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机票吓退多少打工人?
01
去年十一前一周,机票价格疯狂降,今年十一却涨疯了。
社交媒体上,那些蹲点等待国庆机票降价的打工人,恐怕要失望了。
(图源:小红书)
有网友怒斥:“机票价格是坐火箭了,还是拿我当冤大头?提前看贵,临出发看更贵,一刷一个价,一边说着促进消费,一边机票价格上涨,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于是,不少人准备选择在最后一天取消出游行程。刚参加工作不久的M小姐便是其中一员,她告诉笔者:
“我和男朋友是异地,原本早早约好一起去成都玩五天,现在可能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高铁票一直没候补到,机票两个人来回要六千多,酒店又要两千多,还是提前预订好的,还不包括成都市内交通、吃喝、买东西、各种门票之类的花费。”
“算了一下,五天的开销加起来要一万块左右,这个出行成本真的太夸张了,贵得离谱。最后我们俩商量,与其糟蹋这么多钱,不如安安稳稳待在家里,拿出一部分预算好好吃几顿,反而更舒服实在。”
从M小姐提供的出发行程来看, 9.30日和10.1日,合肥到成都的机票价格,一点进去基本都在1400-1500以上。提前一两天有相对便宜的价格,但M小姐请不了假,只能做好取消行程的准备。
同样被今年机票价格吓退的,还有一个吉林的网友,他评论:“我这机票来回1.1万,算上住玩,2万块钱都不够用,所以放弃了,牛马挣钱不容易,真没办法做到这么冤大头......”
更奇怪的是,无论大家最近怎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机票价格始终硬气不降,甚至越骂越涨、越刷越涨。似乎今年十一黄金周,机票价格不降反增已成定局。
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航班管家数据,截至9月28日,2025年国庆假期预售机票价格,即裸票价为804元,同比2024年736元上涨9.2%。
民航业内人士Q总告诉环球旅讯:
“今年国庆机票价格大幅跳水的可能性较低,整体将保持量升价稳的态势,部分热门航线或因需求集中释放略有上涨,冷门航线或维持低位,但可能不会出现暴跌。 之前假期机票跳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买卖双方的预期产生了严重背离。”
“首先是航司观察到疫情后航旅市场出现报复性增长,旅客出行需求旺盛,面对强反弹,航司将预期值拉得比较高,投放的机票价格就偏高。其次是疫情三年,航司面临巨额亏损,无论公司自身还是管理层都背负着经营上的压力,希望借助节假日旺季提升收益。”
“到了今年十一,航司吸取了此前经验,调整了收益管理策略,尽量缩小买卖双方之间的预期差距。比如,预售价格更低一些,引导消费者更早预订、提前锁住舱位,享受更优惠的价格。”
这一策略在供给端也得到相应支撑--今年国庆期间,利润更高的国际航线的恢复有效改善了运力结构,航司并未在国内航线上盲目增加运力。
航班管家数据显示,TOP20国际城市线中,多数已经恢复并超过2019年水平。其中,一线城市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愈发突出,上海出港时刻占比25.7%、北京15%、广州13.2%,三者占比达53.9%,相较于2019年增长5.5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推断,今年国庆期间,国内航司机票供给过剩的情况理论上不存在。或者说,至少是刻意控制运力供给,也要维护票价。
那么这次国庆机票价格坚挺,极有可能就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推高的结果。航班管家的数据显示: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民航预计执行客运航班总量达13.9万班次,日均超1.7万班次,同比增长5.7%;旅客运输量预计达1957万人次(仅含境内航司承运量),日均达244.7万人次,同比增长6.4%。
截至9月17日,国内航线机票预订量超593万张,日均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8%;出入境航线机票预订量超140万张,日均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6%。
02
但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在意的从不是抽象的供求关系--真正影响他们决策的,是过去两年航司票价反复无常,早已让大家养成了“赌跳水”的心理预期。
就拿今年来说,五一假期前,消费者赌机票会跳水,结果不仅没跳,反而越等越贵;到了暑期,大家觉得机票不会再跳水,早早下单,没想到最后还是跳了,越早买越吃亏;现在临近国庆,不少人又抱着赌跳水的心态观望,结果又不跳了。
赌对的人庆幸自己早买,赌错的人等待最后一刻取消行程,这显然不是航司想要的结果。航司和消费者,也不应该成为互相博弈的对象。
所以,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想要恢复收益管理,往后机票节前临期跳水的问题能不能彻底解决?
对此,另一位民航业内人士G总透露:“这次机票价格不降反增,肯定不是一个短期现象。抛开暑期预期出现偏差,今年五一机票的价格基本也没怎么跳,预售价格比去年和前年都低,同样是做好预期的结果。”
“实际上,航司制定预售票价时,更多还是偏向于满足一些宏观的预期,往往容易自上而下感觉良好,把预售价格定得过高,其实还是要实时跟进市场需求的。”
“现在,为了应对淡季,海航、春秋等部分航司推出的随心飞产品,在今年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特别是海航的随心飞,就像是一个付费会员,666元起11家航司可用,每次兑票支付199元+机建燃油费即可。这样既能让消费者尝到甜头,又能让航司增加与之接触的方式和机会。据我所知,还有几家航司很快也会推出。”
“除此之外,目前航司还在针对不同游客的身份与所在地域,开发一些更精准的产品,我相信后面双十一,市场上会出现很多新产品出来。但好的产品并非只以航司盈利为目标,如果消费者不喜欢,单纯提升票价,又有什么用?”
有趣的是,Q总和G总两位都认为此次机票价格坚挺,有民航局反内卷的利好助力,但谁都知道,核心还是在于供过于求,反内卷三个字并不能有效解决民航业近年来以价换量、旺丁不旺财的收益困境。
今年上半年,三大航在财报中也提到,目前受市场供需不均衡、旅客结构变化、高铁冲击、全球供应链不畅等多重因素影响,经营压力依然巨大。
延续到9月至今,2025年经济舱平均票价达667元,同比2019年下降5.2%、同比2024年下降1.6%。
更深一层来看,供给的问题其实出自内部。在G总看来,“这不仅是民航业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很多企业亏损但不倒闭,就很难出清过剩产能。”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41家从事客运运输的航空公司,总体呈现出市场份额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的特征,即使是前四大航空公司,他们合计才占行业份额的47%。
对比客运市场规模比中国大的美国,他们的航空客运公司仅有10家左右,前四大航空公司(西南、美国、达美、联合)合计占到市场份额的75%,行业集中度非常高,更有利于主导市场价格的稳定和提升。
总之,在现有条件下,只有做好预期管理,落实早买早受益的保障,让消费者敢于提前下单、不再陷入 “等跳水” 的观望困境,航司所做的努力,才不会付诸东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旅讯”,作者:黎展铺,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