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具身智能,「马拉松」刚刚开跑|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
9月10日,由36氪主办的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在中国厦门盛大启幕。本次大会重磅携手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精耕时代,潮涌嘉禾”为核心主题,倾力打造一场兼具国家高度、产业深度与市场热度的高规格、高价值、高影响力产业盛典。
大会紧密锚定国家战略导向与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汇聚行业顶尖力量共商发展路径、擘画产业未来。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大会以“产业协作链条”为逻辑主线,重点聚焦“政、资、产”三方协同机制,深入探讨如何打破壁垒、整合资源,精准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与瓶颈制约。
36氪在产业未来大会策划了一场“具身智能,「马拉松」刚刚开跑”的圆桌对话。卓源亚洲创始合伙人林海卓,博原资本合伙人丁浩,一苇资本合伙人林文欣,几位大咖共同探讨投资圈与产业圈最热的话题之一——具身智能。
以下为圆桌内容,经36氪整理编辑: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嘉宾中午好!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卓源亚洲创始人林海卓总,博原资本合伙人丁浩总,和一苇资本合伙人林文欣总。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跟各位投资圈、产业界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具身智能这个话题,也是当前无论是投资圈还是产业圈最热的话题之一。
下面请每一位嘉宾先简单做自我介绍,我们先请林海卓总介绍一下。
林海卓:卓源亚洲是专注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机构,核心围绕三大方向布局:一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的强链补链,包括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下游场景化解决方案;二是AI基础模型;三是半导体核心设备及计算、传输、交换等关键基础要素。
丁浩:大家好,我是博原资本丁浩,博原资本是博世集团在中国设立的市场化硬科技投资平台。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去年实现全球营收超900亿欧元,其中超过60%来自汽车和智能出行相关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博世全球最大的单一营收和利润贡献国。
所以,在中国本土我们正在积极展开硬科技领域投资布局,并围绕博世在本土及出海的产品、战略展开协同。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成为我们这两年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博世在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环节具备大量的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应用场景,并沉淀了丰富的行业knowhow,作为产业“链主”,这是我们高度重视具身智能并积极参与布局的核心原因。
林文欣:各位好,我是一苇资本的林文欣,我们是2017年底成立的FA机构,成立到现在八年累计成功帮助400多家创业公司客户融了700多亿人民币,主要关注科技相关行业。其中具身智能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行业,我们最开始服务相对传统的机器人公司,包括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AGV等等,在过去三年花了非常多时间在具身智能这个领域,我们现在服务的客户,包括像自变量机器人、地瓜机器人、松延动力、戴盟机器人等等十几个在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具身智能企业,包括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方面,因为我们一直觉得具身智能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也是这几年为数不多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诞生非常大公司的产业,所以也投入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本人在美国和欧洲都工作过,既做过投资也做过创业,做得时间最长就是FA,确实是觉得中国创业者,尤其是技术背景的创业者需要深度对接资本市场的服务,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谢谢林总,通过各位嘉宾的自我介绍,可以看到今天清华系的投资机构,也有CVC和FA机构,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地方国资。