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逻辑之刃,解传播之牛

36氪领读·2025年11月12日 13:57
新书《传播的逻辑:引爆品牌、故事、观点的30个真相》给品牌从业者和普通消费者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本文为该书书评。

文/ 李 立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媒研究院副院长

传播之难,古今一辙,今更甚焉

传播,是人类社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古至今,人们为了实现有效的传播,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方法和技巧。从古代到近现代,信息的传播受到地域、交通、技术等诸多限制,传播的范围、速度和方式都极为有限。一封信件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送达远方,一场演讲也只能影响到现场有限的听众,电子媒介传播虽迅速广远,但僵化的单向传播也让人难以满意。

互联网的应用,似乎让传播变得容易了。但颇为反直觉的是,事实恰恰相反。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传播速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信息如潮水涌来,观点像流星划过,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边界的盛宴,在饕餮之后感到无尽虚空,真正的沟通,总是在抵达之前就已失焦。当人们被海量信息包围,信息过载引发恐慌焦虑、处理失能。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让目标受众接收到并重视自己想要传播的内容,成为了传播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因此,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传播的逻辑——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技巧”,而是直抵人性、贯穿历史的底层认知。把握传播的逻辑,才能如同拥有一把锋利的刀刃,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披荆斩棘,达到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的游刃有余之效果。

《传播的逻辑:引爆品牌、故事、观点的30个真相》

作者:赵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5年8月

《传播的逻辑》:解锁传播奥秘的钥匙

传播的逻辑,相当于传播的真相、传播的科学、传播的奥妙、传播的本质。掌握了它,就能穿破迷雾得真相,消除谬误获科学,窥透粗浅揭奥妙,通过现象见本质。赵明先生的《传播的逻辑:引爆品牌、故事、观点的30个真相》一书,如盏明灯,照亮了传播领域的诸多谜团。该书通过对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深入洞察,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环境下舆情的特点、传播的规律,以及理性与感性的沟通艺术。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合了作者15年互联网传播实战经验,提供了大量实际案例分析,涵盖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从品牌建设到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帮助读者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寻找确定性,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力。

1.认识传播之难:在愚蠢与智慧之间的摇摆

青年学者董晨宇曾提出一个精妙的比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如何连接的学问。这个时代,我们彼此的连接主要是通过媒介完成的,尤其是你最熟悉的互联网。但是,绝大部分在这条信息高速路上开车的人,居然没考过传播学这个驾照。这正是当代传播困境的根源。我们手握强大的传播工具,却对传播的基本规律一无所知。

赵明先生在书中开篇便直指这一核心——受众心理的复杂性。他既没有简单地推崇勒庞《乌合之众》中“群体导致愚蠢”的论断,也没有盲目相信《群体的智慧》所描绘的美好图景,而是指出了更为现实的真相:信息透明时,群体显智慧;信息被操纵时,群体显愚蠢。

最近的“百果园事件”便是一个生动的注脚。董事长余惠勇一句“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本意或是彰显品牌坚持,却在传播中被简化为“不尊重消费者”的傲慢标签。网友的二次创作、情绪发酵,让一次普通的采访演变成一场品牌危机。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传播逻辑失察的必然结果——在情绪主导的舆论场中,理性的表达若缺乏对受众心理的洞察,便如同在激流中投石,不仅无法激起涟漪,反而可能被浪潮吞噬。

赵明先生在书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理性的非理性”现象:当开启批判性思维并不会带来更多收益时,大脑往往更关注自身感受,选择“爽就完了”。这种非理性是自知的,是成本权衡后的选择。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在社交媒体上,情绪总是比事实跑得更快,立场总是比是非更具吸引力。

2.手持逻辑之刃:从认知到技术的系统解牛

《传播的逻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认知升级体系。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体现了这种系统性思维:从受众心理洞察,到传播体系与故事的构建,再到危机应对与品牌营销,最终延伸到传播的进化趋势。这五个部分环环相扣,构成了一把锋利的“逻辑之刃”,让我们能够庖丁解牛般剖析复杂的传播现象。

发现传播逻辑的第一种思维是“历史之眼”——让陌生之事变得熟悉。赵明先生在书中频繁引用经典理论与历史案例,揭示出许多看似新鲜的传播现象,实则早有先例。

例如,在讨论“全民沉浸的公众表演时代”时,他并未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追溯到更深远的社会心理基础。今天的社交媒体表演,与古罗马的广场演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沙龙聚会,在人性底层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记住。所不同的是,互联网将这种表演的舞台无限扩大,并将表演的痕迹永久保存。

再如“对标传播”与“柔道战略”,这些看似新颖的传播策略,实则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标?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这又何尝不是柔道战略的精髓?赵明先生的贡献在于,他将这些散落在历史中的智慧珍珠,用传播学的丝线串联起来,使其成为可操作的方法论。

发现传播逻辑的第二种思维是“理智之眼”——让熟悉之事变得陌生。这是我们常常忽视的视角——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陌生化审视,挖掘其底层逻辑。

