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王健林与“老登时代”的终局

融资中国·2025年09月29日 11:19
71岁的王健林,又“摔了一跤”

近日,沉寂已久的王健林因一则司法动态重回公众视线:大连万达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法院依法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事件发酵仅一天后,9月29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已无王健林的“限高”消息。

对此,万达回应称,“此次是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之前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我们也正在了解具体情况,本次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只是,即便限高已解除,此次短暂的司法风波,仍暴露了万达当前债务困局下的潜在风险。

回溯过往,王健林曾是商界“呼风唤雨”的存在——早年做客《鲁豫有约》时,他是头顶“全球华人首富”光环的大佬,一句“先设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火遍全网,成了一代人的商业记忆;而他的儿子王思聪,也因鲜明张扬的个性、高频的娱乐话题,成了当年家喻户晓的网红顶流,父子二人一商一娱,一度是跨界热议的焦点,走到哪儿都自带关注度。

然而如今,这位昔日的商界标杆,却因一起标的1.86亿元的强制执行案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不仅被限制乘坐飞机头等舱、高铁一等座,名下公司股权更是频频遭遇冻结。有网友感慨:“当年说‘先赚一个亿小目标’时多风光,现在连1.86亿的执行款都能触发限高,反差也太大了!”

曾经的“万达”,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符号:看电影优先选万达影院,置业时考虑万达地产,逛街休闲绕不开万达广场;而现在,这个一度响彻街头巷尾的名字,正慢慢从公众的日常语境中淡去。

从叱咤风云的富豪榜首到身陷债务泥淖的“被执行人”,王健林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沉浮,更是一个时代落幕的缩影。

万达的债务困局

王健林近期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限制高消费令,源于一起公开司法执行案件,而这背后,是万达集团积重难返的债务危机。

7月16日,兰州中院因万达集团及旗下万达地产未履约,对其及王健林下达限高令,强制执行约1.86亿元。就在不久后的9月11日,北京金融法院又立案执行一起4亿余元案件,万达为被执行人,案由暂未披露。

这两起案件的“爆雷”,只是万达债务问题的冰山一角。目前万达集团名下有10条被执行信息,累计执行标的总金额达52.62亿元;47条股权冻结信息更是卡住了集团的“命脉”,涉及大连万达商管、万达文化产业等核心子公司,资金调度与业务运转已举步维艰。

子公司的风险同样连环爆发。2023年4月,万达地产因广东河源项目违约,被上海二中院执行10.87亿元并列为“老赖”;此后四川仁寿万达广场、万达体育文旅公司相继被执行,2024年7月万达体育1亿元股权也遭冻结。

为了“活下去”,万达只能开启“断臂求生”——2023-2024年已陆续出售超30座万达广场,其中2024年便出售近26座,接盘方以阳光人寿、新华保险等险资为主;2025 年更推进重磅交易,将39个城市的48座万达广场转让给太盟牵头、腾讯、京东及阳光人寿等联合设立的合营企业,交易规模预计达500亿元,其中产业资本为核心主导力量,险资同步参与。

万达的危机并非一日之寒,转折点早在2017年就已埋下。彼时的万达正处鼎盛期:2016年王健林以1700亿元身家成全球华人首富,集团业务覆盖地产、酒店、文旅、影视,海外并购风生水起。

但2017年,万达因海外投资规模过大(累计超2000亿元),被金融监管部门纳入海外投资“灰犀牛”风险监控名单,随即遭遇银行收紧授信、境内外债券价格暴跌。当时市场上广泛流传其负债超6000亿元的说法,资金链危机由此爆发。

此时的王健林只能“壮士断腕”,以637.5亿元甩卖13个文旅城、335.95亿元出售77家酒店,回笼近千亿资金;万达商业从香港退市更名为“万达商管”,宣布“2019年剥离全部房地产业务”,引入腾讯、苏宁等340亿元战投转型轻资产,才勉强渡过难关。

