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Weave:一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盛宴
大语言模型(LLM)与强化学习(RL)的融合趋势,正加速催生 “自主智能体”(能自主决策、执行任务的 AI 系统)的发展。
在这一趋势下,CoreWeave(纳斯达克代码:CRWV)正定位为 “真正能满足强化学习主导型未来需求的核心云服务商”,成为布局 AI 基础设施下一阶段(智能体阶段)的高确定性标的。
支撑这一论点的核心逻辑有三:
智能体相关工作负载呈指数级增长,算力需求持续飙升;
自研强化学习工具与运行时服务(Runtime)将显著扩大利润率;
在电力供应、散热效率与 GPU 资源获取上,相比超大规模云厂商(Hyperscalers)具备持久竞争优势。
目前 CoreWeave 的业务覆盖范围正快速扩张,这使其能将基础设施与服务推向更多市场和企业,为智能体时代的规模化服务奠定基础。
1 从 “算力供应商” 到“智能体运行平台”
收购 OpenPipe 是 CoreWeave 向 “价值链上游” 突破的关键动作。
OpenPipe 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套 “强化学习工具包”—— 开发者可借助它训练智能体,还能让模型适配新任务需求。
此次收购后,CoreWeave 不仅掌握了智能体训练的核心技术,更获得了开发者群体的认可,彻底打通了智能体训练的全流程。
这并非 “小幅升级”,而是从 “硬件层 + API 接口” 到 “智能体全周期支持平台” 的质变。
过去,每个开发团队都需自行搭建 “任务推进引擎、记忆模块、奖励评估系统、回滚逻辑、智能体监控工具”,而现在 CoreWeave 将这些功能整合进自身技术栈,形成 “一站式解决方案”。
随着时间推移,这套技术栈会成为客户的 “核心依赖”,进而构筑起竞争对手难以跨越的准入壁垒。
更重要的是,强化学习服务(当前市场需求旺盛)的加入,将为 CoreWeave 的核心业务带来利润率的大幅提升 —— 这是硬件租赁模式无法比拟的价值增量。
2 不止 “算力”,更要 “适配”
传统 AI 推理需求相对简单:可能只是一次模型前向计算、信息检索或缓存调用;但智能体的一次决策,往往需要成百上千次前向计算,这对基础设施提出了全新要求 —— 高吞吐量的系统互联、高速内存、回滚架构、数据监控、错误恢复、模块化子程序,这些都成为 “必需品”。哪怕模型本身再优秀,若没有 “适配智能体的运行时环境”,也无法支撑高效决策。
更关键的是,智能体具备 “进化属性”:外部环境会变化、新数据会持续涌入、自身状态会调整,系统必须能持续适配,至少要避免性能崩溃。这就需要日志记录、反馈循环、安全防护、任务隔离、实时监控等能力 —— 而这些需求,恰恰是当前传统云厂商(提供标准化算力的 “大宗商品型云服务”)无法满足的。CoreWeave 的核心目标,正是将这些 “智能体专属需求” 深度嵌入自身基础设施。
智能体 AI 经济消耗的算力,将是传统 “静态推理” 的数个数量级。事实上,这一趋势已初现端倪 —— 像 Claude Code、Codex 这类 “智能体代码工具”,一次决策就可能调用数百次模型前向计算。随着智能体能力提升,这一数字还会持续增长。未来几年内,全球数据中心的算力支出规模,有望从当前的 “数百亿级” 跃升至 “万亿级”;即便当前推理云服务的年支出已达数百亿美元,其突破万亿的速度也会远超多数人预期。
CoreWeave 作为 “AI 原生新云厂商”(Neocloud)的领军者,如今又占据强化学习训练的先发优势,有望在这一万亿市场中抢占可观份额。随着智能体决策循环的强化、强化学习成为主流训练方式,数据中心的算力利用率甚至可能达到 90%-100%。而这一时代的赢家,必然是那些能获取低成本电力、高密度散热方案,同时运营高性能 GPU 集群的公司 ——CoreWeave 恰好完全符合这些特质。
3 高增长支撑野心,软件化打开盈利空间
CoreWeave 的季度销售额同比激增 200%,达到约 12.1 亿美元;已签约的 “履约义务订单储备”(Backlog)接近 300 亿美元,且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保持高速增长 —— 这不仅提供了未来数年的业绩可见性,更印证了企业客户对其服务的 “长期需求确定性”。
