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 AI 各走“开源”路
当科技巨头们纷纷打开“技术黑箱”,将核心AI模型像乐高积木般拆解、共享时,一场静默却激烈的产业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刚刚过去不久的9月,阿里、腾讯、百度等大厂几乎同步将核心模型开源,这一动作如同在AI产业投下一颗深水炸弹,涟漪迅速扩散至技术、商业与产业生态的各个层面。进入10月,公开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开源大模型已经牢牢占据榜单前五。
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在于破解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复杂性陷阱”。当多模态交互、3D建模、代码生成等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时,单一企业的研发投入已难以覆盖所有技术分支。开源模式通过分布式创新,将全球开发者群体转化为“研发外延团队”,既填补了技术空白,又通过真实场景反馈加速模型迭代。
“开源是数字世界的路和桥,AI则像是水和电。”CSDN创始人蒋涛在2025全球开源创新汇上的论断,精准道破了这场变革的本质。而看似免费的技术共享背后,是大厂对生态控制权的精密布局,更是中国AI从技术跟跑到规则制定的战略突围。
破解“复杂性陷阱”
深度学习先驱吴恩达曾警示:“现代AI系统的复杂程度,正在超越任何单一组织的掌控极限。”这句话道出了当下AI发展的核心困境。人工智能的“复杂性陷阱”在多模态时代愈演愈烈,其复杂性的指数级增长正使单一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研发困境。
多模态交互、3D建模、代码生成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分支逐渐扩散,研发成本与知识壁垒的叠加效应,使得集中式研发模式逐渐失效。例如,谷歌Veo、OpenAI的Sora Pro等先进模型需支持4K分辨率、120秒以上时长视频生成,时序连贯性评分需达到4.8/5的专业水准,技术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也揭示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复杂性悖论”:模型复杂性与性能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当参数数量超过训练数据量的特定比例时,性能反而下降。这种复杂性管理问题使得传统软件开发标准与AI技术需求产生严重不匹配,特别是在可管理性、透明性和问责制方面。
开源模式的效能优势体现在研发效率提升和创新能力增强两个方面。根据MLCommons 2025年能效评估报告,采用动态路由MoE架构的AI模型,推理能耗可降低42%。DeepSeek-R1通过FP8混合精度训练技术,将视频生成的能耗降低30%以上,显著提高了技术普及的可持续性。
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开源参与者数量排名第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软件开发者数量突破940万。这种规模化的开发者生态,形成了事实上的分布式研发网络。
国内互联网大厂中,阿里云的“模型矩阵+社区迭代”模式极具代表性。其Qwen3系列构建起覆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300余个开源模型矩阵,截至2025年9月累计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衍生出17万个细分场景模型,相当于为每个行业赛道配备了专属技术攻坚队。
腾讯的精准开源策略则展现了垂直赛道的破局智慧。面向游戏开发的混元3D-Omni模型,自公布之日起就在开发者社区引发连锁反应。有独立游戏工作室负责人分享道:“过去制作高质量角色模型需要专业团队耗时数月,现在调用开源接口配合社区插件库,美工新手也能快速生成次世代资产。”
开放式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认知边界的突破。正如Linux基金会执行董事吉姆·泽姆林所言:“真正的技术创新往往诞生于跨界碰撞的裂缝之中。”
从“卖锤子”到“打地基”
技术上的分布式创新,正倒逼商业逻辑发生根本性变革。
传统AI商业模式的困境在于“技术授权”的线性增长逻辑。过去,企业通过销售API接口或模型授权获取收益,但这种模式面临两个致命问题:一是客户黏性低(开发者可能随时切换供应商),二是利润空间被压缩(头部客户议价能力强)。而开源模式通过“免费核心+增值服务”的组合,重构了传统商业逻辑。
据麦肯锡的调研显示,企业用户愿意为完整解决方案支付的费用,是“卖锤子”式的单纯技术授权费的7倍以上。洞察到此趋势的大厂们,纷纷转向“打地基”式的生态运营。这也重构了大厂开源模型的真正利润来源。
