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降价整破防,大疆用户还是太年轻了
国庆假期的旅行照片还没晒完,为了出片特地买了大疆云台相机用户,就破防了。
10月9日,大疆官方渠道对旗下多款产品进行大幅价格调整。原价3499元的明星产品Osmo Pocket 3,价格直接斩落近20%;Mini系列无人机,最高降幅接近1500元。
官方将其定义为“双十一常规促销”,但因其过于提前的时间点和巨大的降幅,不少新近购买这些产品的消费者被激怒,认为这属于“背刺”。
除了想方设法退款退货之外,社交网络上,“大冤种”的自嘲与愤怒的声讨交织,大疆也顺势被送上热搜。
如果仅看产品本身的功用,这些刚刚完成了首次使命的大疆相机们当然是无可挑剔的。然而,一张降价海报,并不足以说服这些卡点买的用户“早买早享受”。
某种程度上,反而是他们买得太晚,刚好赶上了这个市场新旧交替的重要拐点——这种时候,品牌最容易有动作。
大疆“传说中的新品” Pocket4 已经吊足了用户胃口,真正的高频用户也在坚持着一样的观点:两年了都没买3,不差继续等这四五个月。
对正在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其他数码品牌来说,这次出圈倒未必是一件坏事。起码,会有更多人期待大疆之外,还能有品牌整顿一下市场秩序。
解剖这场背刺
用户愤怒的情绪,首先源于时间点的精准。
10月9日开始的降价,恰好完美错开了绝大多数用户的“7天价保期”。无数为了国庆出行而在9月底下单的消费者,发现自己与数百乃至上千元的差价,只隔着一个无法逾越的假期。
大疆官方给出的“双十一促销”解释,其实颇为合理,因为当下确实正是部分电商平台进入“双十一”的节点。而节后促销也很容易激起消费者的新鲜感。
只不过对于声称“背刺”的用户来说,这种说法就像经过计算的切割。因为不少用户在意的点,真正的风暴眼,其实是渠道的混乱。
线上渠道的用户,尚能依据平台规则,在7天价保或30天无理由退货的条款中寻找一个弥补损失的机会。
尽管部分线上官方店一度以缺货为由拒绝价保申请,但在清晰的平台规则下,消费者仍有博弈的筹码。
真正的困境,笼罩着那些信赖品牌而选择线下购买的消费者。
遍布于高端商场、门头悬挂着巨大DJI标志的门店,在消费者眼中,显然与品牌官方无异。然而,当降价发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直接露出了“授权体验店”的本来面目。
据红星新闻等媒体报道,售后政策的差异,在此刻被无限放大。部分门店承诺对7天内的订单退还差价,一些门店则创造出“7-15天退80%差价”的复杂规则,更多的,则是沉默。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渠道的复杂性。
大疆的线下体系,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信息差。他们中的部分人还愿意继续购买大疆产品,但也明确表示以后不会再考虑线下买电子产品,因为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这个信息差的影响可大可小。用户基于对大疆品牌的信任而进店消费,却在需要品牌负责时,被告知交易的主体是独立的经销商。
他们去找经销商,后者背负着更高的拿货成本与经营成本,在没有品牌方补贴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跟进线上的降价幅度。
一个看似简单的售后问题,变成了踢皮球。
稀缺性的消失
价格的跳水,仅仅是点燃用户情绪的导火索。如果这是一次普通电子产品的常规降价,市场的反应绝不会如此剧烈。
真正的问题,源于大疆为Pocket 3这款明星产品亲手构建,又亲手打散的“稀缺性神话”。
自2023年发布以来,Pocket 3在中国大陆市场便成了一种稀罕货。
一方面,它是网红产品、社交货币、旅拍神器,拥有消费者赋予的“一个LOGO增质感”的独特价值,以及优秀的视觉表现。
但另一方面,其标准套装在官方渠道几乎永远处于“暂时缺货”状态,消费者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在固定时间点参与抢购,成功率极低。
不少消费者于是只能购买价格更高的全能套装,同时因为炒作空间的存在,他们也会去二手交易平台专门购买黄牛加价了几百元的产品。
这种炒作可以说和大疆无关,但由官方主动或顺势而为的“控货”,确实成功地为Pocket 3塑造了一个硬通货的形象。当黄牛手中的现货成为急用者唯一的选择,消费者还是会怪罪于大疆。
此外,市场稀缺性也带来了巨大的无形营销价值。
它不仅维持了产品在社交媒体上的高热度,还为购买行为本身赋予了额外的情绪价值。就连蹲点、加价这种为了获得这份稀缺性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成本。也会在用上之后变成产品记忆的一部分。
所以,当降价的消息传来,产品的二手残值影响倒是其次。这些用户为获得这件产品所做的纠结、得到的快乐都瞬间清零,才最让人难熬。
给价格战打个预防针
对于一家高度了解市场的商业公司而言,这样大规模的舆论讨论,大疆不可能没料到。做出这个被用户吐槽“不体面”的决策,背后必然有比维护短期用户口碑更重要的战略考量。
如果结合大疆所处的赛道来看,这不是一次草率的促销。
问题来自大疆看似稳固的护城河之外,那些正集结的对手。在手持影像设备领域,战火已然点燃。
影石(Insta360)作为新锐力量,不仅在全景相机赛道与大疆展开肉搏,更以孵化子品牌的形式,将战线延伸至大疆的核心腹地——无人机市场。
而短期看更具威胁的,是来自手机行业的跨界打击。OPPO、vivo等年营收数千亿的庞然大物,已公开宣布立项手持智能影像设备,计划于2026年发布产品。
手机厂商的入局,对大疆而言是完全不同量级的挑战。即使说它们的光学技术积累和算法调校经验,在手持设备领域不一定能有最好的效果,还有两个问题,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一是供应链议价能力,二是庞大的用户基础盘。
比如Pocket 3产能初期的核心瓶颈,那块一英寸影像传感器为例,手机厂商大概率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获得更稳定的供应。
而针对用户,由于手机厂商已经连续卷了好几年的影像,同时热衷于出品各种周边,当它们推出更专业的影像设备时,能撬动的社交话题和用户圈层,是明显大于大疆的。
最起码,在降价这件事上,手机赛道已经发生过很多次背刺事件。消费者也早已习惯了“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的叙事。
而在Pocket 3所处的赛道,消费者显然更难认可这种降价的发生,也不会主动去理解之前 Pocket 3之前价格坚挺的两年对现在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风暴来临前,主动构建一道价格的护城河,是大疆一个理性的战略选项。通过这次大幅降价,大疆试图有可能会达成两个核心目标:
第一,在“传说中的Pocket 4”发布前,快速清理现有库存,减轻迭代压力,同时也算得上一次造势;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将Pocket 3的价格打入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区间,提前拉高潜在进入者的门槛。
这是因为一个行业垂直度最高、话语权最大的品牌,基本可以视为产品的守门员。当用户能以2799元的价格购入标杆产品时,任何后来者都必须在定价策略上做出艰难的权衡。
大疆说这是门槛,那么它就会真的成为未来友商定价的门槛。
用部分存量用户的短期口碑,去给未来的潜在对手设置一个界限,甚至还能拉拢一些对更新换代不敏感的用户,巩固市场份额,这套理论到底算好还是坏?或许只有当未来的竞争真正来临时,市场才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果财经”(ID:songguocaijing1),作者:青元,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