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冲上全球前5,这款“卖声音赚钱”的App,暴露了AI时代的真相

乌鸦智能说·2025年09月29日 08:37
无痛卖声

在互联网公司里,能真金白银带用户赚钱的不多。

最近,美国就蹿出了一家神奇公司,号称能带你“一夜暴富”。

它就是Neon-Money Talks。一款2025年突然爆红的语音聊天App,玩法简单粗暴:打电话就能赚钱,每天最高30美元,折合200多块人民币。

上线一周,Neon一路狂飙,冲进美区App Store免费榜第5、社交榜第2,单日下载量最高7.5万。

模式也很直白:从用户那里买到语音数据,再把录音卖给AI公司训练模型。

可高光还没捂热,就被国外科技媒体TechCrunch一篇爆料兜头浇冷水。TechCrunch说,Neon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有通话录音全部“裸奔”,任何人都能下载。

9月25日,创始人紧急拔线关机,App从商店下架,理由是“全面安全审计”,复出时间未知。

Neon的短暂爆红背后,揭示了一个更深的趋势:在AI时代,数据不再是隐私,而是商品。你的声音、习惯、情绪,随时都可能被打包进训练集,变成别人赚钱的筹码。

01

打一小时电话赚30美元,冲到苹果应用榜第5

在Neon官网上,赫然写着一排大字:电话公司靠你的数据赚钱,现在轮到你。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爽?

和Neon用户通话,双方可获得0.45美元/分钟;打给普通手机号或者座机,价格打三折,每分钟0.15美元。

Neon的拨号页面;来源:Business Insider

按Neon的说法,一个人每天最多能赚30美元。换算下来,只要打满67分钟电话,就有214块人民币进账。要是天天坚持,一个月下来差不多能拿到6000多块人民币

为了进一步刺激传播,它还玩起了拉人头:邀请一位好友,直接送25美元。

靠“打电话带大家致富”,Neon一度冲上了App Store总榜第5,前面只剩YouTube、TikTok、Instagram、Facebook这些巨无霸,在社交榜里更是干到第二。

增长速度有多夸张?9月18日上线当天下载量才299次,结果9月25日凌晨短短3个小时,就从总榜79冲到第5。光26日一天,下载量就暴涨到8.1万。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Neon怎么像个大善人,撒钱撒得比亲爹还豪横?

答案很简单,它真正卖的不是电话,而是你。对外包装叫“卖通话记录”,本质上是把网络语音聊天换个马甲,改名叫“边聊边赚”。而你的声音,才是它的金矿。

Neon声称,他们会删掉姓名、邮箱、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再把录音卖给AI公司,用来训练和改进机器学习模型。

这还没完,真正狠的在用户协议里。

来源:Neon官网

只要你用了Neon,就等于永久、不可撤销地把你的声音卖给它

Neon有权转卖、修改、复制,甚至用你的声音做衍生作品,再通过任何媒体形式、任何渠道传播,不管是现有的,还是未来才发明的。

而你唯一保留的权利,是能在App里回放自己的录音。至于这个功能开不开,还得看Neon的脸色。简直就是现代版“卖声契”。

为了进一步刺激下载,Neon还设计了各种心理暗示:实时结算、收益余额、赚钱排行榜

不仅如此,Neon好评里写得很直白:朋友成功提现13刀,我也靠推荐链接薅到奖励,通话分钟秒变现金,客服还超预期补发了漏单。

甚至有人把它当成解压神器,用户@DXR333说到:平时手头紧,用它赚点零钱,顺便还能减少孤独感。

02

钱提不出来,隐私统统被曝光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以为自己在薅羊毛,其实自己才是那只羊。

表面上,这像是一笔“愿买愿卖”的买卖,大家心里都清楚:我出隐私,你给现金,好像也没啥问题。可问题是,你可能高估了这家公司做生意的道德水平。

现在,Neon在App Store的苹果商店评分只有2.6/5。差评一水儿的1分,核心矛盾只有一个——钱进不了口袋

评论区几乎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手机号验证卡死,收益直接归零;有人账户里躺着100美元,提现按钮点了40次,只收到一句“连接错误”;还有人打了105通电话,结果一分没算上,自己儿子的账户最多只收到7美元就再也没动静。

有部分人表示自己的收益可以正常提取,但大部分人表示提取困难;来源:reddit

于是,所谓的“卖隐私换零钱”,迅速演变成“免费交数据”。差评区里一片怒吼:诈骗!有用户甚至无奈表示,就算删掉App,自己的录音和搜索记录也可能继续外泄,这价格太不划算了。

不给钱是一坑,更大的问题是风险远比Neon自己说得严重。

Neon声称只会记录你和其他Neon用户的通话,还只录你这边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在规避美国的窃听法,因为很多州要求录音必须双方同意。只录一边,好像就合法了?

