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交车:每年亏损2000亿,但不可替代
时代真的变了,连武汉的公交车都不狂野了。
老局从初中开始就在武汉生活,那是遥远的2005年,江湖上关于“武汉公交”的狂野名声,就是从那个时代传下来的。
当时的武汉公交有多生猛呢?
司机师傅经常一边开车,一边吃热干面——需要变道、拐弯的时候,就一只手把着一次性纸碗,另一只手打盘子。要是遇到直线或者红灯,那干脆就双手脱把直接开吃。
至于什么急加速和急刹车,那都是常态,没必要议论。
我只记得:有一年下暴雨,地下通道被水淹了,公交司机喊了一嗓子“注意啊”之后,就直接把车往水里开——有座位的还能站在座位上躲一下,我当时没抢到座位,结果膝盖以下全部湿透了。
这车船税是真的没有白交
而且,当时还有相当多私人承包的“小巴”在路上跑,他们可就更肆无忌惮了——超速只是基本操作,遇到同线路两辆小巴车为了尽早到站拉客而飙车才属于值回票价——全车人都会给司机叫好助威的。
但现在,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一方面是越来越规范化的管理,另一个显而易见但却非常残酷的现实是:随着地铁越来越多、私家车越来越普及、两轮电动车满街走,坐公交车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即便是有钱如深圳,除了大鹏新区仍凭借助游客观光收入,广告以及补贴,有些许盈利,其市内多数的公交车,都已陷入亏损。不仅乘客越来越少,车辆发出的频率也逐年降低。
北上广也不例外,北京已经连续两年缩减公交车队规模、裁撤冷门线路了。
放眼全国,亏损似乎已经是城市公交的主旋律。
数据显示,为了补贴公交车,中国的各地政府,加起来一年要向公交系统拨款约2000亿元。
总体来看,早在2022年,我国公交系统的运力就降到了2014年的一半。在一些城市,公交车甚至有点“不受待见”,只是地铁和网约车之后的无奈之选。
中国的公交车,真的要被时代抛弃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2025年的中国公交车,是个什么情况。
01 被“嫌弃”的公交车
一位住在燕郊的抖音博主,曾记录了一次艰苦的上班经历:早晨7点,他登上前往北京的公交车,结果这辆车用了1小时,只走了1.7公里。他决定下车步行,走到堵车队伍的最前面,去坐“排头”那一辆。
结果他看到的,是更让人窒息的人山人海。
人上不了车,车关不上门。前面的车无法起步,后面的车进不了站,整条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残酷的现实胁迫着他做下另一个决定:走着去北京。
为了保证每一次入站的精准停靠,公交车不可能开得快。
数据显示,中国的公交车时速,全国均值仅为29km/h。
而在高德地图《2024年度通勤监测报告》中统计的数据显示,北京有大约58.3%的上班族需要跨区通勤,平均下来,他们每天要在公交车上耗费86分钟。
即使不是一线城市,像西安、青岛这样的新一线,平均通勤时间也在40分钟左右。
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道路的拥堵。
被称为“中国云计算之父”的阿里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在长期研究了中国的交通情况后,曾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并非车辆过多,而是车速过慢。
他说:“例如在北京二环主路,仅需6000辆车低速行驶,就能引发严重拥堵。”
而早高峰时公交车的频繁停靠,让北京的平均车速,降到平均只有23.7km/h,远低于二环路60-80 km/h的限速设定。
造成慢与堵的原因,还有公交车站设置的不合理。
比如北京的西直门交通枢纽,地下是地铁2号线、4号线、13号线、北京北站的大换乘站;地面上,是连接着北二环、西二环等多条主干道的上下三层结构立交桥。
可想而知,这类枢纽必然需要配套完善的公交系统。
但见缝插针挤在路边的公交站台,以及一辆辆接连停靠的公交车,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交通堵塞。
你越着急,车就越慢。
而就在这交错行驶的轰鸣声中,每天还有无数人,因为找公交站而迷失在地下的过街通道里。
熟悉此处的人,幽默的将西直门复杂的地形,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图注:西直门桥
02 公交车的作用,远比想象中更大
同样是以“地铁+公交”作为公共出行的主力,深圳人的体感比北京人要舒适一些。
根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北上广深”四座城,在今年三季度的拥堵指数,深圳为1.35,远低于广州的2.14和北京的1.78,在全国只能排到第66位。
深圳治堵,这是一个奇迹。
在1979年,深圳特区的实际建成范围只有2.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也只有31.41万人。
现在的深圳福田CBD,在当时仍是稻田;南山科技园,也还是蛇口公社的蚝田海滩养殖场。但随着更多产业向深圳迁移,在1990-2000年的十年间,深圳人口快速涨超700万。
在当时,大家出门主要靠公交。高峰时段,深圳的公交车内乘客密度,居然能达到惊人的8人/㎡。
拥挤是因为车少,车少是因为路少。
所以为了尽快结束“出行主要靠挤”的日子,深圳就疯狂修路。
截至目前,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深圳的“路网密度”是最高的,达到了每平方公里9.9 km。而同一时期,广州的路网密度是7.78 km/km²,长三角只有6.1 km/km²。