今天想问的第一个问题:具身智能的产业链有点类似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甚至想象空间更大,从上游芯片、传感器到中游机器人的本体、大模型,再到下游的应用场景,这条价值链很长,目前还存在变数和不确定性,所以开场想问各位嘉宾第一个共同的问题,假如我们要把100%资本都all in到具身智能的赛道,您个人或企业在大脑、本体四肢以及场景这三者上的投资比例大概会怎么布局,这个比例的投资逻辑和判断标准又是什么。那我们先请林海卓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林海卓:比例大致是4:4:2或4:5:1。场景侧占40%,本体及零部件(含传感器、电子皮肤等感知设备)占40%-50%,大脑占10%-20%。核心逻辑是:本体形态差异大(港口、矿山、家庭场景需求不同),且零部件是产业落地的基础;场景是价值兑现的关键,需优先布局;大脑目前仍处早期,泛化能力待突破,因此暂不重仓。
主持人:谢谢林总,重点会投资布局在场景侧,然后是本体和零部件这块,在模型、大脑这块比例少一些。下面有请丁浩总分享一下。
丁浩:在我们看来,具身智能的发展阶段与七八年前的自动驾驶(L4)非常相似:融资节奏快但商业化落地仍相对缓慢。
对应到“大脑-本体/四肢-场景”三个方向,可以类比到智能驾驶的发展路径:大脑就像当年L4的智驾算法,控制器、传感器等硬件产品对应到四肢,最后场景划分类似L2到L4,过去自动驾驶的发展周期,或许能为具身智能提供参考。
首先,大脑是行业早期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没有大脑,整个赛道都无法前进,虽然这时期大脑的能力也就40分水平甚至不到,具身智能的发展也是如此,“大脑”是在行业发展中早期非常值得关注和投入的,且会贯穿整个行业发展始终,但模型和算法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从40分到60分再到90分水平每一步都依赖长期的数据和场景的积累和迭代,就像今天的自动驾驶,基于端到端模型和庞大的数据沉淀,才逐渐实现如今的L2+的产品形态。未来的机器人也会经历类似漫长过程,先有特定场景下的小模型和小数据集,再发展到通用性更强的大模型产品如VLA模型。因此,我们在“大脑”端会持续保持长期关注。
其次,站在产业资本角度,我们认为场景端至关重要。没有真实场景,就无法积累数据迭代产品,就无法验证商业模式和实现规模化。具身智能在泛工业领域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过去一年,我们和多个头部机器人公司在工厂端展开POC和应用试点探索,包括工业物流、复杂装配和复杂工艺作业等,收敛了首批可落地工业场景。虽然商业化推进尚需时日,但只要找到可复制、具备真实经济性的场景,具身智能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就未来可期。
最后,“四肢”对应的是零部件及供应链的环节,中国玩家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当大脑达到基础水准,场景初步具备,大家都会涌入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关节电机、零巧手、减速器、丝杠和传感器等。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非常多上市公司、汽车零部件厂商以及众多的创业公司切入到机器人各个零部件环节,既有通用型部件也有机器人特有的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及本土供应链发展是中国成为具身智能最大市场的关键,也是我们的重点投入方向。
综合来看,我们对三部分的投入比例大致是:场景40%,供应链40%,大脑20%。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林文欣总跟我们分享一下。
林文欣:我们的选择可能跟前面两位的选择不一样,因为我自己是觉得这一波具身智能最核心的驱动力是AI,所以实际上大脑是最大的变量,但是我觉得大脑和本体之间并不能完全截然分开,因为真正希望能够把聪明的机器人落到场景中一定需要结合本体的,而这个本体可能对很多大脑厂商会是自研的本体,对于我来讲我会将这两块合在一起看,大概在五成。
关于核心的供应链上面的零部件,如果和现在汽车产业链或和其他先进制造供应链重合的部分,投资的价值没有那么大,因为其实上市公司也好,之前在这些领域做得很好的企业,只要投入足够多资金,足够多关注,是能够做起来的。但是如果是一些比较新的传感器,我觉得这是不一样的,在这个环节我主要会投在比较新的传感器和芯片上。
最后是场景,场景是在相对短期内有非常好投资回报的品类,但是由于我个人的偏好是高度偏向科技的,所以不会在场景方面放非常多的比例,所以可能对于我们来讲大概是5:3:2的比例。
主持人:谢谢林总,刚才的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们可以看到从在场各位嘉宾的答案来看,其实投资机构对具身赛道价值链上到底投哪个环节,每个环节下注的比例,是和而不同的,还没有收敛到最终的状态。这也代表了现在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正如今天的主题是“具身智能马拉松”刚开局,所以在马拉松刚开局的时候,下注或选手细分的赛道并没有完全收敛,我们可以一起拭目以待,随着未来整个赛道动态的发展,也许这个比例还会有调整。
卓源亚洲是非常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机构,在硬科技的领域非常强,这几年投了很多明星项目,想问的第一问题,在当前具身智能价值链中,您觉得最具全球竞争力的投资机会会出现在哪个环节?
