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都能紧急弹射了,什么时候整拦截技术?
“(这玩意儿)弥补了陆上没有鱼雷的遗憾……”“(所以)其他车要装备电池拦截技术了!”
上周末的时候,随着一个叫做“中国汽车碰撞技术中心”的机构,公开展示了一段被其成为“电池弹射技术”的车载动力电池热失控应急处置反方案处置实验视频,中国互联网社区被瞬间点燃。
图丨怎么看都实在难绷
由于视频所展示的技术过于震撼,加之简单联想后任何人脑内都会瞬间冒出无数槽点,所以很快就从汽车相关领域出圈,成为了全民热议并集中吐槽的话题。而上面这两句话,便是从公社相关视频新闻评论区,直接摘录的经典评论,以及针对那条评论的回复。
讲道理,并不是大家要“黑”搞出这种发明的机构,而是视频里的镜像真就荒诞到了,但凡是个男性甭管他是不是军迷,都能第一时间想到鱼雷或者导弹发射画面的程度……
图丨是不是有画面感了?
更何况既然标榜一种安全防护措施,合着你这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啊?
一位自称中国汽车碰撞技术中心工作人员以及视频中那次测试亲历者,在本周二的时候专门发布了一则视频,以回应网络上的相关热议。通过其介绍,我们也从中获取到了部分信息,使得我们对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根据相关说明视频的介绍,这项目前已经贻笑大方电池弹射技术,源于该机构此前开发的一项侧插式电池补能方案。简单说就是一种可更换式动力电池包,但区别于目前常见的底部整体更换动力电池包的方案,采用专用机械滑轨装置从车辆一侧对电池组件进行快速拔插更换。
而“电池弹射”则是上述换电方案的副产品。在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这种构造下电池也具备了快速脱离车身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就想了一个问题,在极端情况下,比如电池发生了热失控,能不能通过弹出避免车辆整体更大范围的一个损伤。于是就有了这次电池弹射的功能测试。”
图丨大致上呢,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的逆操作吧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了,这场风波实际上是一群技术人员某个脑洞下的一次技术尝试(或者说是验证)。其实实现这种功能也不难。只需要一套可控解锁装置,外加一个可控压缩气体容器便是。对应的软件判断以及传感器系统,还完全没影的事情。纯就测试下弹出功能。
其大致上符合国人常见的“来都来了/闲着也是闲着”逻辑,并不等于就要实际装车应用,更不是某种标准的落地。
当然,恰是由于其内容太过炸裂,稍加联想更是细思极恐,于是就有了这一波热度。想象一下这样一幕魔幻场景——
当你老老实实驾驶车辆在马路上行驶的时候,突然就听见侧面“嘭”一声巨响,尚未来得及转头查看时,眼角余光已经瞥见边上车道上那台车冲你射了两发冒着烟的电池包。
图丨好,很有精神!
而若是真有那样的时刻,想必是个人都会期待自己的车上,能和现如今最新式的步战或者主战坦克那样,配备着“主动防御系统”(Active Protection Systems)……
当然,那位工作人员也并非对问题没有认识。其在回应视频中就自我吐槽——(我们)本来(就)是搞技术的,现在却成了搞笑的,这可能也是我经历的项目中,被关注最多的一个了。
实情若如同相关工作人员解释一般,那么这次的热度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误会”。企业/机构的研发人员只是本着“干了也是干了”的态度顺手一搞,然后视频一发。但刚好戳中了流量热点。
而对于动力电池的爆燃问题,迄今为止确实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以目前主流的各种封装模式的磷酸铁、三元锂电池而言,一旦封装破裂电解液接触到空气,即立即开始剧烈氧化放热。
即使目前好些个品牌号称能够“穿刺测试后不燃”,但那也只是建立在封装破裂面积小的前提之下。一旦整个电芯被撕裂,甚至一个组件里N个电芯同时被破裂,那么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图丨动力电池爆燃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不是简单的穿刺测试能够全面反映的
大约十年以前,还是在QQ群的时代,笔者曾经和一群好友有过关于锂电池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的“键政式”闲聊。而当时的“结论”,大致上有两个——
激进的方式就如同这次引发风波的视频那样搞弹射或者抛弃方式,主打一个“死道友不死贫道”;保守措施则是直接给电池舱上部加设上方耐温钢制护板,并设置向后的导焰槽,设法给车内人员争取尽可能多的逃生时间。
当然,我之所以要在结论两字上打引号,乃是因为当时打心底里认为,这两个“办法”都属于典型的“口嗨”。弹射或者抛弃方式自不待言,而重防护方式显然也不那么有谱。毕竟谁都知道,背着动力电池组这种“死重”的新能源车,质量较之燃油车已经大幅增加,而设想中的那种装甲盒式的电池舱防护,需要车重再付出至少200kg的代价,且所用的高强度钢材本来也不便宜,除了豪华车外不太可能普及开来。
图丨按照“重装甲”模式防护电池组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比如奥迪Q6L e-tron系列。但毕竟成本摆在那里,只有这种起售价33万的豪华车
那么,这就期待着第三个可能——固态电池。
丰田计划在2027-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装车,国内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赣锋锂业等装车率名列前茅的巨头,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太蓝新能源等,也已经已推出了各自的半固态或全固态电池样品或是已经投入量产的新一代固态产品。
图丨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等待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后批量装车
技术的问题只有用技术解决,而技术闹出来的笑话,更要通过真正的新技术,来为历史翻过一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林登万,编辑:何增荣,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