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并非没用,只是你不明白培训的精髓
很多企业,每年都在花大价钱做培训。
课堂上,大家听得热血沸腾,信誓旦旦。可培训一结束,立马回到熟悉的流程、惯性的动作,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为什么你的培训总是“一学就会,一用就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为什么你的培训总是没有用?
很多培训看似轰轰烈烈,但结束那一刻就注定没下文。
因为,如果培训只是一次“活动”,没有与真实业务和落地机制结合,它必然会无效。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抓住培训的精髓。
展开来讲,培训没有用,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因为你没去用:缺乏实践场景
大多数培训的问题就在于——培训结束就是终点。
学员回到岗位后,依旧面对繁重的业务指标和原有的工作惯性,所谓的新方法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应用要求,自然又回到老办法。
举个例子:销售团队刚学完《高效客户沟通技巧》,第二天照样忙着打电话、做表格、跑客户,新方法完全不用。
因为没有人要求他必须把新技巧用在客户拜访中,他就不会主动尝试,甚至潜意识里觉得照旧就行。
久而久之,培训内容被遗忘,效果归零。
2.缺乏反馈与辅导:学员在黑暗中摸索
即便有些学员愿意尝试新方法,但一旦遇到阻力,往往会迅速放弃。
比如,一个客服刚学了新的投诉处理技巧,尝试跟客户沟通时遭遇反弹,却没有人帮她分析问题、提供反馈。
她很快就下结论:“这套方法不行,还不如用老办法”。于是新技能在尝试阶段就夭折。
所以你看,问题不在于方法无效,而是缺乏辅导和反馈,让学员在黑暗中摸索,逐渐丧失信心。
3.领导层缺位:培训只是培训部的事
这是很多企业培训失败的根源。
很多管理者往往认为,培训是培训部的工作,自己只需要“送人去上课”就万事大吉。
可事实是,培训效果的关键不在课堂,而在培训后的应用期。
如果管理者没有亲自参与——既不设定培训目标,也不在会后督促和支持团队应用,那么员工自然不会当回事。
更糟糕的是,如果领导自己依旧沿用老方法、老语言,下属即使想用新方法,也会觉得“这不符合老板的风格”,慢慢就放弃了。
如何真正让培训发挥作用?
想要让培训真正有价值,就必须让它和业务绑在一起,才能生根发芽。
下面这个“培训落地四步法”,供你参考。
1.培训前:充分调研,与业务痛点强结合
再好的培训,如果与业务没有关系,学员只会觉得“跟我无关”。
所以,培训前的第一步,是找到业务痛点。必须从真实的问题出发,让培训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
比如:
如果团队成交率下降,就可以培训《精准需求挖掘与促单技巧》;
如果团队协作不畅,就设计《跨部门沟通与协作》;
如果客户满意度下降,就设计《高效客户投诉处理》。
当学员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培训才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解燃眉之急。
而且,培训前的调研不能流于表面,要通过问卷、访谈、数据分析,找到最真实的痛点。
只有问题找对了,培训才有用武之地。
2.培训中:不仅是教,更要练
很多培训课上,老师讲得很精彩,案例丰富,学员也听得很过瘾。
但问题在于,学员只是“听懂了”,并没有真正“会用”。
要想让培训有效,课堂必须变成练兵场。
比如:
在销售技巧培训中,不仅要讲解,还要现场模拟客户沟通,让学员轮流演练;
在管理培训中,不仅要讲管理理论,还要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员模拟带团队、处理冲突;
通过练习,学员才能暴露问题、获得即时反馈,从而真正掌握方法。
培训不能停留在“听懂”,而是“做好”。
3.培训后:设计行动落地方案
很多培训在结束的那一刻,就画上了句号。学员带走的,只是一本资料和一份签到记录。
而真正有效的培训,必须设计“行动落地方案”。
比如,可以要求学员在课后写下:
3个立即可以应用的要点;
2个本周内要尝试的具体行动;
1个需要团队或上级支持才能实现的改变。
这样,培训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开始。每个人带着具体的行动计划回到岗位,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同时,企业还可以设立“行动日记”或“应用案例分享”,让学员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如何使用新方法。
这既是复习,也是督促。
4.建立固化机制:让新方法成为习惯
最后,真正的挑战不在培训,而在于习惯的养成。
没有固化机制,再好的方法也会被遗忘。
固化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管理者带头:领导要以身作则,自己先用培训中的新工具和新语言。例如,团队刚学了“客户分层管理”,领导自己先用分层表来开例会,下属自然会跟进。
树立标杆:及时表扬和推广应用新方法并取得成绩的员工,分享成功案例。正向激励能让大家看到“用新方法是有回报的”。
复盘迭代:定期对培训方法进行复盘。哪些有效?哪些不适合?结合业务场景不断调整。这样,培训不只是照搬,而是不断进化。
最后总结一下,培训无效,是因为缺乏应用场景、反馈辅导、和领导支持。
如果培训只是一次孤立的活动,那么它注定会“一学就会,一用就废”。但如果把培训看作解决业务问题的途径,那它就能发挥作用。为此,你一定要掌握“培训落地四步法”,让培训发挥真正的价值,变成看得见的业绩、效率和成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