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期权,就换了1700亿美金,英伟达找到了股价的永动机
最近,美股的AI行情是真有点魔幻了。
一个个AI订单数字大得吓人,投资人看了全都心花怒放,纷纷冲进去给“期权”买单。
先是甲骨文接了OpenAI 3000亿算力大单,股价当场飙了36%,单日市值暴增2240亿美元,创下199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后来,博通又拿到OpenAI 100亿美金的芯片订单,股价一度飞了14%,最后收盘硬生生涨了160亿。
听起来是不是很爽?但问题是,OpenAI的口袋其实是空的。
到今天为止,它历史上一共才融了720亿美金。就算打一个特别激进的算盘,最快也得等到2028年,才可能靠业务转正,真正养活自己。
可偏偏,今天英伟达和OpenAI又给市场扔下一个“世纪大单”:英伟达要投最多1000亿美金,帮OpenAI建至少10GW的数据中心。
这下投资人的逻辑彻底闭环了:钱从英伟达到OpenAI,再到Oracle,最后绕一圈又回到英伟达的利润表。股东们一看,好家伙,这不就是资本市场的印钞机吗?
表面上,OpenAI有了钱,Oracle和英伟达拿到了更多利润。可细想,其实钱并没有凭空变多,只是大家换了个姿势数钞票。
看看人家这套玩法,要不怎么说,资本主义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01
一个期权,换了1700亿美金
近日的大新闻,英伟达和OpenAI敲定了一笔“世纪大单”。
英伟达要向OpenAI投资最多1000亿美元,帮助它建设至少10GW的数据中心。听着是不是很炸裂?1000亿美金啊,换算一下就是一大堆房、无数台玛莎拉蒂。
按现在的英伟达赚钱能力,每1GW的产能,大概就意味着500亿美元的支出,英伟达能拿走350亿左右。10GW一旦全落地,英伟达就能多出3500-4000亿美金的收入,相当于再造一个英伟达。
连黄仁勋自己都说了,这还是“纯纯的增量收入”。
但是,你先别急着激动。这事还只是份意向书,真金白银一个子儿没到账。
首期目标1GW要到2026年下半年才上线,而且第一笔投资也就100亿,还附带一堆条件。剩下的?都写着“up to”。意思是:如果一切顺利,就最多投到1000亿。
这在金融里有个很浪漫的说法,叫“期权”。
哪怕英伟达真的把1000亿砸出去了,OpenAI要搞定的缺口也有几千亿。
1GW数据中心的成本是500-600亿美金,10GW就是5000-6000亿。英伟达出了1000亿,OpenAI还要自己解决4000多亿。
要知道,OpenAI到目前为止,融资总额才720亿。让它自己掏几千亿?难度比让马斯克安静待在家里还大。所以说,这1000亿更像是资本市场的“烟花”:炸得很响,很亮眼,但真要落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虽然问题这么多,但投资人不管这些。消息一出,英伟达股价立刻涨了3.93%,市值增加了1700亿美元。
没错,英伟达还没掏钱,市值直接涨了1700亿,这单二级市场的大佬先买了。最近,资本市场的AI叙事就是这么迷人:你敢讲,我就敢涨。
7月22日,OpenAI和Oracle宣布新增4.5GW数据中心,还传出3000亿算力采购大单。第二天甲骨文股价直接起飞,单日市值涨了2240亿美元,创下1992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博通也没闲着。在财报会上,CEO陈福阳透露,一个新客户下了超100亿美金的AI芯片订单,消息称就是OpenAI。结果股价一度飙升14%,收盘涨了160亿。
你会发现一个规律:这些科技公司只要甩个AI的天文数字,股价立刻起飞。
问题是,这些“超级大单”几乎都是期权合约。比如博通的100亿ASIC订单,芯片要先流片,再验证,再量产,两三年是少不了的,中间任何一步卡壳,合同都可能缩水。
而Oracle的3000亿大单,本质也是长期算力租赁合同,2027年才真正开始。本来,这些消息都应该打个折扣看待。但资本市场没有耐心,投资人看到的不是两三年后能不能量产,而是今天股价能不能先涨。于是,期权合约被当成了现金流,股价提前高潮。
这就是当下AI市场的期权盛宴:大家拼命甩数字,讲故事,把未来的支票今天就兑现成市值。
02
谁的1000亿?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二级市场的投资人“热情大方”,见到AI就高潮。其实,你也不能全怪投资人,这些科技大佬也确实会玩。
OpenAI说要租3000亿算力,Oracle听完只能乖乖去买英伟达的卡。英伟达一想,OpenAI这么烧钱,万一没钱交租怎么办?干脆自己掏1000亿投进来。结果就是,钱从OpenAI到Oracle,再到英伟达,最后绕一圈又回到英伟达的利润里。
这听上去像三家公司大合作,实际上更像资本市场的套娃游戏:钱没变多,但在不同财报里来回穿梭,最后都能包装成股东财富。
这套路英伟达不是第一次玩。
CoreWeave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英伟达投了CoreWeave一笔钱,CoreWeave拿着钱去建机房。但建机房少不了显卡,这些显卡又是从英伟达手里买的。等机房建好了,OpenAI就跑去CoreWeave那里租算力。
这样CoreWeave有了稳定的收入,英伟达的投资也跟着升值。
这次呢,英伟达干脆把玩法升级了:不仅投基础设施,现在是连客户本身OpenAI一起投。上下游全拉进来,圈子更紧,闭环更狠。
从财务上看,这玩法显得更高级。英伟达的1000亿投资,被挂在资产负债表里,记作长期股权投资;显卡卖出去,直接进利润表,毛利率80%。左手投钱,右手赚钱。钱绕一圈,账上没变多,但利润和市值都能膨胀。
如果再算上Oracle,画面就更精彩了。
如果OpenAI自己建数据中心,要一次性掏500亿美金买设备。这些设备得按照折旧摊进费用里,财报上直接大出血,看上去就是巨亏。
但如果换个方式,让Oracle来出这500亿。Oracle把设备挂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然后慢慢折旧。OpenAI只需要每年交200亿租金,现金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Oracle的财报则瞬间好看,租金就成了收入,利润表立刻漂亮,股价直接起飞。英伟达在这过程中照样把显卡卖出去,营收一分不少。
结果就是,一笔原本属于OpenAI的资本开支,硬是拆成了三份利好。OpenAI少花钱,Oracle多赚钱,英伟达照样吃满。三家公司都能讲新故事,股价一起飞。
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资本市场的永动机。投资人看得直拍大腿:每个环节都没亏,甚至都在赚钱。
可问题是,这个永动机真能一直跑下去吗?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钱就是在几家公司之间打圈。说好听点是产业协同,说直白点就是套娃。最终它其实是一场豪赌,赌技术能不能把盘子撑住,赌资本链条能不能一直有人接手。
至于最后这场AI豪赌,是能撑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还是史上最绚烂的一次烟花?
没人知道。反正牌已经发下去了,桌子还在转,大家先嗨起来再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作者:智能乌鸦,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