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必须知道的3大财富真相

36氪领读·2025年10月10日 15:25
你对金钱的认知,决定了你与财富的距离

来源:整理自中信出版社新书《金钱的艺术》

金钱能买到幸福吗?

花钱能让你更开心吗?

对于这两个问题,多数人立刻就能给到答案:当然可以。

但事实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合作基金合伙人,畅销书作家摩根在其新书《金钱的艺术》中说到:金钱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更关乎“故事”——我们对什么重要、什么能带来快乐,以及如何衡量成功的自我叙述。

我们一生都在与金钱打交道,可是我们多数人对金钱的认知却是混乱的,有些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些来自于媒体的宣传,有些来自于身边朋友的观点。金钱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始终,可以说是我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工具,但是奇怪的是,我们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

金钱到底是什么?是银行卡上显示的数字?还是购物车中罗列的商品?

普通人如何赚钱?我们又该如何花钱,人生才能更自由?

这些问题,摩根·豪泽尔的观点或许可以给到一些解答的思路。

摩根·豪泽尔并非传统的金融分析师或基金经理出身,也没有在华尔街大投行工作的经验,他对于金钱的认知完全来自于一个普通人摸爬滚打式的探索,从19岁开始接触投资理财,到如今成为一家风险投资基金的合伙人,他的背景反而让他对普通人的金钱行为有了更深刻、更接地气的洞察。

《金钱的艺术》封面

1.金钱是什么?

摩根·豪泽尔在《金钱的艺术》中提到:“我最敬佩的人,不一定是那些最富有或最成功的人。而是那些最自由的、最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人。 曾经“富有”对我来说意味着拥有许多炫目的玩具。而现在,它意味着不必匆忙,能与家人共度时光,掌控自己的日程,以及思想上的独立。简而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摩根认为,独立才是真正的富有。

他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与直觉相悖的观点:世上没有所谓的“未曾花掉的钱”。我们赚到的每一分钱,最终都会被花掉。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银行账户里的每一分钱,都已经被“花掉”了。

我们未曾花掉的钱,买到的是某种无形却弥足珍贵的东西:自由、独立,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的能力。

我们储蓄的每一分钱,都为我们未来的选择买下了一张“兑换券”,而相应的,我们所背负的每一分债务,都是将未来一部分的掌控权交到了他人手中。

摩根认为,将 500 美元存入银行账户,就是为自己购买了 500 美元的独立。这与我们购买一台 500 美元的电视机,几乎没有区别。在这两种情况下,钱都被“花掉”了,只是花在了不同的东西上,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价值。

对摩根而言,金钱不是数字本身,更不是豪车豪宅,金钱是自由,是独立,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按照自己意愿支配人生的工具,而投资自由的收益率最高,远超花钱购买的任何其他东西。

2.普通人如何致富?

很多投资大佬都推崇复利这个概念,摩根·豪泽尔也不例外。他说,我热爱静默复利这个理念,这是我最珍视、最重要的财务信念,因为它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强大。

每隔几年,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关于“草根”逆袭的故事: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从事低薪工作,却设法积累并通过复利实现了财富自由。

故事总是如出一辙:他们只是几十年来默默地储蓄和投资。他们从不吹嘘,从不炫耀,从不与人攀比,也从不担心自己的投资去年是否跑赢了基准。他们的整个财务世界——他们的思想、目标、信念——都局限在自己的家庭范围之内,这使得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只受自己欲望的引导。

想象一下,如果在第一次约会结束后,你必须把与伴侣的每一次电话、每一条短信、每一次对话都公之于众,发布到社交媒体上,或者哪怕只是与一小群朋友和家人分享,你知道会发生什么吗?人们会告诉你,你这样做不对,你那样做得太多,你应该多说这个、少说那个,诸如此类,没完没了。

你会感到如此尴尬、紧张,并受到他人目标和不同个性的影响,以至于你不再是你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能够这样维系下去。

金钱也是如此。人们对别人如何看待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投资决策感到如此紧张,以至于他们最终做了两件事:为他人表演,以及复制一种可能适合别人却不适合自己的策略。

摩根·豪泽尔在《金钱的艺术》一再重申,金钱有两种用途:一种是作为工具,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另一种是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尺,用来与他人比较。前者是静默而私密的,后者是喧嚣而具有表演性的。哪一种能带来更幸福的生活,显而易见。

对于这一至关重要的信念,摩根提到,静默复利对他来说意味着以下几件事:

1.强调内在标尺而非外在标尺。 内在标尺,是你对自己现状的满足与幸福感,而外在标尺则是他人对你的评价和看法。沃伦·巴菲特曾说:“人类行为背后的问题,取决于他们心中用的是‘内在计分卡’还是‘外在计分卡’。若能满足前者,将大有裨益。”

请记住,在社会比较游戏中,你不可能胜,因为总有人比你更快致富。一旦你停止玩这个游戏,你的注意力就会立即转向内在,转向什么能让你和你的家人感到幸福和满足。这会让你更容易享受金钱带来的乐趣,无论你选择如何花钱。

