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超300亿,“投影一哥”再遭减持

猎云网·2025年10月17日 08:30
在赴港IPO的关键节点,核心股东选择离场。

在冲击港股IPO的关键节点,国内投影行业“领头羊”极米科技,遭遇了股东的减持。

9月29日,极米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也是公司继登陆A股后,寻求进一步资本布局的重要动作。但仅时隔11天,局势便出现新变化——10月10日,极米科技发布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显示两位老股东钟超、廖杨拟合计减持1.98%股份,按照减持当日的市值,二人套现约1.6亿元。

这一减持动作恰好在IPO关键窗口期内发生,引发市场对公司股东信心及后续发展的关注。

身为国内投影仪这一细分赛道的领跑者,极米科技曾在产品打磨、技术创新和资本的助推下经历了一波跨越式增长,长期稳居全球家用投影仪出货量榜首。2021年3月,极米科技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成为“投影仪第一股”,上市后股价一路攀升,巅峰期市值达430亿元。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投影仪市场增长动能减弱,曾经的“高光时刻”难以为继,当下的极米科技市值不足百亿,还面临着股东减持、业绩下滑等多重困境,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家用投影仪,如今也陷入了“卖不动了”的行业难题。

减持风暴来袭:投资方与核心股东离场

极米科技的公告显示,公司股东廖杨、钟超因自身资金需求,拟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3个交易日之后的90日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

具体来看,持股2.40%的公司股东钟超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大宗方式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8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持股0.78%的公司股东廖杨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54.63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78%。

此次减持后,钟超持股将降至1.2%,廖杨则彻底清仓,不再持有公司股份。在赴港IPO的关键节点,核心股东的离场选择,难免让市场对其背后逻辑产生疑问。

(来源:招股书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廖杨、钟超的首次减持。2025年4月,钟超、廖杨已分别以111.06元/股的价格减持70万股和35万股,减持比例分别为1.00%和0.50%。

对于减持原因,公告均明确为“个人资金需求”。但从股价走势以及减持的节点来看,此时极米科技的股价较去年年中低点已有不小涨幅,股东选择在股价回升后减持,从市场通常逻辑来看有“落袋为安”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极米科技股价在2024年8月触及阶段性低点,最低至50.71元/股;而到2025年4月二人减持时,股价已回升至111.06元/股,较去年年中低点涨119%。

截至2025年10月10日披露新一轮减持计划当日,公司股价虽略有波动,但仍稳定在115.98元/股左右,较去年年中涨128.7%。从股价回升幅度来看,股东在股价较低位反弹后选择减持,客观上具备了兑现部分收益的空间。

个人股东之外,机构股东的离场动作同样显著。早期投资方百度系在2025年4月的减持中,也同步减持了1.00%的股份。再往前看,早在2022年,极米科技刚迎来限售股解禁,即遭股东百度系的大额减持。

除百度系外,与公司关联紧密的核心机构合伙企业同样出现显著减持动作。今年2月,极米科公告称,股东成都极米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成都开心米花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廖传均拟询价转让公司股份合计197.8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83%。本次询价转让的受让方为具备相应定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与多位股东的持续减持形成反差的是,公司创始人钟波始终保持持股稳定——根据2024年极米科技年报,钟波持股比例为18.79%,截至2025年9月这一比例未发生变化,成为当前股东结构中的“压舱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公司股权稳定性的担忧。

面对业务层面的挑战与股东减持的压力,极米科技在资本领域也积极采取应对举措,试图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10月9日,极米科技首次实施回购股份,并于次日披露相关情况。至2025年5月30日,公司顺利完成回购。实际回购公司股份321.839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7000万股的4.60%。回购最高价格124.78元/股,最低价格66.50元/股,回购均价92.7717元/股,使用资金总额2.99亿,回购方案的实际执行与原方案无差异。