不过,由于处于业务扩张期,公司运营费用同步增长:季度营业利润为正但规模有限(反映收入再投资策略),净利润仍为亏损(主要因扩张投入)。这种 “营收高增长、利润率承压、资本密集” 的特征,是高速扩张期企业的典型表现。但与传统硬件厂商不同的是,CoreWeave 向 “软件层、平台层” 的升级,将在长期持续改善利润率结构。
目前,CoreWeave 已与主要客户扩大合作协议,并新增了数据中心设施。可见的需求增长与设施扩张,为其切入 “智能体基础设施” 赛道提供了支撑。若核心平台不仅能通过 GPU 租赁获取收入,还能在 “智能体调度” 相关的软件服务(如数据中心调度、记忆 / 奖励系统)中盈利,长期利润率将迎来质的提升。
4 万亿市场的底层逻辑:简单测算下的高确定性
AI 范式正从 “静态模型” 转向 “智能体模型”,这是 CoreWeave 冲击万亿估值的核心前提。智能体的决策循环,对算力与基础设施复杂度的要求,远超传统静态推理 —— 无论是自主助手、科研智能体、代码智能体、企业工作流,还是机器人调度系统,这些场景的算力需求都将呈爆发式增长。
万亿市场规模的测算,基于保守假设即可实现:到 2030 年,若有 1 亿专业人士与企业依赖智能体 AI 系统,平均每天执行 5000 次推理计算,即便每次计算仅收费 0.00001 美元,年化算力支出也将达到 1.8 万亿美元。考虑到过去两年智能体 AI 的迭代速度,这一场景绝非空想。
对 CoreWeave 而言,掌控 “垂直技术栈”(从 GPU 硬件到强化学习工具包)的价值,远高于单纯的 “按小时算力收费”。智能体运行调度服务,让其能从整个决策循环中捕获更多价值;与头部 AI 模型实验室的合作、持续增长的订单储备、快速适配新一代 GPU 的能力,更让其具备 “先发优势”—— 竞争对手很难复制这种 “技术整合度” 与 “低延迟保障”。
此外,客户的 “切换成本” 将持续上升:当客户将模型、任务推进逻辑、记忆架构、奖励流程、监控系统都部署在 CoreWeave 平台后,迁移不仅成本极高,还伴随巨大风险。这种 “依赖关系” 既增强了 CoreWeave 的竞争壁垒,也为其带来更高利润率 —— 即便在保守场景下,“智能体调度服务” 的利润率也会远超单纯的硬件租赁。
5 风险与挑战:高潜力背后的不确定性
技术整合难度:强化学习基础设施的构建复杂度极高,OpenPipe 的技术需与 CoreWeave 现有体系无缝融合,任何整合问题都可能影响服务能力;
客户自主化倾向:大型客户可能为避免 “供应商锁定”,选择自建智能体后端,减少对 CoreWeave 的依赖;
巨头竞争压力:超大规模云厂商(如 AWS、Azure)可能将 “算力 + 平台服务” 打包,以生态优势争夺客户,CoreWeave 需在 “开发者体验、资源保障、可观测性、可靠性” 上做到行业顶尖,才能维持竞争力;
资本密集风险:新建数据中心需要巨额硬件投入,若软件与平台层的利润率提升不及预期,将对资产负债表造成压力;
客户集中风险:当前业务可能依赖少量核心客户,若客户需求变化或流失,将影响短期业绩,需持续监控客户结构多元化进展。
尽管风险存在,但 “主导智能体技术栈” 带来的潜在回报,足以让 CoreWeave 的这场战略升级具备 “高风险高收益” 的投资价值。
6 结语
目前 CoreWeave 的估值与 “GPU 密集型云服务同行” 相当,前瞻市销率(EV/Sales)约 5-6 倍。
若采用 “混合估值模型”—— 基础设施业务按 6 倍 EV/Sales、新兴智能体平台业务按 14 倍 EV/Sales(反映软件业务高溢价)—— 其企业价值(EV)的合理区间为 800-1000 亿美元。
若强化学习训练需求加速增长,平台业务收入占比有望提升至总营收的 30%,届时前瞻市销率可进一步提升至 7-9 倍,企业价值或将接近 1200 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估值重估的核心驱动因素,将是 “强化学习平台的变现速度”—— 平台收入增长越快,估值溢价空间越大。
CoreWeave 已不再满足于 “AI 云硬件服务商” 的定位,而是通过明确的战略布局,向 “强化学习训练全流程掌控者” 转型。
随着营收结构向 “强化学习工具链” 倾斜,其合理估值区间有望逐步扩大至 800-1000 亿美元;若智能体技术的普及速度超预期,还将释放更大的估值弹性。
对布局 AI 基础设施长期趋势的投资者而言,CoreWeave 是 “智能体时代” 不可忽视的核心标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股研究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