林海卓:主要有四个方向。第一,解决“预训练数据与机器人本体不适配”的技术型公司。目前模型鲁棒性不足,本体升级(如传感器更换)会大幅影响推理效果,若能通过 AI 优化、分层模型设计解决这一问题,潜力巨大。第二,深耕工业场景的本体公司。中国是唯一覆盖全制造门类的国家,在船舶、港口等“脏活累活”场景中,机器人替代空间大,且容易做到全球领先。我们投资的清华团队就是深耕船舶喷涂清洗场景,依托中国造船业优势快速切入市场。第三,机器人本体减重材料。传统金属材料在重量、成本上有局限,新型材料、超材料是重要突破口。第四,端侧AI芯片。未来机器人数量激增,不可能全依赖云端算力,超低功耗边缘芯片是必然趋势,我们投资的轻微智能已在该领域积累深厚。
主持人:林总从全球化的视野给我们分享了具体智能马拉松里面的投资机会,从刚才分享来看,您提到四个机会,从预训练、产业场景的应用、减重方案,甚至到终端侧AI上面都是比较有投资机会的。
想问一下博原资本的丁总,因为我们知道不久前博原资本刚刚宣布跟银河通用有战略合作,可以说是博原资本对人形机器人发展上的一次关键的战略下注。目前市场上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可能还觉得硬件上并不是那么完美,从性能到成本,都有改进的空间。另外在特定的场景,比如工业场景上可能原来有特种机器人,所以相当于具身在特种领域也要面临现有特种机器人的性价比的挑战,所以请教一下丁总,您觉得引爆机器人的第一颗原子弹到底是向供应链上成本的突破,还是下游应用场景上最有爆发点?
丁浩:如前所述过去一年,我们在博世多个工厂的产线各环节尝试使用具身机器人,包括工业装配和工业物流。在工厂需求调研中,我们收集到的需求有几百个。通过对每一个场景都进行拆解,明确所有工序、环节、节拍和动作要求等,我们发现目前90%以上的场景,现有的具身智能产品尚无法有效覆盖。需求和产品之间仍有巨大鸿沟。
很多黑灯工厂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但与此同时,产线中仍然存在大量人力作业环节,无论是复杂装配还是物流环节,人力的需求依然庞大。以工业物流场景为例,我们仅在一座工厂就收到了三千多替人需求。
因此,从试点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以ROI和替代人工的经济性作为应用落地的最终衡量标准。目前行业中的大部分解决方案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均还很遥远,但我们认为,在ToB领域工业会是最大的市场和最具前景的应用方向。
作为产业投资方,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产业链“链主”,我们拥有丰富的场景和应用,可以基于真实场景需求进行挖掘;第二,通过聚焦场景实现数据沉淀,并具备平台化的赋能能力;第三,依托场景与数据,能够推动产品的设计与迭代,形成兼具经济性与规模化价值的解决方案。
我很同意前面嘉宾的观点,机器人未必需要做成人的形态,它可能只是具备AI能力的自动化产品,我们更多会关注它AI和智能化的能力以及动作执行的部分。结合智能大脑在工业场景中实现经济性替代,是我们做了这么多POC、场景验证力求找到的机会点。如果中短期没有场景作为支撑,赛道一定会经历非常艰难的周期,就像自动驾驶从L4回落到L2追求商业变现的过程一般。在工业领域应用逻辑类似,我们正在寻找真正能够用上具身智能的场景,并通过场景去重新定义机器人产品。
所以我的观点是,具身智能行业真正的加速器来自于场景应用。一旦进入到产品迭代阶段,供应链将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和银河通用成立的合资公司“博银合创”,定位就是在泛工业场景中聚焦复杂工艺流程的核心作业,包括装配、物流、质检等环节,目标是技术推动这些核心场景下的具身智能产品走向经济性和规模化。
主持人:谢谢丁总,我们也了解到无法把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和下游的场景完全脱离开,认为哪一点先爆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两点是相互互动、互相收敛的过程,最终可能是最具有经济性的场景下,有可能是在泛工业化的场景下找到引爆行业整体起量的爆点。
一苇资本深入具身智能的全技术链条,从大脑、触觉到灵巧手,以您的视角看,在当前的资本市场,哪一类故事更能打动投资人?
