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开发商曾梦碎科技,为何又见房企砸巨资入场?
万通发展日前宣布,完成对北京数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增资及相关股权收购,投资8.54亿元取得该公司62.98%的股权。
万通发展源自于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等人创立的万通地产,2016年冯仑股权被收购后正式出局。进入到后冯仑时代的万通,不断试图投入资金并购入股通信及芯片公司,进行科技转型。但是,至今为止,万通尚未从投资并购的科技企业中获得利润回报。
对万通而言,收购北京数渡或是背水一战。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万通在过去三年半时间内亏损将近12亿元。8月中旬,71岁的董事长王忆会被北京市公安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再给万通的未来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事实上,不仅是万通,以恒大、宝能、碧桂园、富力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市场的高峰期都曾耗资不菲,布局或以投资方式进入到芯片、新能源、互联网等科技领域,试图找到第二曲线。
就在9月12日,衢州发展(原新湖中宝)亦宣布拟购买先导电科95%股份,收购总额达114亿元。
但房互君调研统计发现,开发商亲自参与运营的科技企业大多数项目已经停摆。而究其原因,除了赛道本身之外,亦有在运营中来自开发商传统思维的因素影响。
都有哪些开发商、投入了多少资金,他们都为何折戟,这些前车之鉴,将给万通的转型带来什么样的压力?
01
万通:从网红公司跌落
万通发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彼时,冯仑与潘石屹、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等“万通六君子”共同创立万通品牌,由海南起家,从此进入到房地产开发领域。
1996年,万通六君子因理念分歧分手,潘石屹等人各自创立新的事业,冯仑继续以“万通”品牌转战北京开展房地产业务,先后开发了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万通中心等项目。2007年,万通通过借壳先锋股份,顺利完成A股上市。
万通六君子
因万通的企业品牌和冯仑的强绑定关系,频繁因言论出圈的冯仑的个人品牌形象,让万通也在业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然而,和冯仑的地产教父名声相比,万通却并不是一个规模化的房地产公司。
万通上市之后的财报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始终维持在20-50亿元的水平,自1996年后,其开发的自建住宅项目多数分布北京和天津两地,并且在2015年,没有新增住宅地块。
作为一家因房地产开发商,万通享受了市场发展的红利期,但错过了市场高速发展期,导致其公司的营收规模和利润规模,和其创始人以及公司品牌知名度严重倒挂。
2014年起,万通的危机开始逐渐显现。当年,万通营业收入28亿元,比2013年47亿元营收下滑近半,公司现金流出现恶化,冯仑开始以股权方式向王忆会控制的嘉华控股获得融资,2016年,王忆会继续增资受让了冯仑持有的万通股份。
至此,冯仑退出创办了20多年的万通。
此后,已无新增可开发的住宅地产项目的万通,只剩存量项目销售和数处商业地产的租金收入作为核心营收来源。冯仑和冯仑系高管离开万通之后,王亿会试图让万通从开发商定位完成转型,他开始将重心瞄准技术领域。
2018年,万通成立通信技术研究院,布局5G;同年,万通发展拟收购星恒电源,但最终未果;2019年,在万通天竺物流园设立5G智慧仓储;2020年,万通地产在品牌上开始去地产化,公司更名万通发展;2021年,入股成立仅两年的成都芯片制造企业知融科技。
尽管万通在芯片、通信等领域动作频频,但这些新业务为万通贡献收入微弱,2022年起,除商业地产租赁、房地产住宅销售之外,知融科技等业务线销售收入每年仅数百万元。
02
万通孤注一掷
万通发展的财报数据显示,数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并没有起色,始终维持在20-25亿元。2020年,在特殊情况的冲击之下,万通发展出现严重滑坡,2021年整体营收跌破10亿元,2022年,由于营收下降、转型投入等影响,万通发展开始进入亏损通道。
截至今年上半年,尽管万通发展已经连续三年半亏损,亏损总额达到近12亿元。
不仅如此,万通还试图继续加大对相应公司的并购步伐。
北京东三环万通中心
2024年6月,万通发展披露重组方案,拟向银行贷款、以约3.24亿美元现金收购光模块龙头企业索尔思光电60.16%的股权,该笔大额交易因交易无业绩承诺及相关补偿机制,引发投资者质疑并被上交所质询。最终,该并购被终止。
