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作茧自缚”

医曜·2025年09月29日 09:11
叙事上的改变,或将引发核心投资者群体的切换。

在资本市场中沉寂已久的长春高新,突然在今年中报公布后,以两个涨停的强势姿态重新回归投资者“视野”。

这份热度背后,长春高新披露的财报却并不算亮眼: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66.03亿元,同比下滑0.54%,这是长春高新近十年来的营收首次下滑的业绩中报;净利润9.82亿元,更是同比下滑42.85%。

这样的业绩为何会让投资者满意呢?全在叙事节奏的变化。今年上半年,长春高新研发费用达11.55亿元,逆势增长17.32%,在营收中的占比也首次突破20%。这家曾以生长激素闻名的药企,正试图撕掉“单品依赖”的标签,向市场讲述一个全新的创新药故事。

喧嚣之下,长春高新的真实处境究竟是怎样的呢?它的创新药管线矩阵价值几何?

01

大单品红利消退

曾几何时,生长激素几乎就是长春高新的代名词。

凭借子公司金赛药业的前瞻布局,长春高新率先实现生长激素国产化突破,完成从粉针到长效水针的技术跨越,不仅填补了国内儿童矮小症规范治疗的空白,也为其带来了长达十余年的黄金增长期。

特别是2014年获批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金赛增),作为国内唯一的长效生长激素品种,直接筑起深厚的市场护城河,长期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一度支撑公司八成以上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

然而,任何单一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近年来生长激素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层面,尽管国内生长激素整体市场规模仍在扩大,但儿童矮小症作为核心适应症,治疗渗透率高增长不再,4-15岁患者年就诊量增长放缓,同时,出生人口连续多年下降更削弱了潜在需求基数。政策层面,带量采购在多省市铺开,曾经的高毛利模式面临挑战。

2024年,长春高新营收134.66亿元、归母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55%和43.01%,迎来近二十年来首次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

更为严峻的是,长春高新曾垄断的长效生长激素市场,正被新玩家逐步打破。2024年1月、3月、9月及12月,维昇药业、特宝生物、诺和诺德及天境生物分别发布公告称旗下长效生长激素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2025年4月,特宝生物自主研发的长效人生长激素获批上市,这意味着长春高新独占长效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业绩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长春高新清醒地认识到,仅依靠原有产品线已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转型不再是战略选择,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在此形势下,长春高新果断将目光投向创新药领域,明确将创新药销售收入和海外授权收入作为业绩的第二增长曲线。

为支撑这一战略转向,长春高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达26.90亿元,同比增长11.20%,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9.97%;2025年上半年,该比率进一步突破20%大关,投入力度可见一斑。

图:长春高新研发费用情况,来源:锦缎研究院

对于创新药转型的进程,管理层在业绩会上给出高调预期:2025年,创新药产品收入与海外授权收入合计将突破10亿元;2026年进一步增至15亿元;到2027年,非生长激素业务收入将首次超越传统生长激素业务。

对此,资本市场也给予了积极回应,中证创新药指数将长春高新纳入成份股后,其股价于9月1日及2日连续两日涨停,并在9月5日再度上涨7.53%,创下近一年多来的新高。

02

创新管线剖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春高新明确了以生物制药为主、房地产为辅的产业定位,构建了基因工程药、生物疫苗与现代中药三大业务平台,并形成了由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华康药业和高新地产四大主体协同驱动的发展架构。

其中,金赛药业作为转型的关键,已搭建起靶向递送RNA、抗体偶联药物(ADC)、AI驱动裂解酶药物等核心技术平台,并同步打造出含多款创新药物的研发管线,覆盖内分泌代谢、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女性健康等关键治疗领域。

一众管线中,金赛药业当下的拳头产品为伏欣奇拜单抗(商品名:金蓓欣),它既是长春高新首个非生长激素类创新药,也是国内首款、全球第二款获批的IL-1β单抗,于2025年6月末获批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III期临床数据显示,伏欣奇拜单抗可显著降低72小时疼痛评分,并使12周复发风险下降90%,疗效显著。同一靶点中,诺华的卡那奴单抗早在2013年即在欧洲上市,2023年获FDA批准用于痛风,目前未进入中国,2024年其全球销售额达15.09亿美元,同比增长14%。

虽然竞争格局并不激烈,但伏欣奇拜单抗的市场潜力仍需理性看待。

中国拥有1.8亿高尿酸血症患者(超1500万发展为痛风),但68%的患者发作期仅靠止痛药缓解,全球痛风药市场规模也仅33亿美元,远低于糖尿病治疗药物;且传统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价格低、基层渗透率高,该药年治疗费2-3万元,渗透率提升存挑战。保守估计,若覆盖30万–50万难治性患者,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亿–10亿元,想要成为爆款产品并非易事。

