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被悬赏“追债”,沙拉巨头暴雷,曾融资上亿,获周杰伦代言……

职业餐饮网·2025年11月06日 10:14
从高光坠入谷底,不过转瞬之间。沙拉食刻到底经历了什么?

“还我血汗钱!”、“违约金拖了三四个月”、“创始人被悬赏执行了,工资仍然没影……”

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轻食巨头 “沙拉食刻”,正陷入一场全面的信任危机。

从消费者退费无门、员工薪资被长期拖欠,到加盟商款项迟迟未退,多方维权声浪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与此同时,布局在写字楼的大部分智能餐柜也长期处于 “打烊” 状态,业务基本陷于瘫痪。

而就在这场危机爆发前,沙拉食刻还是资本的 “宠儿”:不仅累计融资上亿元,还签约周杰伦担任品牌代言人,可谓风光无两。

然而,从高光坠入谷底,不过转瞬之间。沙拉食刻到底经历了什么?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到底走得通吗?

1

“轻食巨头”暴雷

身陷欠薪、欠款危机,创始人遭悬赏执行

这家以“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红极一时的轻食品牌,究竟因何走到这一步?

1、曾获亿元融资,邀请周杰伦作为品牌代言人

沙拉食刻,成立于2020年,主打预制沙拉与中式餐品。

其产品线既涵盖蜜汁鸡胸肉谷物沙拉、缤纷海藻果蔬沙拉等多款轻食沙拉,同时也提供咖喱鸡扒饭、黑椒牛肉烤意面、欧包等中西式快餐,整体客单价维持在15元左右,突出高性价比定位。

在渠道模式上,不同于其他轻食品牌将渠道集中在外卖、便利店超市或者线下餐饮店,沙拉食刻在各大写字楼放置无人售餐机,消费者通过线上下单、扫描取餐码、机器自动加热等步骤即可迅速取走食物,试图打造便捷的就餐体验。

2023年底,品牌迎来关键发展节点,宣布与不惑创投达成A轮首笔1亿元战略融资框架合作,并重磅官宣邀请周杰伦出任品牌首位代言人,借助其影响力实现线上线下品牌破圈。

进入2024年,沙拉食刻继续推进资本布局,再获梅花创投5000万元A+轮投资,并启动上海闵行长三角总部建设,进一步拓展区域市场。这一系列融资动作,使其成为近年来轻食赛道中为数不多持续获得资本加持的品牌。

截至2025年4月,沙拉食刻已在广州、深圳、东莞及上海铺设了超2000台智能快餐售卖机,服务超百万用户。 按照其创始人邱远生的预想,未来五年公司将投放10万个AI无人售餐机,可以在1天内为1000万人提供就餐服务。

然而这一愿景如今已然搁浅。品牌不仅扩张受挫,更深陷多重经营危机。

2、目前“多方讨债”无门,沙拉食刻陷全面运营危机

自今年3月起,沙拉食刻就陷入了多起债务纠纷,遭到来自加盟商、员工、消费者及供应商等多方联合维权,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恶化。

员工公开讨薪:“都九个月了,工资还没要回来”

“都九个月了,工资还没要回来”“兼职六个月,一分钱没发”“还欠我五万多,人跑路了,真不是人”——这类声音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

据前员工透露,公司目前已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多数员工被长期拖欠工资,社保与公积金也出现断缴。尽管部分员工已报警处理,但问题至今未获实质推进。

“一夜之间,售餐机没了”,顾客储值卡难退

“还有百来块没用,机器天天没有餐,群里没人回,估计是跑路了”“我的一百余额退了两个月都没到账”.....

有多位用户反映,账户中还有几百块余额,柜机撤了,至今都退不了款;另有消费者在年初购买2025年“工作日免单”年卡后,常去的3家门店自5月起长期处于“打烊”状态,无法履约。餐柜长期“售罄”、客服响应迟缓等问题频发,消费体验持续恶化。

据职餐记者了解,沙拉食刻在全国多个城市的点位已基本处于“全线停机”状态,多处售餐机显示打烊状态。即便柜体未被撤走,柜内商品也大多未有更新,或长期显示“售罄”,品牌运营陷入实质停滞。

“违约金至今没退”,加盟商回款难

“我这边还有四台机子,人跑了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一点退款意思都没有,我这边已经起诉了”“加盟商要钱都要不到,拖我八个月了,还没退回来”

加盟商成为此轮危机中受损最严重的群体之一。多位加盟商在社交平台控诉,沙拉食刻长期拖欠应退还款项,部分款项被拖延超过八个月。

有加盟商已于2月底提起诉讼,尽管4月开庭,至今仍未获赔偿。更有加盟商透露,其投入的设备投放不足十日便被撤场,资金面临“血本无归”困境。

除直接业务关联方外,沙拉食刻在与供应商及物业合作中也存在大量欠款。据知情人士透露,物料采购款与场地租赁费用均未按时支付,企业履约能力与诚信受到广泛质疑。

3、官方承诺落空,“恢复正常”成空头支票

面对早期就已出现的欠薪、拖欠加盟商分成等问题,沙拉食刻曾在今年 3 月对媒体作出回应。

3 月 10 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东莞道滘总部向记者表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资金紧张的情况,但目前仍在正常运营,员工工资正在逐步发放,并承诺在 3 月内全部结清。至于拖欠加盟商分账的问题,企业正在对分账系统进行升级,未来将实现实时分账,并称 “4 月份将全部恢复正常”。

然而从后续情况来看,这一系列承诺并未兑现,所谓的 “恢复正常” 至今仍未实现。

4、公司被申请破产,创始人被法院悬赏执行

目前,据天眼查最新信息显示,其运营主体“沙拉食刻(广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被申请破产,这标志着公司的资金链危机已进入司法处置阶段。

更为严峻的是,公司创始人亦因相关债务纠纷,已被法院正式公开发布了悬赏执行公告。这意味着,如果创始人存在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的行为,法院将通过悬赏方式发动社会力量查找其下落及财产线索,以期推动债务清偿。

2

“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走不通?

