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亿人次国庆出行,全国多地“学习式出游”走红

多鲸·2025年10月10日 10:43
教育走出校园:假期里的「第二课堂」爆发。

2025 年国庆长假,全国出行量达到 24 亿人次,但这场年度迁徙的主角,已不再只是风景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县域生态园、图书馆和研学营地成为新的假期「目的地」。假期不只是休闲,也成了另一种学习。

在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科技馆几乎「一票难求」;在江西,图书馆摇身变为文化游乐场;在浙江与宁夏的县域,孩子们走进自然课堂,在田野与实验间完成一次次实践作业。教育的场景被重新安放:从学校的围墙,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这场假期里的学习热,背后是一种教育结构的重组。

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入口,社会空间正在成为新的教育基础设施——从地方文旅到公共文化场馆,教育正以更开放的形态回到公共生活。

01 空间的重组:教育走出校园

在县域的风景线上,教育的「第二战场」正在形成。

在过去的假期里,人们印象中的县域旅游多是赏景、拍照、消费土特产。但近两年,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从 2023 年「双减」政策落地与研学热兴起,县域开始成为「教育出城」的前沿实验区——教育不再只发生在校园,也开始在田野、矿坑和剧场里发生。

浙江诸暨山下湖镇正是这种转变的缩影。这里原本是「中国珍珠之乡」,过去游客只是看展、买货,如今镇里开发出「开蚌取珠」体验课,孩子可以亲手剖蚌、学习珍珠形成原理,还能现场设计饰品。商业项目被重新定义为一堂「自然科学课」。

在嘉兴的神仙湖生态公园,修复后的矿坑景观成为天然地质课堂。村民化身讲解员,向游客讲述矿坑形成、生态修复技术等知识,让「看风景」变成「学知识」。杭州余杭青山村的自然学校,则用原创环保剧《林中物语》取代传统导览——孩子在剧情中参与模拟风雨声,学习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不再把教育当作「附属活动」,而是把学习体验嵌入旅游场景之中。《中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的数据显示,2024 年县域旅游人次同比增长 14.26%,其中科普与自然教育项目增速最快。县域文旅正在从「观光经济」转向「内容经济」——教育开始成为地方产业链的一部分,既丰富了公共教育供给,也让地方经济获得新的增长点。

如果说县域让教育回到了生活现场,那么城市则让教育回归了公共空间。在一线城市,科技馆和图书馆不只是节假日的热门去处,更正在成为城市教育体系的「外延课堂」;中国科技馆日均客流近 3 万人,四川科技馆同比增长 269%,深圳科技馆开馆仅五个月就迎来第 200 万名观众。孩子们在 VR 舱中体验火箭发射,在 AI 展区与机器人对话,在液氮实验中理解科学原理——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

与此同时,江西省图书馆的「畅游书海,阅见山河」游园会让阅读成为可参与的公共体验:雕版印刷、非遗拓印、红色绘本阅读与艺术市集共同构成一座「可触摸的书海」。图书馆从知识储藏地变成了文化生活的体验场。

无论是县域的自然课堂,还是城市的科技与文化空间,它们都在完成同一件事——让教育重新嵌入社会日常。教育从被围墙隔离的制度空间,进入更广阔的公共领域。县域教育让知识下沉,城市教育让文化上扬,共同织就了一张新的学习版图。

02 多元形势:从行走课堂到文化课堂

当教育的空间被打开,形式也在重塑。学习不再只是课程,而成为社会的一种协作机制。 

过去两年,「文旅+教育」的实验在各地持续生长。它的起点,往往不是教育系统内部,而是地方治理和产业转型的需求——地方要激活文旅经济,企业要寻找新增长点,而教育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中宁举办的青少年 AIoT 科技创新大会上,孩子们在枸杞种植基地考察,用传感器记录温湿度变化,再以 AIGC 生成智慧农业模型。地理、物理、生物、编程被重新组合成一次社会实验。

类似的逻辑,正在全国不同地区复现。香港特区政府把「行走的课堂」作为公民教育新形式,组织超过 20 万名学生走进内地城市,考察文明遗产与科技企业;贵州、江西、湖南等地的红色研学路线,则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历史体验——从VR再现遵义会议,到数字艺术演绎长征精神,教育在「沉浸」中成为一种精神体验。

与此同时,城市的文化设施也在承担新的教育职能。江西省图书馆的游园会,让读书从个人行为变成公共事件;张家界的山水实景演出、云南南强街巷的国风游园,则把传统文化转译为当代表达。科技、美育、非遗与文旅共同构成了社会学习的多维场景。

这种多元结构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体现出教育正从「教知识」转向「育能力」,从校园里的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它不只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也开始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地方发展的新动力。

但当教育成为文旅与消费的新支柱,也带来了一个值得警惕的命题:当形式越来越炫,活动越来越多,教育的内核是否仍然清晰?

03 理性的回归:研学热的拐点

研学,正在成为假期经济的「标配」。无论是以科技、自然为主题的研学营,还是以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为内容的研学路线,几乎每个地区都在推出自己的版本。教育被重新包装进旅游产业,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场景。

但热度的另一面,是教育价值的稀释。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登记「研学」相关企业超过 4 万家,真正具备课程开发与执行能力的不足三成。大量机构由旅行社转型而来,换个名头就成了「研学营」,课程内容浅、教学目标模糊,教育被包装成消费产品。

在新疆地区,也出现了另一种研学路径。当地一些机构以地质现场为依托,尝试将自然环境转化为教学场景。学生在导师带领下进行实地观察、样本采集和简单实验,通过「观察—提问—验证」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周期较长,设计与执行环节都更接近系统化教学。与常见的「观光式研学」相比,这类项目规模不大、节奏更慢,但在教学逻辑上更具完整性,也为研学活动如何兼顾体验与教育提供了一个现实参照。

教育部与文旅部在 2025 年相继出台《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明确师生比例、课程匹配、安全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化与专业化的到来,意味着「研学热」正在从野蛮增长转向体系治理。教育重新回到「课程为王」的底线,才可能真正释放社会学习的潜力。

在这个意义上,研学不是旅游的延伸,而是教育的回流。它让学习重新具备了厚度——不止是知识获取,更是方法训练、价值塑造与文化认同的综合过程。

04 结语

从县域到城市,从科技馆到生态园,一场「社会化教育」的浪潮正在展开。家庭的教育需求不再止于分数,地方的文旅开发也不再止于观光。教育成为社会的新动能,也成为文化更新的媒介。

然而,这场重组的意义,并不在「形式多样」本身,而在它让教育重新回到生活之中。学习不再依附于学校体系,而是一种持续发生的社会能力——在行走中观察,在体验中思考,在真实世界中理解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多鲸”(ID:DJEDUINNO),作者:思珞,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