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究竟在哪里真的好卖?
时至今日,没有人再会质疑中国车企的全球新能源一哥地位。
毕竟今年1-8月,全球新能源车一共销售了1250万辆,其中中国就卖了962万辆,占比高达77%。而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品牌。
而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品牌的影响力也不只在新能源领域,放眼全球市场,挂着自主品牌logo的车型,越来越多地行驶在各个国家的土地上。
自从2023年超越日本,目前,中国已经连续几年稳居全球汽车出口第一。而从车企规模来看,最近几年,销量排名Top10的跨国车企里,也越来越多中国品牌的身影。
“中国电动汽车占据印尼九成市场份额。”
“比亚迪欧洲销量连续超越特斯拉。”
“中东土豪,买爆中国车。”
……
在各种报道中,世界各地几乎都能找到中国汽车品牌热销的盛况。
那么在不同地区,中国品牌的具体销售情况如何?中国车,在哪个国家更受欢迎,渗透率更高?
先说结论,在我们统计的6个大洲和地区里,渗透率最高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东南亚市场,渗透率最低的则是北美洲——除墨西哥之外,中国品牌几乎完全没有进入这一地区。
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汽车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车更受欢迎。而在传统汽车强国,比如美国、欧洲、日韩,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才刚刚起步。
NO.1 [ 欧洲,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第一站 ]
数据显示,今年8月,欧洲9国(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丹麦)的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增长到了32.1%。作为除中国外,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最近几年我们也听到过很多中国新能源车征战欧洲的消息。
从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出口第一大市场,到比亚迪在欧洲市占率超过特斯拉,再到不久前的慕尼黑车展上,来自中国的玩家们大出风头……中国车企在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存在感不断加强。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有一票传统巨头在前,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汽车在欧洲的渗透率依然很低。这里依然是一个燃油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即使是在新能源领域,欧洲市场上卖得最好的车型,也依然来自大众、宝马、雷诺等传统车企。
当然,这种情况也在逐渐改变。今年以来,即使欧盟提高了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关税,但这并没有阻挡销量的增长。再加上更多中国车企在当地建厂,以及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新能源技术,欧洲的传统汽车巨头们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了危机。
而在欧洲,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俄罗斯。
从出口量口径来看,由于政策原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但从销售端来看,中国品牌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在这里,中国汽车品牌的渗透率超过60%。而在当地的销量Top10中,除了俄罗斯本土品牌拉达、起亚的Solaris和丰田之外,其余全部都是中国品牌。就连去年刚上市的中国的小米汽车,都已经出口到了这里。
只是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品牌在当地的快速进军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今年初俄罗斯当地媒体发布的一组测试数据显示,在17个中国品牌车型中,有5个防腐工艺较弱,在使用两年后就出现了锈蚀,而同期的德系车还完好无损。这让不少当地消费者对中国汽车信心不足。而质量问题,也是中国车企出海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NO.2 [ 东南亚,中国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地区 ]
大概是因为地缘和文化关系,东南亚是中国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地区。这里有数量最多的中国汽车工厂,也流传着最多中国汽车热销的传闻,比如
“2025上半年,中国电车稳坐马来西亚纯电销冠”;
“缤果泰国单季度出口3.5万辆,东南亚被五菱‘杀穿’”;
“比亚迪ATTO 3上市前夜,泰国消费者通宵排队抢购”
……
这些传闻往往和新能源车有关。在当地政策的带动下,如今东南亚5国,尤其是泰国的新能源渗透率也在快速增长。比如目前,泰国已经是中国新能源出口第一大单一市场。
而宝腾则是另一个对渗透率影响颇大的因素。(2017年吉利收购宝腾汽车49.9%的股权,目前它的所有车型和技术基本都来自于吉利,所以这里也把它看做是中国品牌。)
