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出售业务进入倒计时
据财联社消息,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事宜已进入最后阶段,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被列为最终候选收购方,交易预计将于10月底前最终敲定。
自“传出”出售业务以来,星巴克中国在此次的出售计划中,最初吸引了数十家竞标者,高瓴、贝恩、KKR、腾讯、华润、美团等都被传为潜在买家,而最终候选名单是在8月27日结束的一轮竞标后选出的。
此前,高瓴、凯雷等资方在参与星巴克中国股权竞购时给出的企业估值为50亿—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6亿元—427亿元)。
与此同时,在星巴克此前召开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也曾直接表示:“超20家机构感兴趣,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自2024年11月,市场首次传出星巴克正在研究中国业务的各种可能性之后,一年的时间,这场出售大戏或将迎来终局。
01 四大决赛圈成员的雄厚实力
具体来看,入围最终名单的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和红杉中国各有优势,都在消费投资领域有着丰富经验。
博裕资本最近完成了北京奢华SKP商场的收购,展示了其在高端消费领域的布局能力。其在并购交易领域战绩显著,曾参与阿里股份回购、日上免税等项目。
凯雷集团作为国际老牌私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2017年联合中信资本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的交易。那次交易后,麦当劳中国化身“金拱门”,一年曾开出1000多家门店,最终给凯雷带来了超过6倍的回报。
瑞典私募巨头殷拓集团(EQT) 虽然在国内知名度不高,但资金实力雄厚。2022年EQT完成了对亚洲前三大私募基金霸菱亚洲的100%收购,同年还将中国最大的虫害防治运营商佳得安收入囊中。
红杉中国的入围令人稍感意外。但其在年初收购了欧洲知名音响品牌Marshall的多数股权,最近几年在消费并购领域频频发力。
此外,据投中网报道,除了上述四位选手,春华资本也进入了星巴克视线。原因也很简单,2016年10月,春华入股百胜中国。作为百胜中国的重要股东,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担任百胜中国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汪洋担任董事。而后,公司便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不仅围绕会员的全渠道连接和全场景服务建立了跨品牌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也在外卖服务上实现了渠道、调度、配送的全流程优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京东等产业资本(CVC)并未进入决赛圈。这反映了星巴克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的谨慎考量。
毕竟,产业资本通常带有战略协同目的,希望被投企业能服务于母公司的大生态,可能更倾向于寻求控股或更大话语权。而对希望保持独立运营风格的星巴克来说,更注重财务回报的PE机构显然是更优选择。
星巴克如果引入腾讯、京东等CVC机构作为重要股东,还可能被市场解读为“站队”,进而影响与其他平台的合作意愿。
综合来看,进入决赛圈的每一个人都实力雄厚,但最终的决策权,依旧在星巴克手中。
至于谁更有机会?不妨回过头来看看星巴克的追求和目标。
一方面是“文化”的保留。
此前,星巴克曾要求意向买家提供关于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可持续发展措施、员工待遇、潜在交易结构以及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商业计划等信息。这些“星巴克的文化”能否被保留,或许都是要被纳入考量的维度。
事实上,从日前星巴克中国与小红书独家合作,开启“兴趣空间”这一事也可以看出,星巴克依旧坚持第三空间的打造与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更加“务实”的目标。
尼科尔6月曾对《金融时报》所说,关于星巴克中国未来的目标之一,便是将门店数量从8000家拓展至20000家,谁能实现这个目标,谁就更有机会。
事实上,星巴克中国想要把自己“出售”,最直接的原因必然国内本土咖啡的竞争和挤压,但显然,星巴克也不想变得和竞争对手们一样。
02 星巴克中国,态度有过反转但最终一定会出售
事实上,对于出售星巴克中国的业务,星巴克的态度也发生过转变。
最早的“传言”来自于2023年。2023年9月,《中国企业家》报道指出,时任全球CEO纳思瀚表示“中国区业务不分拆、不引入战略投资者。”
结果不到十个月,他在2024年7月底的全球股东大会上首次松口,称正探索在中国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但到了2024年11月,彭博社便开始报道称,星巴克正在评估其在中国的战略选择,包括部分股权出售或引入战略投资者。
彼时的星巴克方面就已持开放态度,表示 "公司正在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途径"。这一消息的背后,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增长困境 —— 从2019年到2024年,星巴克中国的营收几乎停滞不前,在 26-36 亿美元之间波动,而同期中国奶茶咖啡行业却经历了全面爆发。
来到2025年2月,外媒报道称多家投资机构对收购星巴克中国表示积极态度,涉及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等,华润集团和美团也作出初步接洽。
2025年6月,星巴克采取了进入中国25年来的首次降价措施,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系列共10款产品集体降价,以大杯规格计算,消费者平均每杯节省 5 元。这一举措被视为星巴克应对市场竞争压力的无奈之举,也间接印证了其业务调整的必要性。
2025 年7月,星巴克中国业务反向管理层路演吸引了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近 30 家机构参与,提交了非约束性报价。在当月召开的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星巴克董事长兼 CEO 倪睿安透露 "超 20 家机构感兴趣",并明确表示 "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2025年8月27日,经过一轮竞标筛选,最终确定了入围名单。此时,交易结构逐渐清晰 —— 星巴克计划保留 30% 股权,其余 70% 由多个买家分摊,每家持有不到 30% 的股权,这一设计既套现部分资产,又保留对品牌的控制权。
2025年9月,收购案进入最后一轮谈判阶段。星巴克要求入围机构在10月初前提交具有约束力的报价,双方有望在 10 月底前达成协议。据披露,星巴克将保留其在中国的咖啡豆烘焙工厂控制权,以保障品质管控。
03 结语
星巴克发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5年6月29日)财报中显示,当季合并净营收增长4%至95亿美元。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2%,但平均客单价上涨1%。第三季度,星巴克国际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9%,达到2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同店销售额上涨2%,平均客单价下降4%。
第三季度,星巴克净新开门店308家,季度末门店总数达41097家;截至三季度末,星巴克在美国和中国门店数量分别为17230家和7828家,占公司全球门店总数的61%。
中国市场早已是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且是少数仍具高增长潜力的核心区域。
这场历时近一年的资本运作,不仅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战略的重大调整,也反映了国际品牌在华运营模式的转变 —— 从传统的直营转向与资本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而无论最终花落谁家,星巴克中国的未来将取决于其能否在中国市场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迁、更坚决地推进下沉与数字化、更贴近地理解新一代消费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消费Daily”(ID:ibrandi),作者:Bale,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