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平权者」王洋:让卫星从「国之重器」变为「民之常器」

晓曦·2025年09月25日 16:01
商业航天不只是为了造卫星组成“星链”,而是让卫星人人可用。

2025年9月24日,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一个男人颇为激动地注视着海平面上一发火箭的升空,火箭整流罩满载着吉利星座第六轨卫星。 

随着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吉利星座一期组网终于正式完成。自此全球2000万用户(包含500万高频用户与1500万中低频用户),可真正实现实时卫星通信连接。

这个男人,名叫王洋,是时空道宇的创始人、CEO,也是中国商业航天行业的“关键先生”。

十二年前,怀着探索宇宙的浪漫情怀,他从体制内离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欧科微。也自此开启了其对星辰大海的真正征途。四年后,“嘉定一号”成功入轨。那是一颗不足一百公斤的微小卫星,核心单机几乎全部自研,却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从0到1的突破,也更加坚定了王洋创业的初心。

2018年4月,王洋出任上海格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并兼任其母公司上海中科辰新卫星技术公司总经理,当时重点任务有两个,一个从0到1建立卫星的量产能力,一个从0到1建立适用商业卫星的上游供应链体系,这些也和后来被称作G60的星座有关。

和人们印象中的航天事业不同,王洋从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华为任职经历让他很早就意识到市场化的重要性。

他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信念,这句话也延伸自华为任正非的经典发言——“仰望星空、沿途下蛋”,商业航天不只是为了造卫星组成“星链”,而是让卫星人人可用。

这也许正是中国商业航天最可能弯道超车的时刻。

中国民营“星链”企业家的破局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一家美国公司曾计划发射66颗用于手机全球通信的人造卫星,这家公司名叫铱星。计划历时12年,耗资50多亿美元。但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太过昂贵的计划,一部铱星电话要3000多美元,通话每分钟花费高达3-8美元。这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拓荒探索,最终演变成一曲被时代绞杀的悲歌。2000年,铱星公司曾经历破产。

许多年后,铱星的意志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2019年5月,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利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SpaceX将“星链”计划首批6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一场全球卫星互联网的隐形战争拉开帷幕。

同一时间,在中国市场的战场之上,刚刚拿到李书福投资的王洋,也正式开启了吉利星座的设想。

实际上,相比于星链,时空道宇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版铱星”,只是相比铱星,其把握着一副更好的牌,以及对市场更为精准的判断。

高成本从来都是商业航天最致命的毒药,这是铱星曾经作为拓荒者失败的根源。

到了时空道宇的时代,其首要解决的就是低成本与高可靠性问题。

在王洋的商业航天探索中,有一个人与他理念相符,那便是李书福。吉利给时空道宇带来的不仅仅是车端应用。而是从制造端开始,便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依托于吉利,时空道宇借鉴汽车量产模式,率先在浙江台州建造一座卫星超级工厂,这也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

在推动卫星量产AIT的创新探索中,实现了三个突破,第一是标准化,第二是自动化,第三则是供应链整合。王洋带领团队,早在2014年就开始全栈自研“嘉定一号”的星上载荷和所有平台电子学单机,并在遥感三十号星座完成国内首次量产测传单机批量交付,以及北斗星上RDSS载荷交付,在设计阶段,将昂贵的宇航级元器件大批量改为车规级这种足以颠覆传统航天产业链的尝试,在王洋团队过去十年几百台自研单机在轨高可靠运营中已成为现实,低成本、高可靠、批量交付的卫星已成为现实。

一方面是通过短周期、低成本与批量化生产,让产业规划提速;另一方面,是更快速找到可落地的商业化场景。

近期吉利星座一期工程完成组网部署,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开端。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不仅可以把卫星送上天组建星座网络,更能让卫星技术真正服务于大众。

这种紧贴市场,超脱于全球民营商业航天发展的速度,与其复杂的基因相关,融汇航天、汽车与通信业,王洋自己也曾比喻,时空道宇不是资金最雄厚的,但一定是最懂如何将航天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团队。

早在2023年9月,极氪001 FR量产车就已配备时空道宇的卫星通信技术上市,对行业来说,这是航天技术首次车规级量产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车主在无地面信号时仍能拨打卫星电话、通过卫星接收告警消息。这一技术,如今也广泛应用在极氪、领克、吉利银河的多款车型上,方便人们的出行。

据了解,时空道宇的卫星应用不仅仅是是卫星通信,还有为辅助驾驶赋能的高精度定位服务。通过低轨导航增强系统及覆盖全国的自有地基数据站网,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厘米级,远超传统的GPS系统。这一能力为自动驾驶的大规模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卫星通信相结合,智能汽车也能在地面网络信号薄弱的偏远地区实现稳定运行。

2025年7月,时空道宇与曹操出行达成战略合作,为自动驾驶车队提供卫星通信与高精定位服务。其意味着,中国车载卫星通信真正开始走向普惠。

在此,一张构建天地一体的技术和服务蓝图,正在王洋与时空道宇的共同绘制之下,显露雏形。

走出中国商业航天可行的商业模式

给中国商业航天找一条可行的道路,这颗清醒的大脑来自王洋,“一定程度上来说,在经营企业过程当中,商业模式比高科技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商业航天企业亦是如此”。