但这仍然不够,因为深圳的城市面积只有1997km²,是广州的1/3,却承载了与广州几乎相同数量的人口,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口密度超过7000人/km²的城市。
在深圳的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超过10000人/km²。
图注:深圳福田区,深圳人口和道路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人多,拥挤,如何解决?那就要让人快速地“走起来”。
自2004年,深圳用20年时间建设了包括城际线在内的647公里地铁,车站417座。其中仅2019年,深圳就有16条线路同时在建,总里程数是284公里。
重点来了,深圳地铁最值得称赞的,并不是建设速度。而是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与公交系统的配合,直接为公交站台留好了位置,通过让公交车转换成地铁的“快速接驳车”,实现了地铁站不堵车。
现在,深圳有441个地铁站,1公里覆盖率达97%,很多站都实现了百米内接驳。
比如同样是一线城市最大的交通枢纽“深圳车公庙站”,在12个出入口周边,设置了约20个公交车站,有的可以直接通过垂直电梯、空中连廊、地下通道相连。
图注:深圳车公庙站的“赛博连廊”
凭着地铁与公交之间的紧密配合,深圳地铁承担了城市运力的58.6%。
而在更大的中国,公交车的角色,绝不仅仅是通勤与接驳这么简单。
03 向“温度”进化
中国是一个地形复杂的人口大国。因此在很多地方,公交车才是大多数人出行的主流。而它多样性的进化,远超出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
举个例子,在全国很多地方,默默通行着一种“菜农专线”:河北邯郸的33路公交车、江西新干的3101路公交车、浙江瑞安的111路公交车…...这些公交出车很早,在早晨6点时,已经运营了好几班。在车厢的地板上,一眼望去是整齐摆放的蔬菜篮子,乘客间的乡音此起彼伏。
乘车的菜农们,有一些已年过古稀,头发花白。但他们却还要提着自家蔬菜,为生计奔波。
图注:浙江瑞安的“111路菜农专线”,从高楼镇到瑞安市区需要走80多分钟,乘车的菜农中,有很多都是老人。
它们能为这次出行付出的成本,大约只有单程1元钱的车费。他们手中的菜,无论占了几个人的位置,也都不再收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农村居民收入报告》显示,中国约有2.07亿小农,户均拥有土地不足0.5公顷(约5000平方米)。
因为土地太细碎,如果请专业收菜商去找他们收菜,收满一车菜常常要走遍几十个村庄,菜品损失率很难降下来。在缺乏大规模统筹运营的背景下,小菜农的人均年收入甚至不足7000元。
自己进城卖菜,也就成了他们重要的求生手段之一。
但是,这些帮菜农进程赚钱的公交车,自身却严重亏损。
根据去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公益性交通财政补贴绩效评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公交车平均年亏损23万元。而菜农公交,因为凌晨就要安排员工上班,且蔬菜汁液易腐蚀车厢地板,有着比其他线路更高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可是这样的公交车,在中国必不可少。
在邯郸的33路公交车沿线,生活着上万个菜农家庭。在公交车的帮助下,他们每天支付3元左右的来回车费,就可以直接把菜卖到市场,减少了小规模菜商的中间抽成,利润能得到大幅提升。
对他们来说,公交车甚至是比菜市场更重要的地方。这些以民生为本的公交车,或许不够快、不够舒适。但它承载了无数人的生计与希望。
结语
在城市发展的时候,公交车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跟上城市变化的节奏,努力提供更适合的服务。
比如低价。
看一个横向对比。中国的公交车票价,常年保持在1到2元。而对比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的公交票价,折合成人民币在10-30元之间,韩国是7到12元。
图注:韩国的公交车
对美国和日本来说,公交车有相当比例是市场化运营,盈亏平衡是企业生存的基准线。韩国政府虽然对公交车的私营企业管控严格,但价格仍降不下来。
但对我们国家来说,公交车是政府主导的善政,便宜便利是民生的基准线。
在不赚钱的情况下,很多城市就算减少公交车的数量,也不会涨票价。
比如温州,即使将部分公交车的发车时间,从每隔9分钟一班,延长到了25分钟,但在低票价上却坚持普惠。
这背后是我们国家对公交车的三点要求:公益性定位、坚决不涨价、服务有标准。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三板斧”:
先用多重政策法规组合成的“票价冻结令”,禁止上调基准票价;接着是强制地方财政,填补公交系统亏损;最后,在低票价的基础上,各地公交系统还要保证准点率和服务到位。
这么一套操作下来,全中国的公交系统就统一步调,成了所有城市居民日常能薅到的大羊毛。
图注:北京公交集团在高考期间推出的“高考服务车”
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往往最宝贵。
比如,永远不变的街边老建筑、24小时有人接听的电话、按时抵达的1元钱公交车、它们都是我们平凡、幸福的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以传统的城市公交车,并非真的被嫌弃、被边缘化,而是化身成为城市基建中很不惹眼的一部分,默默陪伴着匆忙奔波中的每一个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作者:星海老局,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