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光博会观察:“光电 + 半导体” 加速融合,无人机也来凑热闹

镁客网 ·2025年09月15日 18:31
未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 “技术创新” 与 “场景落地” 的深度融合

未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 “技术创新” 与 “场景落地” 的深度融合。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半导体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 从上游的半导体原材料、设备供应,到中游的半导体产品制造,再到下游的多元应用,全产业链在近几年均迈入技术迭代加速期。

而在 5G 通信、AI、物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持续推动下,光电技术与半导体产业链的融合不断深化,其关键作用已在越来越多场景中凸显。

正是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上周落幕的第 26 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以下简称 “光博会”)成为观察行业动态的重要窗口。

在展会期间,笔者重点探访了半导体、消费电子领域的参展企业,相较于去年,明显感觉今年参展企业的实物产品展示更丰富,技术路线的呈现也更具多元化特点。

作为国内光电产业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展会,本届光博会汇聚了全球 3800 余家企业,聚焦信息通信、精密光学、摄像头技术及应用、激光制造、红外紫外、智能传感、新型显示及 AR/VR 等八大前沿领域。

从 1.6T 光模块的技术博弈到 AR/VR 光学的沉浸体验,从精密光学的微观世界到红外传感的广泛应用,这场盛会不仅集中展示了光电产业的最新成果,更清晰勾勒出行业未来的发展脉络。

“光电 + 半导体”,产业生态加速构建

若对比去年光博会的场景,今年光通信领域的展示逻辑已发生明显转变:去年,多数企业会在宣传资料中重点标注 “AI” 关键词 —— 尤其是光模块、硅光芯片等产品,因本身受益于 AI 浪潮推动的光通信技术升级,产品介绍自然围绕 AI 展开;

而今年,光通信领域的头部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实物展示上,CPO(共同封装光学)方案、1.6T 光模块等技术产品被置于显眼位置,就连去年占据 “C 位” 的 800G 光模块,今年也已基本成为量产型产品,可随时响应市场批量交付需求。

这一变化背后,是数据中心与 AI 双赛道驱动下的行业转型:光模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重心已从 “技术概念” 转向 “实际应用”,AI 不再是可选的宣传亮点,而是产品的核心能力底座,这也对企业打通 “技术 - 生产 - 应用” 的产业生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光电 + 半导体” 的融合并非局限于光通信领域,而是贯穿了本届光博会的所有展馆。

以 AR 头显展示为例,企业不再只呈现整机产品,而是会重点拆解其核心组件。例如“光引擎” ,这款组件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光电信号转换与图像投射,相较于传统光通信光模块的元器件,光引擎的集成度更高,对设计、封装等环节的精度要求也更严苛。

随着这类硅光集成芯片在下游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与之配套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等环节也随之被串联起来 ,这一趋势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最直观的体现是:相较于去年光博会,今年展会中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参展比例明显更高,这背后正是硅光集成产业链完善带动国产设备配套能力提升的结果。

应用端更加丰富,无人机也来凑热闹

在消费电子领域,AR/VR 行业的发展节奏仍慢于手机、PC、平板等成熟终端设备,应用生态缺失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现状在今年光博会上依然突出:AR/VR 领域的参展厂商数量不增反降,且多数企业仍聚焦于高刷新率、高分辨率等光学显示方案的研发与升级,实物产品的展出量相对有限。

但转机也在悄然出现:尽管参展厂商整体减少,多数参展企业却显著增加了AR 眼镜产品的展示比例。

随着小米、阿里等大厂相继入场,AR 眼镜赛道的热度持续攀升 ,尤其在 AI 技术的加持下,重量大幅 “瘦身” 的智能眼镜已突破便携性瓶颈,找到打通应用端的关键入口;更重要的是,硬件层面早已形成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对 AR/VR 行业而言,这一变化是对过往发展路径的调整:此前因应用生态缺失,企业选择优先升级光学显示方案,并依托 B 端市场(如工业、医疗等行业)提升品牌营收规模;如今随着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这些成熟的显示技术已不再局限于 AR 眼镜,还被应用到头盔显示系统、夜视仪等领域,本届光博会上也有不少这类跨界应用产品展出。

事实上,光电技术在应用侧的爆发远不止于 AR 眼镜。

在本次光博会上,无人机、车载光通信设备、内窥成像仪器、激光医疗设备、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及量子计算相关光学组件等新兴产品均获得更多曝光。

这些产品通过场景化展示,打破了 “技术研发” 与 “实际应用” 之间的壁垒,形成了 “1+1>2” 的产业聚合效应。

光电行业的新趋势 —— 技术与场景融合

除了半导体、消费电子两大领域,本届光博会还汇集了智能汽车、安防镜头、激光技术、红外技术、精密光学、摄像头技术等多个品类,其规模之大和覆盖领域之广,令人惊叹于光电产业的多元化。

在 “摄像头技术馆”,企业集中展示了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配套产品:从手机摄像头的高像素升级,到工业相机的精准成像;从安防监控的宽动态范围优化,到医疗设备的微观探测能力提升,摄像头技术正通过持续创新,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

而在 “精密光学展加工馆”“光学真空镀膜馆” 等主题馆,企业则展现了光电产业的 “幕后英雄”:光学材料、光学元件和加工设备,这些看似普通的基础组件,却是所有光电产品性能的核心支撑。从蓝宝石衬底到碳化硅晶圆,从精密透镜到真空镀膜设备,每一个环节的技术突破,都直接决定着终端产品的竞争力,这也彰显出光电产业链的深度与厚度。

就连激光技术、红外技术等相对传统的领域,也在本届展会上呈现出新变化:AI 技术开始深度渗透到激光切割、红外探测等环节,通过算法优化提升设备的精度与效率,助力行业加快智能化升级进程。

纵览整个光博会,可以窥见中国光电产业的发展迅速: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从 “技术跟跑” 转向 “原创引领”。在光模块、精密光学等成熟领域,中国企业已具备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而在 AR/VR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则凭借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与持续的创新投入,抢占发展先机。

随着 5G/6G 建设加速、AI 算力需求爆发、新能源产业升级,光电技术作为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基础支撑,其应用场景还将进一步拓展。

未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 “技术创新” 与 “场景落地” 的深度融合 —— 这既是本届光博会传递的核心信号,也是中国光电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镁客网”,作者:jh,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特斯拉与xAI合并预期升温,AI巨头资本布局。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