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7年前后,国内部分城市就已出现“早餐自提柜”的雏形——用户通过手机下单后,仅需等待约两分钟,即可完成取餐。

近年来,“无人糖水铺”以相似逻辑再次引发关注。全程无店员服务,顾客自助完成选购、付款、取餐、打包等一系列流程,将“无人零售”理念推向更极致的场景。

沙拉食刻本质上延续了同一模式路径。它将预制沙拉与中式快餐装入智能售餐机,试图在“餐饮零售化”中建立标准化样本。然而,这个一度被资本看好的品牌,如今却走到了破产边缘。

自提柜餐饮零售之路,究竟能否走通?

1、便利性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难敌外卖与到店消费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须精准击中消费者的核心痛点,并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沙拉食刻”以零售思维做餐饮,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即时便利”——通过在写字楼布设无人售餐机,用户线上下单、扫码取餐、机器自动加热,几步完成取餐。

然而,这一“便利性”在实际体验中却大打折扣。与可“随时随地、送餐上门”的外卖相比,固定点位的智能餐柜在空间与时间上对用户形成了双重限制:消费者必须亲自前往点位取餐,并未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消费阻力。其便利程度严重高度依赖网点密度,本身存在天然瓶颈。

此外,有限的柜内空间也制约了餐品的多样性。相较于外卖平台上成千上万的菜品选择,自提式餐柜通常只能提供少数几种标准化套餐,难以满足消费者“随心选、随心吃”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既缺乏外卖的灵活性,又不具备堂食体验感的“半吊子便利”,实则难以匹配当代都市人群对餐饮效率与品质的综合期待。

当“便利”不再便利,而成为消费的负担,这一模式的价值基石便已动摇。

2、新鲜感存疑:预制与冷藏难以建立消费信任

预制菜在餐饮市场的迅速普及,叠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使其面临的质疑声浪持续攀升。

公众对于预制菜有排斥、有抵制,甚至还有讨伐。如今,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别说即热的料理包,只要不是新鲜的食材,别管是中央厨房还是工厂,但凡经过工业流程,包括不限于冷冻、调味等,就是预制菜。

正因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许多餐饮企业谈预制菜色变,纷纷与预制菜划清界限,众多餐饮企业纷纷转型,主打 “新鲜食材、现炒现卖”,上游预制菜企业也隐身在话题之外,基本上不与市场及消费者做沟通。

回归到“沙拉食刻”,尽管其餐品定价不高,并承诺日配与冷链保障,但在消费者对预制菜普遍存有抵触情绪的背景下,那些静置于冷柜中的预包装餐食,难以建立“新鲜、现做”的情感信任。即便有“日配”“冷藏”等运营标签作为支撑,餐品的新鲜度仍是消费者难以打消的隐忧。

随着健康意识与透明消费观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具有“锅气”与温度感的用餐体验。冰冷的售餐机与预制餐盒的组合,即便在技术上实现安全可控,也在感知层面与消费者对“鲜活餐饮”的心理期待形成落差。

3、模式难闭环:成本、需求与品类间的三重矛盾

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的另一大挑战,在于其运营结构本身难以形成闭环,尤其在成本控制、需求匹配与品类拓展三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便是成本与损耗难以平衡,日配模式成本高企。

在写字楼等开放场景中,餐品需求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若严格执行“日配+日清”标准,滞销餐品需当日回收销毁,导致损耗率居高不下;若为降低损耗而减少配货,又容易出现缺货断供,影响消费体验。

所谓“日配”模式对供应链成本极为敏感,对于本就利润有限的餐饮品牌而言,更是难以承受之重。

其次,消费需求薄弱,复购率低形成负循环。

以“沙拉”“轻食”等冷食类产品为主打的零售模式,天然限制了消费人群基础和消费频次。尤其在写字楼场景中,传统“中国胃”对冷餐的接受度有限,难以形成高频、稳定的消费习惯。一旦品类吸引力不足,点位订单密度便难以提升,进而陷入“需求弱—销量低—损耗高—盈利难”的恶性循环。

最后、品类拓展进退维谷,竞争壁垒难以建立。

如果仅固守沙拉、轻食等冷餐品类,市场天花板显而易见;尽管沙拉食刻尝试引入中式快餐,但却仍需面对设备投入与供应链重构等挑战,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与复杂度。

职业餐饮网小结:

沙拉食刻的跌落,并非“自提柜餐饮零售模式”的终局,而是一记警钟。

它提醒餐饮人: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若不能真正创造消费者价值、无法在成本与体验间找到平衡,即便披上“新零售”外衣,也难逃市场规律的审判。

零售化从不是餐饮的万能解药,它只是一项工具。谁能精准切入真实场景,谁愿死磕运营内核,谁才能真正驾驭趋势,在模糊的边界中,走出一条更远、更稳的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职业餐饮网”,作者:小鱼,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已在一年内实现了“美股+港股”双重上市。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