8月11日,万通发展再次发布公告,宣布以将以8.54亿元收购北京数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2.98%股权。公告发出后,万通发展股价连续多日涨停,创下年内新高。该交易已与8月下旬完成。
北京数渡成立于2021年,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员工共计93人。2022年开始,北京数渡陆续获得航天科工投资、嘉兴南湖国有集团、品芝基金等公司的多轮融资,并购完成后,部分投资商退出。
没有数据表明北京数渡历次融资的估值情况,但是,北京数渡的财务状况,让投资者对这笔投资产生质疑。公开数据显示,北京数渡今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1628.33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达到3598.27万元。
并购的多家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这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万通的持续输血。而面临住宅项目全面清盘、只以商业地产租金为核心收益的万通发展,显然无法面对这些企业的长期亏损。
今年8月18日,万通发展董事长王亿会被北京市公安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至今仍未有回归消息,也未有司法结论。尽管万通发展公告称,其被拘留与公司经营无关,但核心决策者的长时间缺席,将为万通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03
地产商的科技梦,碎了多少
实际上,除了万通之外,通过并购或自建团队转型成为科技公司,是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梦想。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多年内,开发商收购或高调投资的科技项目超过60个。
万达联合百度、腾讯成立飞凡网
2014年,万达占股70%,联合百度、腾讯成立飞凡网,打造O2O电商平台,创造了开发商进入互联网的先例,此后,开发商纷纷投入资金进行互联网布局;
2017年宝能以66.3亿元收购观致汽车51%股权,宣称每年研发投入100亿,为开发商进入新能源车赛道探路;
石榴置业2016年成立孵化科技企业的竹海科技园区、碧桂园2018年成立广东博智林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跨界硬科技;
不久前,衢州发展(原新湖中宝)将募资30亿元并购先导电科95%股份,成为开发商又一个进入半导体、通信行业的案例。
房互君统计发现,2015-2020年,是开发商进军科技、互联网领域的高峰期。彼时,一些具有敏锐嗅觉的开发商感觉到,新房建设具有天花板效应,而科技能带来持续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充裕的现金流也为开发商进军科技领域提供了基础条件。
开发商科技互联网投入案例,房互制
整体来看,开发商进入互联网、科技领域分为三个路径:
1、部分房企通过投资基金,对目标公司投资入股,参与财务投资。比如碧桂园设立碧桂园创投基金、越秀产业基金等。这类投资和地产业务相对独立,投资企业也不参与被投企业的运营,和独立的投资基金、产业基金无异。
2、部分房企自建团队,建立和自己产业相关的互联网、科技业务,比如万科在2016年成立万翼科技,万达在2014年成立飞凡网,金茂成立金茂绿建科技,碧桂园成立机器人公司等。由于这些业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具有相关性,有体系内业务作为收入支撑,从结果来看,这些业务存续的概率较高。
3、根据过往经验来看,阵亡概率最高的,为开发商进行跨界业务。2019年前后,恒大、宝能等房企先后进入新能源车领域,结局惨淡;富力地产耗资12亿元成立富力好医,2024年项目终止。万通此次对北京数渡科技的并购、新湖中宝对先导电科的并购,也均属于跨界,但是结局如何,尚需时日观察。
从这些案例来看,尽管这些开发商跨界项目的失败有整体环境因素,比如地产行业的资金收紧造成投入无法持续,以及部分行业竞争加剧,但是,开发商亲自下场参与跨界新业务运营,来自决策者的因素,成为大多数地产商进军科技领域失败的核心因素之一。
相比房地产而言,半导体、新能源、通信、芯片等技术领域,属于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行业,除了资金投入之外,更需要有技术背景的决策者和管理团队。地产背景出身的管理者多数会将地产“高周转”、强销售、和房地产捆绑等房地产传统思维带入到对科技企业的管理中,导致运营混乱。
眼下,开发商的资金现状,恐怕再也无法复制批量并购的故事。万通发展、衢州发展(新湖中宝)的并购,或许是最后一批科技企业被装进地产上市公司报表的“科技故事”,他们将为开发商的科技梦画上什么样的句号?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房地产和互联网”,作者:房互,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