2.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认识到适用于我的可能不适用于你,反之亦然。 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说过:“成功只有一种,即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许多财务错误都源于你试图模仿与你不同的人。 因此,要谨慎选择你请教的人,谨慎选择你仰慕的人,甚至谨慎选择你交往的人。我们各有不同,生活不是零和游戏。各得其所,互不干涉。

3.要意识到,来得快的财富也是易逝的财富。 快速赚到的钱往往是喧嚣的,而静默复利则是一项长期事业。 这很重要,因为你赚钱的速度会极大地影响你管理它的方式。摩根提到一个观点:你积累财富的速度,就是你失去财富的半衰期。一年内让财富翻倍?那么,当它以同样快的速度损失一半时,你就不要感到惊讶。商业领域也是如此:闪电扩张,往往也会闪电失败。

快速且易逝的财富会带来两件事。

一是来得容易的钱往往花得也容易。当钱来得快时,将其挥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的情感成本很低。你只有在珍视某物时才会小心翼翼。

二是财富来得越快,依赖好运气的概率就越高,而好运气也会同样快地消退。如果你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意外之财,并相应地提高了你的生活水平,那么当这种意外之财无法重现时,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可能是毁灭性的。

4.致富最快的方式就是慢慢来。 当静默复利成为你的目标时会发生什么?首先,你感受到的为他人表演的压力会减少。当你停止为他人表演时,你的注意力自然会投向更远的未来,你会思考如何创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寻求更多的关注。 这让你能够培养出最强大的财务技能之一——耐力。

金融领域的一个巨大讽刺是,致富最快的方法往往是慢慢来。你从不急躁,从不会不耐烦,也很少担心或受他人不同做法的影响。你知道,长寿和长期坚持某事的能力才是金融真正的魔力。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速度吸引了所有注意力,但缓慢却拥有所有力量。

许多人想成为长期投资者,但很难真正做到。一个原因是他们陷入了比较,与同龄人比较,与基准比较,以及担心如果别人发现他们在过去 6 个月里亏了钱会怎么想。

与其试图比别人更聪明,不如默默地进行一项长期押注,相信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好。

3.如何花钱,人生更自由?

大多数人在打理钱财时,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如何在两种最强大的力量之间找到平衡。

一种叫“复利”,它让你把今天的耐心变成明天的财富;另一种叫“人生苦短”,我们每天都离死亡更近一步,不如及时行乐。

问题是该怎么平衡为未来投资和及时享乐,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个性化难题。

“人生苦短”的哲学是说不要等待,去享受乐趣,过上美好的生活——吃喝玩乐,因为我们可能明天就会死去。如果我们的生命比预期的要短,几乎每个人都会遵循这个建议。

那“人生漫长”的哲学呢?如果你知道自己能活到 102 岁,你今天可能不会感到那么匆忙。你对自己的事业不会那么焦虑。你不会因为睡懒觉、休假而感到内疚。你会拍下更多的照片,以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你会更愿意学习一项新技能。你会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关节。你甚至会发现长期投资也能带来如培育生命般的期待与喜悦。

但事实是,没人知道自己能活多久。

摩根在《金钱的艺术》中说到,关于理财的好建议,从来不是简单地说“活在当下”或“为未来 储蓄”,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只有一句话:“尽可能减少未来的遗憾。”

不同的人会后悔不同的事,而你自己也会随年龄增长后悔不同的事,每个人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活在当下”或“为未来储蓄” 这样一刀切的建议都不现实。

摩根认为,由于每个人都不同,所以他无法告诉我们如何做到,但是他在财务决策中常思考的两件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1. 美好回忆是最接近“活在当下”与“复利未来”的事物。

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人生的目的,是体验那些你日后会怀旧的事情。” 随着年龄增长,10 年前、20 年前、30 年前的往事,反倒成了我们最珍贵的“资产”。它们虽并非金融资产,但真实地会丰盈了我们的人生。 回忆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就在于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复利增长,就像我们长线投资的股票。

10 岁时,回想 9 岁那年的趣事也许平淡无奇;可今天,那些记忆却变得妙趣横生,因为它们在我们的人生脉络里越发闪耀。再过 50 年,它们将是我们无价的珍藏。

如今有个典型的建议,就是把钱花在体验上,而不是物品上。这并非坏建议,但其表述方式常让人误以为“体验”只能是一次豪华度假或一次远途旅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昂贵体验可能完全不值得回忆,而高中时与朋友一起形成的记忆,可能是你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它们往往是零成本的。

摩根说,未来让他最可能后悔的并非哪次豪华消费,而是未能陪伴孩子的时光,没倾注心力的友情,以及现在那些让他感到压力和焦虑的事情。人们常常惊叹金钱复利的威力,却很少去想:“如果用金钱来换时间,所积累的回忆复利,又能带来怎样的惊喜?”这可能是你“花过的最值得的一笔钱”,也是避免遗憾的终极良方。