但国外科技媒体TechCrunch的实测狠狠打了Neon公司的脸,通话里根本没有任何录音标识,对方完全不知情。

更离谱的是,记者用最基础的抓包工具Burp Suite一测,直接把Neon的底裤扯下来。

Burp Suite本来是安全工程师用的工具,说白了就是个“网络放大镜”。它能把手机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数据全部截下来,看看App到底在干什么。

结果这一测不要紧,一测吓一跳。

逐字文字稿(含两名记者测试电话的完整记录),Neon Mobile服务器的JSON响应;来源:Techcrunch

所有用户的手机号、通话记录、实时收益,全都裸奔;甚至还能随手点开并下载别人的完整录音和逐字稿,连两名测试记者自己打的电话,都被原封不动地打包送出。

整个过程零登录、零权限、零门槛,跟逛公共网盘没区别。

被点名之后,Neon CEO Alex Kiam(31岁,斯坦福2024 MBA,前Protege AI员工)慌得立刻拔电源:App图标瞬间变灰,官网清空,服务器熄灯。

他只对媒体甩下一句:“增长太快,完全没料到,等我们把行级安全做完再上线。”

但在给用户的邮件里,他只提“要加安全层”,却一句话没提那些已经裸奔的通话。至于苹果和谷歌,也选择了沉默。

来源:Reddit用户

最讽刺的是,这样一个全是漏洞、差评满天飞的App,还能冲上商店榜单前列。而类似的故事,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03

当隐私数据变成一个生意

其实,Alex Kiam一直是个“捣鼓数据”的老手。

在创立Neon之前,他就在AI数据公司Protege当“特殊项目负责人”,专门帮医院、影视公司、实验室把数据“清洗”后再打包卖给大模型厂商。靠着这一套玩法,公司今年内并购了几家数据库,还顺利拿下2500万美元A轮融资。

来源:领英

摸透了门道之后,Alex Kiam很快嗅到新的机会,于是拉起了Neon。三个月前,他就在领英发帖,公开招“10x移动开发”,要做一款“让几百万人靠数据赚钱”的App。如今,Neon已经顺利拿到了种子轮投资。

明明方向风险这么大,为啥投资人还敢投?原因很简单,这里头的利润实在太多了。

首先,真人的数据是AI训练的黄金数据。AI要听懂人话、学会模仿人声,就得喂进去大量的真实对话。

播客、有声书、影视对白,声音虽清晰,但场景过于单一。相比之下,电话录音才是天然素材:有人小声嘀咕,有人口音很重,有人带着笑、气、叹息。这种复杂性,才是AI最需要的。

其次,这些数据极度低价,却能创造高价值

买人脸数据比真人拍摄更便宜,一张授权脸300美元,批量买1000张就是30万美元,不用请演员,不用租场地,直接拿数据就能训练出数字人;又比纯AI生成更真实。

Connor Yeates接受《卫报》采访,介绍自己的“卖脸”经历

连AI数字人公司Synthesia的负责人都承认:在人类的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上,AI远远比不上真人。一个眼神的微妙变化,一个不经意的手势,就足以传达复杂的情绪。

更可怕的是,规模效应。一旦训练完成,数字人就能无限复用:真人拍广告要一条条重拍,AI数字人一次建模,永久使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企业再通过订阅、按条收费、大客户定制、本地化部署等方式变现,收入稳、成本低、毛利率极高。说白了,这就是建一次模子,收一辈子钱。

而市场大到惊人。根据《2025全球数字人市场报告》,这个市场的规模将从2024年的348.8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519.4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48.9%。到2029年,更是有望突破2526亿美元。

如今,像Synthesia、HeyGen这样的公司,已经靠批量收购人脸数据制作数字人,实现了数亿美元的年收入。

资本当然盯紧了这条赛道——风险再大,也挡不住钱味儿。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人”的声音和面孔被规模化切割、打包、贩卖时,它已经不再是属于个体的隐私,而是被当成了一种可以无限复用的生产资料。(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今天,你用它赚几美元零花钱,明天它可能以另一种形式被广泛应用在广告、客服,甚至你完全不知情的场景里。

这背后一个清晰的趋势是,在AI经济里,最值钱的不是算法,而是人。可一旦人被变成了数据,个体还能掌握多少主动权,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作者:朗朗,36氪经授权发布。

+1
3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黄仁勋的2小时重磅访谈于本周发布!本次对谈信息密度格外高,黄仁勋集中表达了对英伟达近期包括对OpenAI的千亿美元投资、投资英特尔等一系列大动作的原因,对英伟达的产业角色的定位,对AI产业的发展前的前瞻,以及AI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彻底重构。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