今年二季度,宝腾所在的马来西亚超越印尼成为东南亚五国第一大汽车市场。在这个市场,宝腾的销量领先于丰田、铃木等一众日本车企,位列第二。而除了宝腾之外,虽然中国品牌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当地,日系的渗透率仍然高达70%,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可以说,作为日系品牌的后花园,欧美品牌的伤心地,在东南亚,中国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分析认为,当年欧美品牌之所以在与日系争夺市场的过程中落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欧美车企在当地缺乏零部件配套,好在如今中国车企吸取了这一教训。
泰国工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车企们除了相继在当地建立工厂之外, 2025年第一季度在泰国注册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达到了420家,较2020年增长了3倍,占泰国外资企业比例从7%跃升到了22%,与日系品牌主导的1400家供应商形成了鼎立之势。
NO.3 [ 南美,深入扎根的潜力市场 ]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车企另一个深入扎根的市场是南美。
今年年中,比亚迪、长城位于巴西的工厂相继落成投产。而在更早之前,奇瑞已经在南美建立了多个KD工厂;江淮、长安等同样很早就开始在这里发展了出口业务。
只是与欧洲和东南亚不同,南美洲的新能源车销量虽然增长也很快,但总体的新能源渗透率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不到5%;在销量排行榜上最受欢迎的车型前20名,也全部都是油车。
在燃油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大众、菲亚特、雪佛兰、丰田等传统巨头。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有很多中国车企早就开始布局这一地区,但中国品牌的整体市占率依然不高的原因。
但好在最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中国车企出海加速,中国品牌也在这里逐渐崛起。
从出口维度来看,最近两年,巴西已经进入了中国汽车出口主力市场Top10。根据当地的销售数据,今年1-8月,比亚迪也进入了当地销量Top10。紧随其后的是排名第11位的奇瑞,另外长城也有着不错的势头。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当地工厂的投产,越来越多中国车企的产品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中国车企在南美洲的渗透率势必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NO.4 [ 北美,中国汽车存在感最低的地区 ]
在我们统计的6个大洲和地区里,北美洲(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是中国汽车渗透率最低的一个。尤其是加拿大和美国市场,在这里你其实很难看到中国车的身影。
这个地区更加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墨西哥市场。从出口维度来看,2025年,墨西哥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当然,这主要和墨西哥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不少车企把这里作为出口美洲的中转站。
具体到墨西哥当地,欧美日韩的传统汽车品牌们仍然在这里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今年1-7月销量前十的汽车品牌中,只有有着历史背景的MG来自于中国。甚至具体到新能源领域,销量排名前三的也依然是沃尔沃、宝马和三菱等海外品牌。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在其他市场不多见的新鲜面孔。比如江淮旗下的思皓、长安的深蓝、赛力斯旗下的另一个新能源品牌蓝电,以及智己、北汽等品牌。虽然销量不高,但在这个市场已经有所行动。
NO.5 [ 澳洲、非洲,新格局提供新机遇 ]
虽然澳洲和非洲汽车市场的整体规模不大,但是从渗透率数据来看,在这些汽车工业原本就不发达的地区,中国品牌拥有着更多机会。
由于环境和经济因素,不管是澳洲还是非洲,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都处于很低的状态,同时插混的占比也比纯电更受欢迎。
于是在这些地区,最畅销的中国品牌不再是专注新能源车的比亚迪,而是走多种能源路线的奇瑞、长城,以及有着历史光环加持的MG。
但最近几个月,澳洲新能源车的销量也在快速增长。根据澳大利亚汽车工业联合会(FCAI)的数据,8月,比亚迪在当地的单月销量已经超过了特斯拉。而且在8月,已经有4个中国品牌进入了当月销量Top10。
用当地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当下澳大利亚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持续演变。十年前,这里几乎没有从中国进口的车型。而根据最新预测,十年后的2035年,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汽车将占到所有进口新车的43%。
NO.6 [ 写在最后 ]
总结来说,随着智能电动成为全球范围的发展趋势,最近几年,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向前。但要改变百年来欧美日韩车企建立的起来的传统格局,并非一朝一夕。
消费习惯、品牌认知、合规问题、售后服务……鲜花路上荆棘生,中国车企们还需要破浪前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Report 汽车产经”,作者:吴雪,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