以“讲故事”为例。这似乎是人人都懂的技能,但赵明先生通过理智之眼的分析,揭示了优秀故事背后的精密结构。他结合诸贤的论述,拆解了“好故事的底层叙事逻辑”:它必须有人物、有冲突、有细节,更要有“摆脱困境的螺旋上升”。褚橙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关键元素——人物是74岁再创业的褚时健,冲突是“创业初期遭遇自然灾害,橙子减产50%”,细节是“褚时健每天凌晨4点去果园查看果树”,而“螺旋上升”则是最终通过技术改良,让褚橙成为“励志水果”的代表。好故事的核心不是“歌颂成功”,而是“直面苦难”——只有真实的困境,才能让受众产生共情;只有具体的细节,才能让故事落地生根。

三、做到游刃有余: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掌握了传播的逻辑,我们便能在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中获得一种“以有厚入无间”的从容。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境界——“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正是这种状态的生动写照。

在危机应对这一传播学的关键领域,赵明先生提出了极具实操性的见解。他借用“扁鹊三兄弟”的典故,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最高明的危机处理是让危机不发生。这需要企业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监测机制,在日常运营中及时发现并处置隐患。

一旦危机发生,赵明倡导的是“有尊严的示弱”而非“强势的辩解”。他以腾讯在老干妈事件中的“卖萌自黑”表现为例:面对被三人伪造印章骗走千万的尴尬局面,腾讯没有选择法律恐吓或强行辩解,而是通过自嘲——“今天的辣椒酱不香了”,巧妙地卸掉了舆论的攻击力道,将一场潜在的品牌危机转化为一次成功的公关传播。相比之下,海天酱油在“双标”事件中的硬杠做法,就显得传播逻辑掌握欠精。面对消费者的合理质疑,企业不是真诚沟通而是强势回应,最终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市值暴跌。两个相似的起点,截然不同的结局,背后是对传播逻辑理解深浅的差异。

算法时代,赵明先生强调要从传播进化的角度认清传播的逻辑重构。短视频、直播、算法推荐……传播的形态正在剧烈演变。赵明先生在书中指出,“内容即店铺,屏幕即渠道,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与销售手段”。算法在塑造我们的信息环境。它利用“蔡加尼克效应”让我们对未完成的内容产生焦虑,利用“多巴胺机制”让我们对下一条内容充满期待。我们在刷短视频时,往往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投喂”。传播者若不能理解这套机制,就很难在算法世界中突围。但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算法是工具,不是目的。传播的终极目标不是“搞定流量”,而是“赢得人心”。董宇辉、刘畊宏等个人IP的崛起,恰恰说明:在算法之外,真实、真诚、有价值的内容依然具有穿透力。

四、传播的终极:连接人与人心

回到青年学者董晨宇的观点:传播学是研究人与人如何连接的学问。赵明先生的《传播的逻辑》本质上也是在探讨这个问题——在技术迭代、平台更替的表象之下,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连接。

这本书最令人赞赏的,是它既提供了锐利的分析工具,又不失温暖的人文关怀。在详细讲解各种传播技巧的同时,赵明始终提醒读者警惕技术的异化:“消费选择终归由我们自己决定,希望我们能为真正的需要去买单。”这种清醒的立场,让《传播的逻辑》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营销手册”,成为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在短视频、直播带货成为主流的今天,赵明对传播本质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他指出,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播的底层逻辑依然是人性的逻辑——我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连接。技术只是放大了这种渴望,却没有改变渴望本身。

群体心理、故事构建、技术应用三大逻辑相互交织,构成了《传播的逻辑》的理论核心。它们如同三棱镜,折射出传播行为的多维本质:传播既是对人心的洞察,也是对内容的雕琢,更是对技术的善用。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传播的内在规律。

当我们用“逻辑之刃”解剖了传播这头“巨牛”后,最终发现的不是什么神奇的公式或秘诀,而是那个亘古不变的真相:真诚是最好的传播,尊重是最高的智慧。在算法织就的数字迷宫中,在注意力经济的狂潮之下,真正能够穿越时间、打动心灵的,永远是那些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那些建立在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真诚沟通。

结语: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传播是难的。在互联网将这种难度推向新高度的今天,赵明先生的《传播的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难得的思维工具。它既不是盲目乐观的技术崇拜,也不是怀旧伤感的反智倾向,而是一条理性的中道——既承认传播的复杂性,又相信通过系统学习和持续实践,我们能够在这片不确定的海洋中找到确定的航向。

这把“逻辑之刃”不会让传播变得容易,但能让我们在面对传播难题时更加从容。它不能保证每次传播都成功,但能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温暖的心灵,既懂得如何有效表达,也知道何时应该倾听。

用逻辑之刃,解传播之牛;以有厚入无间,得游刃有余地——这或许是我们在信息时代最好的生存智慧。

作者:李立,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西部学术基地副主任,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执行秘书长。

+1
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