可转型之路很快受挫。2019年底成立的万达地产,本应是“控规模、降负债”的配套工具,却在2020年房地产热度下,因王健林“千亿销售目标”的冲动,新增230亿元土地储备,债务再度飙升;同年新冠疫情突袭,全国影院停摆、商场客流锐减,万达电影2019-2022年累计亏损约126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近69%,现金流雪上加霜。

2021年,万达将希望寄托于资本市场,搭建珠海万达商管,引入22家投资者融资380亿元,约定“2023年底前未登陆港交所需回购股份”。但这场对赌最终以失败告终——万达四次递表港交所均未通过,叠加恒大、融创等房企爆雷,投资者对地产企业避之不及,2023年末300亿元回购条款触发,万达根本无力偿付。

2023年,万达只能靠高成本融资(7亿美元债票息11%)和让渡控制权求生:引入太盟600亿元,将万达商管重组为“新达盟”,新投资人持股60%,王健林持股仅剩40%;2024年更是以21.55亿元卖掉万达电影51%控股权,彻底丧失影视板块话语权。

即便如此,2024年底万达有息负债仍达1375亿元,未脱险境。万达的困局,看似是战略波动与债务压身,实则是踩错了时代的节拍——它的成功,是踩中了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红利;而它的困境,正是房地产时代落幕的必然。

万达的“商业帝国”:

成也地产,败也地产

曾靠商业地产、文化、地产、投资多线布局撑起“商业帝国”的万达,如今各板块“轮流承压、风险互传”,本质上都是“房地产依赖症”的反噬。从核心商管的转型落空,到地产板块的扩张反噬,再到文化业务的造血失效,曾经的协同优势逐渐演变为“一处漏水、全局渗透”的被动局面。

万达商管:轻资产转型的“半吊子工程”

作为万达的“压舱石”,万达商管的转型之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2016年从香港退市后,它引入腾讯、苏宁等战略投资,高调计划剥离重资产,靠商业运营和品牌输出盈利;但现实是,为了保住万达广场的控制力和租金收益,它至今仍直接持有约60%的物业,每年要承担巨额的维护与折旧成本,“轻资产”更像停留在口号层面。

真正的压力来自融资与对赌的双重挤压。2021年那笔对赌380亿元的战略投资,本是为冲击IPO铺路,可上市失败,这笔钱变成了“必须偿还的负债”;2023年它想发行60亿元公司债,又因连续三年筹资现金流为负,被监管追问偿债能力,只能转向海外借债,美元债票息高达11%;2023年底太盟入局后,王健林交出了60%的股权。400多座万达广场的租金增速,早已赶不上债务利息上涨速度,商管成了最大债务载体。

万达地产:从“输血者”变“拖油瓶”

2019年成立的万达地产,本应是商管的配套工具,却因2020年王健林的“千亿销售目标”失控——斥资约230亿元拿地近千万平方米,债务翻倍。“三道红线”卡死融资渠道,楼市下行后,万达地产2022年的555亿元销售额中,大量是难去化的商铺、公寓,回款缓慢;广东河源项目爆雷后,万达地产被列为“老赖”,如今停掉新项目专注收尾,却仍甩不掉债务包袱,成了集团的拖累。

文化与投资:多元化的“牺牲品”

万达文化曾是王健林的“第二增长曲线”,但文化产业“烧钱快、回本慢”的特性,遇上疫情和行业寒冬,很快陷入困境:万达电影百亿并购万达影视后累计亏损超百亿元,海外资产(传奇影业、万达体育等)全被出售止损。

万达投资早年想做“科技+金融”,涉足电商、网络金融却因缺乏技术优势收缩,如今只剩“资金调度”功能,2025年质押万达集团全部股权、出售万达酒店发展股权,沦为“拆东补西”的应急工具。

万达各板块的“四处漏水”,折射出一个隐藏的真相:它的多元化从未脱离房地产的根基——文化靠影院(依赖商场)、投资靠地产相关资产,一旦房地产时代落幕,整个帝国便失去了支撑。