对于回购股份的用途,公司明确表示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若三年内未实施相关方案,未使用股份将依法注销。这一安排向市场传递了对自身长期价值的信心,试图以回购动作对冲股东减持带来的市场疑虑。不过,在股东持续离场、行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这一系列资本举措能否真正扭转市场预期,仍需后续业绩与港股IPO进展的进一步验证。

破局之路:新业务的曙光与挑战

股东密集减持的背后,是极米科技业绩持续承压的现实。数据显示,公司营收已连续两年下滑。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57亿元,同比下降15.77%,实现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下降75.97%。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05亿元,同比下降4.27%,归母净利润1.20亿元,同比下降0.3%。

到了2025年,极米科技的盈利指标迎来好转。2025年半年度财报显示,其实现营收16.26亿元,同比增长1.63%;实现归母净利润8866.22万元,同比增长2062.34%。

对于近些年的业绩下滑,公司将原因归结为国内投影市场消费需求复苏缓慢,以及主销的长焦投影产品销量下滑。极米科技坦言,由于市场对智能投影产品的整体需求出现明显下降,且消费者偏好转向青睐低价入门级产品,该公司为迎合消费者需求主动调整产品组合,导致平均售价下降,最终影响整体业绩。

这一情况并非极米科技个例,放眼整个市场,此前被寄予厚望的家用投影仪,如今也出现了增长乏力的迹象,“卖不动了”成为当下行业内不少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根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投影机市场的出货量为900.3万台,同比下降4.2%;销售额为40.5亿美元,同比下降8.6%。

而极米科技的业务结构问题,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极米科技高度依赖投影整机业务,2025年上半年,投影整机及配件作为收入主力,上半年贡献收入14.87亿元,占比91.44%。

如此高的业务集中度,意味着公司的业绩表现与家用投影仪市场的景气度高度绑定,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公司经营便会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寻找新的增长点,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成为极米科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极米科技近年来积极布局了两大新业务领域——车载投影与海外市场,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这两大业务均面临着不少挑战。

在车载投影领域,极米科技试图将自身在投影技术上的优势延伸至汽车场景,打造车载娱乐新体验。然而,车载业务与家用投影业务存在显著差异,其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资金,用于适配汽车的硬件环境、软件系统以及满足汽车行业严苛的安全标准。

当下,车载投影市场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消费者需求尚未完全爆发,市场规模与盈利模式均存在不确定性,极米科技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能否获得回报,仍需时间检验。

在海外市场方面,极米科技实施品牌出海与全球化业务布局,产品已进入欧洲、北美、日本、澳洲等区域主要线下渠道。然而从业绩来看,海外市场想要成为极米科技的第二增长曲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场实现收入3.99亿元,同比下滑10.94%。

资本新程:冲刺H股寻求全球化“弹药”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极米科技的市值仍未摆脱低迷。2021年公司登陆科创板时,市值曾突破400亿元,而截至目前,其总市值仅余76亿元,较上市初期蒸发超300亿元。尽管2024年9月以来股价呈现区间回升态势,但整体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

为了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公司的全球化资本布局能力,极米科技在2025年9月正式启动了冲刺H股的计划。

9月29日,极米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这意味着,继2021年登陆科创板之后,极米科技将开启“A股+H股”的双重上市模式,为其国际化战略寻求更多弹药。

在资金运用方面,极米科技透露,上市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增强研发能力以拓展产品种类、以及补充日常运营所需的资金。

总体来看,极米科技当前正处在业务转型与资本扩张的关键十字路口。股东减持引发的短期流动性压力、业绩复苏的不确定性、新业务拓展的重重挑战,都在考验着公司管理层的决策与执行能力;而冲刺H股上市则为其提供了突破困境的重要机遇。

未来,极米科技能否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成功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推动车载投影、海外市场等新业务落地见效,重新找回高速增长动力,重拾市场信心,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云精选”,作者:韩文静,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聚焦科技创业创新,钻研产业趋势,用心服务创业者。

下一篇

Agentic AI 时代下,从业者的焦虑、挣扎与机遇。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