相关研究显示,除痛风外,IL-1β单抗长期抗炎治疗还可带来心血管、肾脏、骨关节、呼吸等方面的额外获益。金赛药业目前正在拓展伏欣奇拜单抗在预防痛风急性发作、间质性肺病、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多个适应症,这些其实才是伏欣奇拜单抗的全部价值。

除了已上市的伏欣奇拜单抗,长春高新还有多款创新管线已进入临床III期。

图:金赛药业研发管线情况,来源:公司公告

金妥昔单抗作为国内首家进入III期临床的VEGFR2全人源单抗,主要用于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其同类产品礼来的雷莫芦单抗2020年全球销售额已突破10亿美元,显示出该靶点药物可观的市场潜力;亮丙瑞林注射乳剂是一种改良型新药,作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其在晚期前列腺癌适应症已完成III期临床,该药最大优势在于实现6个月长效缓释,可显著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

在辅助生殖领域,重组人促卵泡激素-CTP融合蛋白注射液(GenSci094)已于2024年7月提交新药上市申请,该长效制剂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GenSci074作为一款NK3R拮抗剂,针对绝经期中重度血管舒缩症状(潮热)已完成II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可显著改善潮热频次和严重程度,且未观察到肝毒性风险,有望成为该领域“Best-in-class”疗法。

综合来看,金赛药业的管线布局还是有一定想法的,但这其中其实并没有预期炸裂的爆款级产品,可见长春高新的创新转型之路仍需更多时间的磨砺。

03

“作茧自缚”

长春高新的创新药转型叙事充满战略野心,但市场对其管线价值的争议也客观存在。

从现实视角看,其III期及上市阶段的核心管线(如金妥昔单抗、亮丙瑞林乳剂等)虽具备商业化潜力,但多数属于改良型创新或引进优化品种,技术原创性尚未达到全球顶尖水平。

这些管线作为生长激素收入下滑期维持经营稳定的“现金流”没有问题,但其技术壁垒与长期独占性可能相对有限,难以支撑其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药企的宏大愿景。而真正有望定义长春高新创新价值的,或许是那些虽处早期阶段、却更具差异化与全球竞争力的管线。

长春高新在ADC领域的布局尤其值得关注,作为ADC领域的新玩家,其开发了基于自主TOPO1i和亲水Linker的ADC平台,并成功建立了多条双抗ADC管线,靶向B7-H3/PSMA的GenSci143、针对EGFR/HER2的GenSci139以及FRα双表位ADC药物GenSci140等均已进入临床阶段,若后续临床数据表现优异,有望成为BD的重要资产。

在小分子药物方面,用于甲状腺眼病的GenSci098作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抗TSHR拮抗型单抗,起效较竞品更迅速,能同步靶向TED和格雷夫斯病(GD)的疾病根源,具有“Best-in-class”潜力,并同步推进中美临床试验,具备出海潜力。

然而,这些早期管线虽前景可观,但普遍距离商业化较远,中间隔着高昂的研发投入、漫长的临床试验周期和诸多不确定性。这意味着长春高新的创新药转型故事,要真正兑现为业绩,还需数年时间耐心等待。

对于长春高新而言,一次成功的、高价值的BD授权交易,或许是现阶段证明其创新价值、提振市场信心最有效的方式。但在BD策略上,长春高新并不盲目追求短期收益,而是倾向于将项目推进至更成熟的阶段(如II期临床甚至更晚),待初步验证其成药潜力及临床优势后,再行授权,以获取更高的交易对价和里程碑付款。

这种“先夯实数据,再启动BD”的逻辑,虽可能错失部分早期合作机会,却显著降低“青苗贱卖”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管理层明确表示,其ADC管线已经吸引了诺华、强生、辉瑞等跨国巨头的接洽,预计BD首付款可达2亿美元以上。

纵观长春高新的创新转型,其转型决心毋庸置疑,研发投入也持续加码,产品管线已呈现丰富的梯队化特征,公司正全力推动自身从“生长激素龙头”向“多元化创新药企”跨越。

然而,市场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药的研发绝非一蹴而就。长春高新目前仍处于“投入期”,短期业绩阵痛在所难免。其转型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前沿管线(如ADC、新型小分子等)能否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亮眼临床数据;二是BD战略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将创新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

同时,投资者也应该有着认知上的改变。当创新资产比重逐渐增加,生长激素的价值无疑将会被压缩,甚至可能引发一场价值重估,亦或是更长时间的核心投资群体的切换。

长春高新的创新转型,是一场充满野心的自我革新,犹如春蚕吐丝为茧将自己裹缚,但裹缚是为了最终的化蝶,因此也不应被过分看衰。长春高新的这场变革,其价值既不应被过度吹捧,也不该被轻易否定。真正的突破仍需时间淬炼,市场不妨抱以期待,但更需多份耐心与审慎。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曜”,作者:青栎,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专注于医药产业研究,与中国创新药公司共同成长

下一篇

深入布局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