时代镜像:老登时代的退场

今年以来,股民对“老登、中登、小登股”的讨论,恰是资本对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直接回应——科技赛道的“小登股”凭借AI、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一路走高,部分个股涨幅翻倍;而以房地产及上下游为核心的“老登股”却持续没落,地产指数年内累计跌幅超15%,不少关联标的股价较历史高点腰斩,成交量日渐稀少。

这组分化背后,藏着一个清晰的时代信号:房地产时代的结束,科技时代的来临,早已注定了依赖传统模式的“老登时代”终将退场。

所谓“老登股”,核心是深耕传统行业、商业模式固化的老牌企业,万达相关标的、早年“地产五虎”关联股都在此列。

过去三十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引擎”,房企靠“高杠杆拿地—快速开发—租金还账”就能躺赚,“老登股”的估值也完全绑定这一逻辑——只要地产循环转得动,业绩和股价就有支撑。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本质上就是房地产红利期的底气外露,万达靠这套模式建起商业帝国,也成了“老登企业”的典型代表。

但如今,房地产“黄金期”彻底落幕:住宅去化难、商业地产租金承压,万达“靠新场补旧债”的路走不通;居民消费转向理性,电商分流商场客流,万达广场吸引力大减;地方政府城投债压顶、银行贷款向国企倾斜,民企融资难如登天——这些老牌企业家过去习惯的银行借新还旧、发债滚动融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得不转向卖资产和引入战投这些“慢钱”、“苦钱”。这不是万达一家的困境,而是房地产“老登们”的集体宿命。

反观万达的同期企业万通发展,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它主动切割三四线城市传统住宅业务,通过收购加码转型——2024年拟收购光通信企业索尔思60%股权,2025年又以8.54亿元拿下AI算力芯片领域数渡科技62.98%的股权。虽据2024年报,其营收仍以地产销售和物业出租为主,新业务尚处培育期,但转型动作已改善市场预期,2024年股价跌幅不足5%,远低于地产指数,成为“老登股”求变的样本。

而“小登股”的崛起,更印证了时代风向的转变。这些聚焦科技、生物医药的成长型企业,没有传统行业的包袱,靠技术创新打开增长空间,恰好契合了“科技时代”的主线。就像华为、比亚迪取代地产巨头成为资本市场焦点,新一代企业家不再靠“拿地盖楼”赚钱,而是凭核心技术突围——当资本从“追捧地产”转向“押注科技”,像万达这样固守传统地产模式的“老登企业”,自然会被时代甩在身后。

王健林曾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这是房地产时代“敢闯敢干就能赚钱”的写照;但在科技时代,“胆子大”不如“技术强”,“高杠杆”不如“硬创新”。股市的分化与企业的沉浮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万达的困境、“老登股”的没落,是时代向前的必然;万通发展的转型、“小登股”的上涨,也不是运气,而是踩中了科技时代的节拍。

没有永远的企业,只有永远的时代。当资本不再为“盖楼”买单,科技成为新的增长极,依赖传统模式的“老登”若不能打破路径依赖,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背后的“老登股”,都终将沦为时代的“背景板”。

结语:

时代浪潮下,无人能逆潮而行

从风光无两到债务缠身,王健林的“摔跤”,不是个人能力的衰退,而是时代浪潮的裹挟——他的成功,是踩中了房地产时代的“东风”;他的困境,是没跟上科技时代的“新局”。

71岁的王健林,或许还在试图通过“卖资产、让股权”挽救万达,但他真正输的,是对时代趋势的判断:他以为房地产的红利能一直延续,以为高杠杆的模式能永远奏效,却没看到科技时代早已来临。

正如网友感慨:“不是王健林不行了,是他熟悉的那个时代过去了。” 企业如人,有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也有中年陨落的艰难抉择。

王健林的“一跤”,摔碎了房地产时代的最后一丝幻想,给所有企业家提了个醒: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科技驱动的时代,只有放下对传统模式的依赖,拥抱创新与变革,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正如古语所言,“盛极必衰”、“穷则思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李冰之,编辑:吾人,36氪经授权发布。

+1
2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名创优品旗下潮玩「TOP TOY」冲刺港交所,上半年营收超13亿。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