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软而言,此前的范式是 PC 和 Windows 平台,公司曾以为能将其成功延伸到移动领域。正如我在2014年的文章《微软的移动困局》中所述:
说“微软错过了移动时代”有点不公平;事实上,Windows Mobile 早在2000年便已推出,而谷歌当年收购安卓,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对微软的顾虑——他们担心微软会像统治 PC 时代那样,再度主宰移动时代的生态。然而事实证明,移动设备以其触摸交互、简化界面和 ARM 架构为基础,与 PC 截然不同。所有人都必须从零开始,而如果从零开始,微软按理说就没有任何固有优势。他们只是在执行力上输给了对手。
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雷德蒙(微软总部所在地),如果说史蒂夫·鲍尔默担任微软 CEO 的最后几年有什么标志性特征的话,那就是这两个地方似乎完全脱节了。在现实中,安卓(加上中国的 AOSP)和 iOS 正在瓜分全球手机市场;而在雷德蒙,鲍尔默通过收购诺基亚,在 Windows Phone 这个失败的赌注上加倍下注。在现实中,Office 因为缺席重要的移动平台而日益边缘化;而在雷德蒙,鲍尔默亲自推迟了 Office 登陆 iOS,直到 Windows Modern(即 Metro)版本完成。在现实中,各种初创公司都在瞄准微软的企业级技术栈;而在雷德蒙,微软决心要像在 PC 时代那样,掌控一切。
黑莓和诺基亚本都可以免费获得一个优秀的操作系统和繁荣的生态体系,并能凭借自己以往的优势开展竞争和进行差异化。换句话说,RIM(黑莓母公司)和诺基亚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因为它们的操作系统或生态体系,但它们却都决定用打造一个新操作系统来回应 iOS 和安卓!事实上,对于 RIM 和诺基亚而言,选择安卓的战略优势在当时已经非常明显,以至于我怀疑它们的核心失败与其说是战略上的,不如说是源自人之常情:骄傲。拥有一个生态体系似乎比拥有服务或供应链重要得多,即便打造这个生态体系会让你真正擅长的事情变得一文不值。
如果说微软和诺基亚失败的第一个共同点是假设在一个范式中的主导地位可以无缝转化为在下一个范式的主导地位,那么第二个共同点就是出于对失去控制和长期重要性的恐惧,而没有做出战略上显而易见的选择——微软为了 Windows 而没有拥抱 iOS 和安卓,诺基亚则没有拥抱安卓。两家公司的区别在于,微软在 CEO 萨提亚·纳德拉的领导下纠正了错误,而诺基亚则在 Windows Phone 上固执己见;这就是为什么微软至今依然举足轻重——实际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诺基亚手机却已不复存在。
我们将人工智能视为这辈子最深刻的技术之一。我们正在将其融入我们所有的设备、平台以及整个公司。我们也在大幅增加我们的投资。苹果一直致力于将最先进的技术变得易于使用,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这就是我们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通过 Apple Intelligence,我们将人工智能功能以一种深度个性化、注重隐私和无缝衔接的方式整合到我们的各个平台中,并在用户正好需要它们的地方提供。
Apple Silicon 是所有这些体验的核心,它使得强大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可以直接在设备上运行。对于更高级的任务,我们同样由 Apple Silicon 驱动的服务器通过我们的私有云计算(Private Cloud Compute)架构,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提供更强大的功能。我们相信,我们的平台为用户体验生成式AI的全部潜力提供了最佳方式。得益于我们系统卓越的性能,我们的用户能够直接在他们的 Mac、iPad 和 iPhone 上运行生成式AI模型。我们对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工作感到兴奋,看到强劲的势头正在形成,这让人非常有成就感。
安迪·贾西:
在规模化之后,80%到90%的成本将来自推理,因为训练是周期性的,但预测和推理结果则是持续不断的。所以客户们会非常关心他们使用的计算和硬件。我们与英伟达有着非常深厚的合作关系,在我可预见的未来都会如此,但我们在 CPU 领域和英特尔一起看过同样的剧情,客户们最终追求的是更好的性价比。因此,就像在 CPU 领域我们打造了自己的定制芯片 Graviton,其性价比比其他领先的 x86 处理器高出约40%一样,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定制芯片方面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推出了 Trainium 和我们的第二代产品 Trainium2……它比市面上其他 GPU 提供商的性价比高出约30%到40%,而且我们已经在研发第三代 Trainium 了。所以我认为大量的计算和推理最终都将在 Trainium2 之上运行。
我们拥有数据
蒂姆·库克:
我们在打造更个性化的 Siri 方面进展顺利,并且确实期望如之前所说,在明年发布这些功能。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重点是在整个平台上部署深度个性化、注重隐私和无缝集成的人工智能功能,当然,我们已经通过超过20项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做到了这一点,从视觉智能到图像清理,再到写作工具等等。
亚马逊的观点:大语言模型很有用,但会成为一种商品,并且在任何云上都能广泛使用。然而,对企业最有用的,是利用你企业数据作为上下文的人工智能,而使用 AWS 的企业比任何其他地方都多。我们将通过主要在我们自研的 AI 芯片上运行推理的方式,以低成本(无论是资本支出还是运营支出)大规模地提供以企业数据为上下文的人工智能。
这两个论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再次强调,这不代表它们是错的!——其与两家公司在上一时代的运营方式保持一致,这一点只能说恰如其分。苹果通过 Apple Silicon 在边缘端为应用提供动力,并强调隐私;亚马逊则通过自研的、首要关注低成本的定制架构在云端为应用提供动力。
与此同时,蒂姆·库克多年来一直在讲他对 AR 眼镜的兴奋之情,这与“增强”的理念不谋而合。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今年早些时候在彭博社报道称:
尽管如此,所有这些都只是实现库克宏伟愿景的一块垫脚石,这个愿景十年来从未改变。他想要真正的增强现实眼镜——一种顾客可以整天佩戴的轻便眼镜。AR 元素会将数据和图像叠加在现实世界的视野上。库克已将这一想法列为公司的重中之重,并决心要在 Meta 之前打造出行业领先的产品。“蒂姆只关心这件事,”一位知情人士说。“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这是他唯一真正投入时间的事情。”
然而,真正的 AR 眼镜还需要很多年才能准备就绪。各种技术都需要完善,包括超高分辨率的显示屏、高性能芯片和能提供数小时续航的微型电池。苹果还需要找出能让这种设备像 iPhone 一样引人注目的应用。而且所有这些都必须以不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的价格进行大规模供应。
在我看来,这款产品若要成功,苹果也需要搞定生成式AI。我去年在《通往未来生成式AI的桥梁》一文中提出,生成式AI将成为未来用户界面的基础。以下摘自一段我回忆体验 Meta Orion AR 眼镜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