这和王洋的多段关键就职经历有关。王洋的职业生涯始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华为的战场与中科院的实验室。

2004年,他避开互联网热潮加入华为,亲历通信行业从2G到3G的迭代,深入一线,让王洋深刻理解“技术必须指向市场应用”。

中科院实验室让他与科研、国家空间战略紧密相连,在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时,王洋从空间段的卫星整星,到地面段的测试系统,到卫星AIT环节,所有研发项目都完整经历了0到1的过程。这让其在历练自身的同时,也更懂体系内需求,做出了与国家卫星系统更为互补的低轨卫星系统。“时空道宇提供的卫星应用服务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统筹设计、兼容共用、服务互补。”

也正是这一段经历,让王洋在后来管理民营企业建设星座时,能够应对复杂度极高的大工程。航天从来都是系统工程,参与过多项复杂工程的王洋深谙此道,作为掌舵者与灵魂人物,他直接组建了一支打造民营“星链”的梦之队。

比如18位创始成员中,14人是工程师,平均拥有15年航天领域经验。不夸张地说,这些人参与过中国上百个重要卫星型号中的40个,包括北斗二期/三期、遥感三十号、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国家级工程。CTO则是北斗三号卫星载荷负责人,嘉定一号的总师,总工程师是上海微小卫星遥感型号总师。

在有遨游宇宙的科研实力的同时,王洋又有一颗贴地而行的平常心。这让其探索宇宙的梦想从不悬浮,王洋过去几年间,着重突破了卫星量产能力,这是王洋认为中国商业航天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所在。2021年,时空道宇在台州建成的中国首个商业卫星超级工厂,目标正是日产一颗卫星。在解决产能的同时,将卫星制造成本拉低一个数量级,且由于采用柔性生产线,可同时支持多种型号卫星的量产制造。

万事俱备,过去两年间,实力允许、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时空道宇,开启了加速度。展开了持续的、高频率的发射计划的实施:

2024年2月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时空道宇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将吉利星座第二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当年9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以“一箭10星”方式,成功发射了吉利星座第三个轨道面的卫星。2025年8月9日: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了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仅仅一个月后,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其又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了吉利星座第五轨卫星。

现如今,一切发展都在按照着王洋最初的规划进行,2025年9月24日,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终于来到——时空道宇完成吉利星座一期部署,将向全球用户提供商业卫星物联通信服务。

至此,一场更宏伟的征途正式开启。

开启中国式商业航天全球规模化应用时代

在王洋的认知中,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业航天叙事,必须服务于人。

时空道宇将星座定义为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始终规划的就是率先服务于智能网联汽车、Robotaxi等出行场景,而后拓宽至海洋渔业、工程机械、交通物流、低空飞行、应急通信等多领域应用场景。这也正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可参照样本,不同于星链的大规模卫星部署,中国商业航天让每一颗卫星的可用性最大化。

这或许也将是中国商业航天弯道超车的机会。

目前,王洋也在推动时空道宇的全球化布局,目前时空道宇已与中东、非洲、东南亚及中亚、拉美等地区的运营商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卫星应用服务全球化发展。

在中国,这样的逆袭式故事并不陌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就是“弯道超车”的教科书级案例。2014年,国内新能源车企数量还不足十家,但此后诞生的新造车势力,凭借技术链、供应链、制造模式的重构,改写了汽车产业的格局,出生仅十余年的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几乎已于百年造车巨头拥有相当的话语权。而赢得这场战役的核心,正是市场体量、供应链效率和数字技术应用。

商业航天与新能源汽车同属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且传统壁垒高的领域。时空道宇正复制相似路径,用工业化解决成本问题,再推动航天级元器件向民用市场发展,用市场需求的规模化完成追赶,实现商业航天的全链路商业闭环和技术的自主可控。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惊喜也在出现——2023年,时空道宇发布全球首款卫星通信车载一体化玻璃天线,将卫星通信功能完美融入汽车天窗玻璃。这项突破让国际同行震惊,中国企业在卫星通信领域悄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实际上,时空道宇不仅想做商业航天拓荒者,其正越来越像航天领域的华为。

面对外界的种种定义,王洋用“开源开放生态”一词来回应时空道宇的战略布局。他说,“我们的生态模式就像早期的Linux、Android系统一样,全栈自研后的全栈开源开放”,也就是说,时空道宇不仅是一个自己造卫星组星座的平台,也是一家科技平台型公司,要将这种商业航天能力赋能于千行百业。

如今,吉利星座一期组网完成,时空道宇拥有64颗卫星在轨运行,成为这个6G时代“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把遥不可及的“星辰”拉到了人们的面前。

这是一场太过漫长的征程,但其意义远大于个人抱负。

从国家队的航天工程师到民营商业航天拓荒者,王洋的创业史,正是中国商业航天从零到万亿规模的缩影。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同城同校,走出了一个BMS江湖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