API调用收入是第一个利润池。虽然当前Token调用收入在各家云厂商收入大盘中占比很小,但Token消耗量正在以10倍、100倍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某头部云厂商的测算显示,一些头部云厂商的Token调用收入未来几年可能增长到40亿-70亿元。
专属算力租赁是第二个利润池。当企业使用开源模型后,随着应用规模扩大,自然需要更多算力支持。例如百度走的软硬协同路线,将自研昆仑芯算力与优化后的视觉模型搭档销售,在政务、金融等对稳定性敏感的场景建立壁垒。
定制化解决方案是第三个也是最大的利润池。今年4月,百度就与格灵深瞳联手构建“端-边-云”一体化算力网络,共同推出了“政务AI数字员工”解决方案进行规模化落地。
2025财年,阿里云营收1180亿元,增速重回两位数增长达到11%。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在投资者电话会中明确表示,阿里云的增长主要得益于AI相关需求,AI相关业务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100%以上增长。
在将Qwen大模型打造成“模型超市”后,阿里云免费提供基础版本的同时,构建起包含数据标注、模型训练、部署优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种“前端引流+后端变现”的模式成效显著:使用免费模型的企业,往往会因业务扩展需求升级至付费的企业版;而当模型复杂度超出自身运维能力时,自然会转向阿里云提供的托管服务。
一位阿里云高管总结道:“阿里云目前的态度是,一方面积极拥抱和推动Token调用模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通过‘全栈AI’的能力,去满足客户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多样化需求,以此确保自己在市场变化时,仍然可以保持优势。”
看似免费的开源模型,实则是大厂构建生态护城河的秘密武器。当中小企业享受着开源模型带来的降本增效时,大厂也正悄然掌控着整个AI产业生态的制高点。
产业末梢的卡位战
真正决定产业高度的,从来不是金字塔尖的巨擘,而是塔基处的点滴。
开源AI浪潮不仅是大厂的竞争游戏,更是中小企业的生存革命。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无需从零开始研发大模型,就能以较低成本获得先进的AI能力。数据显示,全球94.57%的企业正在使用开源软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达 45.12%。相比商业软件年均3-5万美元的订阅费用,开源软件为企业节省90%的软件采购成本。
江西景德镇一家煤化工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工艺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融合,打造出煤化工行业专属大模型,将20位老师傅40年经验转化为3.6万条知识图谱节点,使产品合格率从82%提升至95%以上。
百度推出的轻量级文字识别模型PP-OCRv5,仅0.07B参数却在多项测试中媲美7B参数模型,为教育行业的试卷批改、医疗行业的病历数字化提供了低门槛解决方案。
这些微观案例共同勾勒出开源的产业价值:不仅是大厂争夺生态位的武器,更是激活经济末梢的数字基建。中小企业通过开源实现的技术跃迁,最终将反哺大厂生态的丰富度与稳定性,形成产业共生的良性循环。
变革的底层逻辑,是开源模型降低了技术应用的“启动成本”。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开源正在重塑中小企业的生存法则。过去,技术门槛是初创企业的“死亡谷”,而现在,开源模型成为其跨越鸿沟的“数字桥梁”。
当开源的水和电渗透到农业大棚的监控设备、制造车间的质检镜头、养老院的陪伴机器人,当千万级别规模的开发者在同一生态中协同创新,一个由中国力量引领的AI新秩序,正在产业实践的土壤中悄然生长。开源让AI竞争从“单点技术战”变成“生态持久战”,谁能激活产业末梢,谁就能赢得未来。
而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大模型本身不是护城河,生态才是。尤其是在“模型能力高度趋同”的今天,谁能先构建起一整套“可调用、可调优、可部署”的模型体系,谁就掌握了议价权。更进一步看,开源其实也是降低竞争焦虑的一种方式。把基础层共享出去,大家比拼的不是“参数数值”,而是“产业落地能力”。这反而让真正有工程能力和行业经验的厂商有了更多主导权。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的预言将再次被验证:“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培育生态系统的人。”
参考资料:
零态LT,《大模型的尽头是开源》
CSDN,《2025 全球开源发展报告》
虎嗅,《大模型全开源了,那到底咋挣钱啊?》
量子位,《开源模型TOP5,被中国厂商包圆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新知”,作者:茯神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