林文欣:就像您刚才说的,目前为止具身领域的投资逻辑还没有完全收敛,大家看重的,觉得有价值的环节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大脑环节,大部分的投资人觉得天花板非常高,是有可能形成马太效应的环节,所以确实也有不少投资机构在这个领域下了重注。触觉大家一般认为是在精细操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基本上看偏操作的具身智能的投资人都会看触觉传感器。灵巧手的环节,因为所有精细操作最终的末端执行器除了通常用的夹爪之外,灵巧手肯定是大家非常想要、但是目前为止对于它的可靠性、成本还不够满意的环节,所以会有很多公司做灵巧手这个环节。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做到极致,也很有投资价值。可以说,现阶段具身智能的全技术链条投资人都有所关注,只是大家的看法不太一样。
在我看来,现在国内对于具身智能的关注度虽然是各个领域中最高的,但其实投入的钱还是不够多,这个行业是想象空间远超大家预期的行业,毕竟它是创造劳动力的行业,即使再投十倍的钱进去都不算多。
主持人:谢谢林总,因为林总对接的投资机构更多,了解下来投资机构并没有达成一致。可能也是因为赛道马拉松才刚开局,故事有很多可讲的点,大家关注的故事有不同的偏好。
再问一下林海卓总,您针对这个赛道中的创业公司、初创企业,您觉得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国内企业的新兴创业公司最大的优势可能会在哪里,您刚才提到的四个方向,优势又是什么?
林海卓:有五个优势。一是人才成本低,AI 领域研发人员薪资远低于硅谷;二是地方政府补贴(住房、人才政策等)减轻了创业者负担;三是供应链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能快速匹配硬件零部件,降低样机成本;四是校企合作紧密,高校先进成果能快速与市场化人才结合落地;五是出海通路成熟,中国科技产品可通过众筹等模式进入东南亚等市场。当然也有挑战,比如国内创投容错机制不足、返投等条款可能限制企业发展,但行业正在逐步改善。
主持人:谢谢林总,相当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因为在具身人工智能方向上,中美算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上您提到的一些本土化优势,我们相信在具身智能这场马拉松,中国的企业应该还是未来可期,可以跑出伟大的企业。
问一下丁总,初创企业在做突破的时候,在寻找场景和攻克供应链的方向上,您觉得创业公司最关键的破局点是在哪里?
