2%提高至10%),将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空间造成极大压力。
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市场官陈亮在2025年4月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行业已从“高收益时代”进入“稳健增长时代”,强调长期价值。因此,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已成为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胡润还对于诸如蚂蚁集团这样的独角兽,有一个新的评价。
胡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为什么今天世界上有这么多独角兽?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去一年IPO相对较少,只有30多家,特别是与2021年的高点相比,当时有130多家独角兽企业IPO。
“但高利率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抑制了企业对大规模上市的兴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美国、印度和英国的股市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并未转化为很多独角兽企业的IPO。另一个因素是越来越多的‘常年’独角兽,例如蚂蚁集团,这些企业如同伴娘一般,始终未能成为新娘。换句话说,它们达到了数十亿美元的估值,但无法迈出IPO的最后一步。”
这句话,或多或少触动了蚂蚁集团,在昔日IPO进程中的那份未竟期待。
作为科技金融巨头,蚂蚁集团一直想以“科技”叙事,而非“金融”叙事。但互联网金融一旦遭遇流量失守,那么行业地位也会下滑。
收购耀才证券之外,今年以来,蚂蚁集团也在积极布局新的领域——稳定币。稍早前,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数科、蚂蚁国际均计划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主要金融中心,申请稳定币牌照。
相比互联网金融,锚定真实资产的稳定币,具有更多想象空间。拟分拆、单独IPO的蚂蚁国际已公开表示,将在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且申请通道开启后,尽快提交牌照申请。
其战略目标是,利用蚂蚁在AI、区块链领域的技术优势,将稳定币创新应用于真实的大规模场景,特别是在跨境支付、企业财资管理和外贸收付,如万里汇WorldFirst等领域,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蚂蚁集团旗下另一业务板块——蚂蚁数科,则将香港设为全球总部,把稳定币视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的“桥梁”,构建基于稳定币的数字交易场景。在技术上,蚂蚁数科也依托“蚂蚁链”发展,并于2024年8月与朗新集团合作,在香港完成了国内首单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实物资产通证化)项目。
可以看到,作为全球第五大独角兽,尽管其估值达6350亿元,但在新环境下,这一巨头也需要为“增长”以及高估值,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作者:陈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