2. 为未来储蓄,就是当下独立。

为解释这个观点,摩根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现在有100美元,当然我可以拿这笔钱去买件 100 美元的衬衫,或和朋友吃顿 100 美元的晚餐。 但是通过为未来储蓄,我获得了一些不一样东西:

l 100 美元的独立性。

l 100 美元的选择权:未来凡是需要花 100 美元的地方,我都无须为凑钱发愁。

l 100 美元的“时间缓冲”:如果某个时刻我需要临时调整生活节奏,这笔钱就像额外的时间。

l 100 美元的减压金:当我担心是否能照顾好家人、是否能按时退休时,这份储蓄能大大缓解焦虑。

这些自由、时间、安心,和买那件 100 美元的衬衫带来的满足感,同样真实可感。一旦把储蓄看作换取独立和安心的手段,你就不会再觉得“为明天存钱等于牺牲今天”。

摩根说:“对我而言,持续储蓄带来的财务独立性,正是我当下最宝贵、最实用、最令人满足的资产。我并不觉得自己在为未来储蓄,而是每天都在享受那份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和谁在一起就和谁在一起,这种自由让我的今天比如果我过去储蓄得更少时,更加美好。但许多人都错以为“为未来储蓄”就要“牺牲当下”,殊不知两者可以携手并进,共同抵御未来的遗憾。”

关于如何花钱,人生更自由这个话题,摩根还提到了一个观点:

“我强烈建议你,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花钱方式,对那些对你没用、 无法带来价值的项目,要毫不犹豫地进行割舍。”

摩根认为,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花钱方式,对一个人来说是理所应当的选择,对另一个人来说却可能是丧心病狂的。 有些人热衷于国际旅行,有些人则无法忍受任何原因的离家。对一些人来说,去高档餐厅是一种享受,而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他们更喜欢便宜的比萨。

作家拉米特·塞西也有一条相似的建议:你应该在热爱的事物上尽情挥霍,只要你无情地砍掉那些你不喜欢的事物。

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情所在。而找到自己热情所在的唯一方法,就是尝试 100 万种不同的事物,拒绝那些不能给你带来快乐的,直到你找到那个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奇特事物。

花钱就是一个你需要 “宽进严出”的领域。 所以摩根强烈推荐我们,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消费方式,并迅速而无情地砍掉那些不适合你的东西。尝试在食物、旅行、衣服、体育赛事、各种体验等任何你感兴趣的事物上,花比你现在更多的钱。

但如果它不能让你更快乐,就立即停止,就像你在读一本烂书时一样。 如果你足够频繁地这样做,你就会通过排除法找到那个可能适合你花钱的奇特事物。如果你砍掉那些不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你很可能就有足够的资金,真正花在能让你快乐的事情上。

在寻找你的热情所在的过程中,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 如果你找不到你的热情所在,很有可能金钱已经束缚了你, 控制了你的个性,让你要么沉迷于储蓄,要么对金钱的潜力一无所知,变得无法将其作为工具来为你的生活提供乐趣。

电影《抢钱大作战》里有一句台词:“那些说金钱买不到幸福的 人,是因为他们没有钱。”我将这句话修改为:那些说金钱买不到幸福的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他们应该继续尝试拓宽选择范围。

2. 人们通常默认,社会会告诉他们应该喜欢的东西。 这通常意味着最昂贵的产品会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快乐。 也许有时是这样,但很多时候,情况并非如此。 用价格来衡量你从消费中获得的快乐,可能会错过商业史上最重要的教训之一:高价通常出现在品牌产品上,而品牌的目的不是表明质量,而是传递一致性。

3. 学会迅速拒绝什么,可能比知道该买什么更重要。 知道何时迅速拒绝不符合你个性的花钱方式,是理财领域最被忽视的技能之一。它需要一种强烈的独立性,不被别人都在买的群体压力裹挟,更不会因没跟上潮流而感到羞愧。

摩根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你越是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你对自己的生活就越不满意。你之所以迫切地希望有人告诉你应该喜欢什么,是因为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解决方案与其说是弄清楚该买什么,不如说是拒绝那些不适合你的东西

4. 尝试新事物为生活创造了多样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似乎会加速。 当你 9 岁时,暑假感觉像是永恒的,但到了 60 岁,时间却转瞬即逝。

有一种理论认为,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新奇回忆的数量。二十年如一日地走同一条通勤路,只会在脑海里留下一片空白;而孩子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第一次领略宇宙的辽 阔,每一天都充满了难忘的惊喜。

单调让时间加速,多样性让时间变慢。 花钱也是如此。你从未尝试过的新体验和新产品,会增加一种难以复制的兴奋感。即使新购买的事物不适合你,你通过尝试新事物获得的记忆和知识,也可能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相同的体验更令人兴奋。 多样性可以保护你免受生活变幻莫测的影响。

如果我们可以正确理解“什么是金钱?”“普通人如何致富?”以及“如何花钱,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自由”这三个话题,也许我们才能真正回答开篇的问题。

金钱能买到幸福吗?

当然。

花钱能让你更开心吗?

毋庸置疑。

+1
14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告别思维链的算力噩梦。⛓️‍💥

1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