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量化机构的分红“阳谋”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9月29日 08:38
一场利益和流动性的博弈

在A股上行行情演绎之际,一家头部量化大厂却抛出了令人意外的动作:分红“净值归一”。

数月前,类似操作模式曾将一家量化新贵推至风口浪尖。

表面上,这像是一次对客户的“慷慨”——把账面上的收益全部分给投资者。

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份“落袋”的安慰,还是一次被动的“账面重置”?

对私募理人来说,这是机制上的巧思,还是分红背后的“小心思”?

当净值与分红被重新排列组合,真正被放到台面上的,或许不是现金流,而是利益分配的权力游戏。

至于“谁赢谁输”,还要读者细细品味。

01 “净值归一”分红登场

9月中旬,A股在年内刚刚走完一波上行行情,一家管理规模超过600亿元的头部量化私募——我们称它为量化私募J,突然抛出了一个“特别操作”:旗下某只基金宣布分红。

根据公告披露,这次分红的权益登记日是9月17日,预计发放日是9月22日

所谓的“特别操作”细节是——分红方式采取了“净值归一”

什么意思?

就是无论基金在大涨行情里涨到多少,分红之后,基金的单位净值都会直接被“调回”到1.0000元

我们给投资者“翻译”一下:

其一,基金净值涨到一定高度,分红的时候,管理人会把超过1元的那部分收益“掏出来”分给投资者。

其二,投资者可以直接拿到现金,也可以选择把红利再投入回基金,享受日后的复利。

其三,基金账户里显示的净值数字,则重新回到1元起跑线。

基金管理人在公告里也特别说明,这只是分配方式的一种选择,并不会改变基金本身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也不意味着风险降低或收益增加。

这种分红方法,好比你往一个存钱罐里累计存了120块,家人帮你取出20块现金放到你口袋里,然后存钱罐里显示的余额回到100块。

本质上钱并没有少,只是摆放的位置不同,取出的20元可以任意“支配”。

02 净值“破净”

资事堂进一步了解到:上文涉及的基金是私募J旗下的全市场选股策略产品。

所谓“全市场选股”是量化模型不局限于某个宽基指数——诸如常见的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而是从A股几千只股票中“海选”,根据因子模型去捕捉短期和中期的交易机会。

上述产品持有人发现:截至9月25日,产品最新净值已经在1元面值以下,暂时处于“破净”状态。

(如上图)此只产品在9月17日完成分红——净值回到1.0元之后——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

渠道信息显示:这只量化产品成立时间为2021年7月中旬,在2024年“924行情”启动之时,净值还停留在0.87附近,可见产品成立最初的三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低谷期”。

03 巨头之间的“分歧”

资事堂进一步注意到:“净值归一”的分红操作在量化行业并非首次出现,比如2025年6月一家量化新贵K也采取了此种模式。

由于量化新贵K是2023年以来的私募“火箭筒”:从不及百亿元资产规模,跃升至量化私募“第一梯队”。

两家量化大厂的操作可谓具有“指标性”,但二者的分红却有重大区别。

以量化新贵K为例,“净值归一”的基金持有人若没有选择分红方式(现金分红/分红再投资),依据当时代销渠道提供的信息“默认现金分红”。(如上图)

如下图所示:量化私募J在公告中则注明:“对于未选择本基金具体分红方式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本基金默认的分红方式为红利再投资。”

这个明显的表述区别,其实关乎投资者的“落袋为安”还是“继续打工”。

我们来做一个形象的解释:

量化新贵K的做法是:如果投资者没来得及点选,默认把钱直接打回到你的口袋里。

这好比年终奖直接打到工资卡,钱进了你兜里,想花就花。

而量化私募J的逻辑则是:你要是不做选择,系统会自动把红利再投进基金,相当于继续留在“仓库”里帮你运作。

此举则像公司替你自动买了一份长期理财,把钱锁回资金池,你的账户金额没减少,但实际“现钱”没到手。

两家巨头的操作差别,乍看只是几个字的不同,背后却决定了投资者的现金流感受,是“立即兑现”还是“延迟兑现”。

04 分红操作之“争议”

我们回到量化私募J的分红操作。

如果把视角拉近到最近一年,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上述私募J的产品净值涨幅超过了90%。在如此显著的涨幅“衬托”下,再叠加此前长时间的低位徘徊,“净值归一”的分红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即便是量化牛市中最风光的产品,背后也曾经历过长久的回撤与考验。

从管理人的角度,这类操作并不只是“礼物”,更像是一种机制上的“巧妙安排”。

产品净值最高一度冲到1.68附近,而在分红归一的那一刻,之前的涨幅被“锁定”,管理人顺势可以提取相应的业绩报酬。

简单算一笔账(理论上):假设净值起点1元,用了四年涨到1.68元,就是68%的收益。

按照私募常见的20%业绩报酬比例,差不多13%左右的收益会在分红时先切出来,留作管理人应得的那份。换句话说,如果投入100万元,账面盈利68万元,其中约13万元会在分红节点“归属”量化私募,剩余的才以现金或再投资形式留在投资者手里。

对投资者而言,这样的操作就会带来不同感受。

比如:这是一种阶段性兑现,至少手里终于拿到了一部分真金白银;

再如:在归一之后,投资者账户里的净值又回到起点,看上去仿佛“白忙一场”。他们本没有打算主动获利了结,却因为管理人的一次分红安排,被动“见证”了一笔业绩报酬的提取。

这种分红方式背后其实暗含着一层微妙的平衡:管理人、老投资者与新资金,三方利益在此交汇。

此种现象既能在牛市时被包装成漂亮的成绩单,也可能在细细体会之下,让人读出另一种意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本深潜号”,作者:孙建楠,编辑:袁畅,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