丁浩:关于初创企业的破局点,首先要看其在产业链中身处的位置,站在产业资本的角度说,我们最关注的两个维度是:场景和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一旦场景落实,供应链自然会逐步完善。最接近场景的部分就是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往往体现在“本体”能力。因此,除了最早期对“大脑”的关注之外,近两年资本和产业投入最多的方向就是“本体”。因为“本体”产品直接决定了能在什么客户和什么场景端实现何种价值。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首要的战略抉择是,是做零部件公司还是做“本体”和解决方案公司。如果是在“本体”和解决方案上进行投入,零部件可以通过外采和合作解决,那么更核心的就是要寻求场景,以及寻求能够带来快速落地机会的应用合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本体性公司会争相寻求与头部B端大厂的合作落地。
至于ToC端,则需要等待真正的爆款产品出现,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回到零部件,要看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和技术特点在哪里,机器人供应链和汽车供应链有很多重叠,例如电机、丝杠、减速器、控制器等,许多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再入局的难度和竞争压力会非常大。所以一定要关注机器人方向新增量的独有零部件,包括灵巧手、电子皮肤、特种传感器等,这类机器人新品类催生出的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可能会反哺到场景的应用端,原本单一的应用场景现在可能拓展到多个。
相比之下,同质化严重的零部件企业将更难突围,要么转向解决方案更贴近场景,要么探索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的前沿技术,追求差异化突破。
除此以外,我们观察到场景与供应链,尤其与核心关键部件之间存在深度捆绑。场景的推进能够带动零部件往前迭代,但场景的演进又取决于核心部件以及关键技术——既包括大脑的进步,也包括核心零部件的迭代,这些技术革新最终会反哺到场景,形成重大突破。
因此,作为产业资本,我们必须更主动地参与,增加自己的主导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在具身智能和AI赛道投资的安全边界,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判断赛道所处的阶段,及时调整策略抓住机会。
主持人:谢谢,还是需要在具身智能大赛道找到自己的精准场景,在精准场景下提高自己的产品力才是最关键的出路。下面我想问一下林文欣总,我们知道市场上有一些头部具身智能的代表公司已经实现了一定量产和出货,但是行业内也经常说到这个量产不代表已经实现了商业化,以您的维度来看,您觉得一家具身智能硬件公司大规模落地赚钱的真正的拐点或商业化的拐点您认为在什么时间点?
林文欣:其实具身智能硬件公司这个范围非常之广,有非常多不同的企业,有些企业就是想做相对小而美的市场,比如做教育科研,也可以在教育科研领域卖到亿级别的营收,成本控制得好也可以有规模化盈利,但是如果具身智能硬件公司想做的是更面向于实际应用场景,能闭环把问题解决的事情,那机器人得实际用得起来。而在目前市场上看到的绝大多数出货了的机器人要么用于教育科研,面向研究者和开发者,要么用于数据收集等政府支持的项目,还有另外一类,用于展览展示,吸引流量或做品牌宣传,这几类是目前能够有一定出货量的场景。但这些技术难度相对低的场景在我看来都不是最值得头部具身智能企业长期关注的场景。真正大家想要的通用机器人的星辰大海,做家务、护理长辈,像这些复杂任务对于AI的能力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即使在一些B端场景中如果想闭环执行任务也需要比较强的AI能力,这个规模化实现起来还需要一些时间。
主持人:谢谢林总,商业化的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找到拐点还需要一些时间。
林文欣:当然在教育科研领域出货实现亿级营收也有机会上市,也能做出成功的企业,就看怎么定义。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假如跳出投资回报的框架,如果具身智能真正走进工作和生活,您觉得最先颠覆或者重塑的可能是哪个传统行业?
林海卓:我看好宠物行业。新型电子宠物、宠物智能硬件,能平衡都市人的情感需求与生活节奏,人机交互空间很大。
林文欣:我觉得物流分拣有可能,抓取对于AI的能力需求稍微低一点,如果确实在这个场景中有一些对于泛化性的要求,那这个场景可能落地落得比较快。
主持人:随着未来具身智能可能会颠覆或改变现有很多传统的行业和方向,我们社会也好、产业也好,甚至教育的整个体系应该做怎样的改变,请丁总回答一下。
丁浩: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具身智能包括AI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巨大的市场机遇,我们对具身智能的态度可以用“All-in”来形容。我们希望依托博世的产业背景、场景资源、数据优势,以及工业资源和土壤,基于博原资本生态和平台,去寻找优秀的创业团队,尤其是具备前沿技术的优秀企业,与他们建立链接并展开合作。
为此,我们也专门搭建了一个孵化器平台博原启世,通过这一平台,我们目标把优秀的团队和科技公司融入我们的产业平台和生态圈子,帮助他们完成技术验证和产品落地,最终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落地。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给我们分享对于具身智能未来的畅想,未来让我们一起关注具身智能这个赛道,一起预见未来!谢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