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独角兽出海印度,或改写中印新能源格局

骑鲸出海·2025年09月24日 16:36
今天的合作伙伴,明天很可能就会成为竞争对手。

在储能领域,有一家公司的成绩颇为亮眼:成立6年,跻身全球储能电池Top3,公司估值已超250亿元,业务遍及北美、欧洲、大洋洲、中东、南美……

9月16日,沙特阿拉伯公布的大型储能项目投标结果震惊全球——中标报价低至73–75美元/千瓦时,逼近中国成本极限,刷新了海外储能市场的价格底线。而这位“卷王”,正是来自中国的储能独角兽海辰储能。

此前不久,这家公司和印度巨头之间的合作已经引发海外能源圈的广泛关注。

8月25日,美国《Entrepreneur》杂志透露,印度信实集团(Reliance)正与海辰储能(Hithium Energy Storage)洽谈合作,拟在印度生产基于中国核心技术的电池。

9月4日,CNBC TV印尼频道跟进报道,证实双方已就“技术授权+特许权使用费”模式达成意向——海辰储能将向信实输出底层电池技术,助其在印度建设首座超级工厂。

看似寻常的商业交易,为何引发行业高度警觉?

只因交易的双方,都不是普通角色,他们的结合,很可能改写中印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

不同寻常的合作

中国企业出海虽已不新鲜,但印度市场始终被视为“特殊考场”:政策多变、市场壁垒重重,甚至被称作“外资坟场”。在众多出海目的地中,印度往往不是首选,既有外企频频受挫留下的心理阴影,也因为印度政府对技术本地化的要求极其苛刻。

按照CNBC的报道,海辰储能与信实集团的合作颇有印度特色:不当股东、不派团队,而是以“导师”身份授予技术,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换句话说,海辰只出 know-how,不出资金与人力;而信实得到的,不是成品电池,而是一整套“造血体系”。

对于信实而言,这是再理想不过的捷径。

作为印度最大私营集团,信实业务横跨能源、电信、零售和数字服务,市值超千亿美元,几乎代表了印度私营资本的全部肌肉。其掌门人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早已公开表态:要在2030年前投入100亿美元,全面布局新能源产业链,打造覆盖太阳能、电池、氢能和燃料电池的闭环能源生态。

而电池,正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环。

海辰储能,则是解锁这核心环节的关键力量。在储能领域,这家快速崛起的储能新秀正在发力出海。

根据其官网披露的信息,2025 年上半年,海辰已跃居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Top 2、电力储能出货量 Top 2,项目遍布中国、美国、欧洲 20 多个国家。无论是阿拉善盟亿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山东聊城“源网荷储云”,还是美国得州 Jaguar、欧洲匈牙利首套定制化项目,都能看到海辰储能的身影。

对信实集团而言,这次合作能让它直接跨过漫长研发周期,迅速切入电池赛道;对海辰来说,则是用轻资产方式打开印度市场,规避重资本投入与政策风险。

中印两大企业的合作虽看似完美,但其中仍存在需要关注的风险。

印度制造的储能野望

信实集团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被外界视作“印度资本的国家队”。与它合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与印度政府直接对话。

因此,这笔合作早已超越公司层面,进入了印度国家战略的核心议程。

早在2014年,莫迪政府就发起“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国家战略,旨在将印度从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转变为一个全球制造业中心。过去十来年,印度制造确实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

在仿制药、软件、手机等领域,印度都有过“先学再超”的成功案例。其中,电子制造业已成为最亮眼的增长极:2024-25财年,印度智能手机出口达241.4亿美元,较三年前增长近五倍,首次超越石油和钻石成为第一大出口品类,使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如今,新能源成为印度制造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电池制造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外资合作中,信实集团往往是“马前卒”,承担起落地“技术授权 + 特许权使用费”模式的角色。理由很简单:一旦信实掌握核心技术,就等于在印度扎下根。

这次也一样。一旦信实借助海辰技术完成从电芯到电池系统的全链条布局,不仅能打破印度对进口依赖,还能在本土创造数万高技能岗位,带动原材料、制造与下游应用的产业生态。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点带面”式发展,通过一个龙头项目,激活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其经济乘数效应不可估量。

而印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印度政府曾提出,到2030年实现1万亿美元的技术产品出口。引进技术只是第一步,“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出口”才是终局。印度储能产业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满足国内市场,而是旨在建立自主可控、具备出口能力的完整产业链。

倘若信实集团能够大规模生产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池产品,这些产品将成为印度技术出口的全新名片,不仅带来外汇收入,更将彻底改变印度在全球科技版图中的角色——从技术“买家”升级为技术“玩家”。

技术外溢的风险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复杂棋局中,电池技术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美国、日本、韩国无一不在竭力保护本土电池产业。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IRA),为本土生产的电池和电动车提供巨额税收补贴;欧洲则通过《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推动循环经济与自主供应链。

技术外溢的案例并不少见。上世纪,日本是汽车技术领头羊,但在向韩国输出技术后,今天的现代、三星已成长为强劲对手。

类似的剧情,会不会在印度重演?

印度并非没有先例。2019 年,印度启动该国独立以来最复杂的基建工程之一——孟买沿海公路隧道项目。由于缺乏自主建造超大直径盾构机的能力,印度以10 亿美元总价从中国铁建重工进口8台盾构机。

但设备运抵后,印方拒绝中国工程师入境,要求自行拆解学习。很显然,当时印度的深层意图不仅是完成工程,更希望通过拆解设备实现技术逆向工程,复制中国盾构机的核心技术,从而推进“印度制造” 战略。

结果因操作不当,导致核心部件报废,曾试图联系欧洲厂商协助,但西门子、海瑞克等企业均以“涉及中国专利” 为由拒绝,最后扔不得不求助中方团队修复。

相比盾构机核心部件的高精密复杂度,电池技术的“学习门槛”要低得多。只要把工艺和设备放在印度,当地企业完全可能通过拆解模仿逐步掌握核心诀窍。储能的命脉在于电芯设计、配方工艺、系统算法——没有这些,只是一堆铁壳;有了这些,就能撑起整个产业链。

协议中固然会有保密和知识产权条款,但执行层面如何防范“消化吸收”甚至“逆向研发”,却始终是一个灰色地带。更微妙的是,一旦涉及在印度共同研发或专利注册,技术归属的界限可能被悄然模糊。

这也是风险的根本所在。今天的合作伙伴,明天很可能就会成为竞争对手。

从更高的维度看,储能电芯、电池包,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最硬的底牌之一,堪比光伏与稀土。如果技术被轻易拱手让出,不仅是企业损失,更可能波及国家战略利益。

说到底,对于拓展印度市场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能否进入印度市场”,而在于“能否守住核心技术”。

唯有把握节奏、做好技术护栏,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化道路上既收获市场,又稳住长远竞争力。

这场涉及技术、资本和地缘政治的博弈,最终将呈现何种结果,时间,会给出最终答案。

作者|Rorschach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主张“以开放态度推动协作”来打破这一僵局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