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史上最薄iPhone机型国内首推eSIM,三大运营商要卷起来了?
9 月 10 日凌晨,苹果今年最重磅的新品发布会拉开序幕,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号称“苹果有史以来最轻薄的”iPhone Air 系列。
iPhone Air 配备了全新的 A19 Pro 处理器,这是目前最强大的 iPhone 芯片,并且搭载了苹果自研的 C1x 调制解调器,比 C1 快两倍。此外,iPhone Air 还采用了苹果的新 N1 芯片设计,支持 Wi-Fi 7、蓝牙 6 和 Thread 技术。尽管如此薄,苹果承诺 iPhone Air 具备全天电池续航,支持最多 27 小时的视频播放,使用售价 99 美元的 iPhone Air MagSafe 电池时,电池续航可达 40 小时。
除了强大的性能之外,iPhone Air 还有一个亮点是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唯一支持 eSIM 的 iPhone,而中国联通则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受支持的 iPhone eSIM 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均已布局 eSIM 手机业务
所谓 eSIM,是一种符合业界标准的数字 SIM 卡,内置于 iPhone 中,让用户不再需要实体 SIM 卡。如果是对 eSIM 并不熟悉的消费者,对这个功能的第一疑问可能是——“eSIM 对我有什么好处?”
首先,eSIM 是让手机变得更加轻薄的关键。从硬件方面来看,传统实体 SIM 卡虽然体积不大,但算上卡笼、屏蔽罩与退卡结构,在寸土寸金的手机空间内占据了不少的分量。而当取消了物理 SIM 卡和托盘之后,智能手机厂商可能会利用这空余出来的空间来增加手机的电池容量,甚至改变芯片的排列与设计,为手机增加更多的功能。同时,手机上的开口更少也意味着更好的防潮、防水与防尘保护,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比如此次新发布的 iPhone Air,仅支持 eSIM,这意味着不用再设计占用空间的插拔卡槽,这才有机会做到厚度仅为 5.6 毫米,重 165 克。
第二,eSIM 让用户携号转网更加方便。eSIM 可编程的特性使得其能对同一个硬件设备进行写入以及清除,同时还可以让不同的设备绑定相同的号码。对手机用户来说,这意味着其可以自由切换运营商,可以用双卡在工作和私人用途之间进行切换,也可以用 eSIM 来方便切换运营商并区分不同号码接到的电话、短信等,同时也不需要再进行注册、销号再入网等复杂的过程。
第三,eSIM能为用户带来更强的安全性。我们知道,手机一旦被盗,小偷一般会在第一时间扔掉 SIM 卡,从而提高失主定位手机、找回手机的难度。对于这种问题,eSIM 可以从根源进行防堵,没有实体卡片额度 eSIM 无法被取出或放入其他手机中;eSIM 数字授权的机制也可以通过运营商后台直接撤回授权,让 eSIM 无法被犯罪分子盗用。
既然 eSIM 拥有如此显著的优势,为何这么久都无法在手机上落地推广呢?其实,eSIM 在手机中的应用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其能否大面积推广完全取决于各方之间的博弈,eSIM 的诞生意味着用户可以自由切换运营商,这对运营商利益无疑会带来不小的冲突。不过,即便推广的过程“一波多折”,但总算是迎来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中国联通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受支持的 iPhone eSIM 运营商。苹果强调,国区的 eSIM,仅支持 iPhone Air 国行机器运行,来自非中国大陆运营商的 eSIM 不能在中国大陆安装。此外,当用户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旅行时,也可激活旅行用 eSIM——这也意味着,中国联通将借助苹果 iPhone Air 开启 eSIM 卡业务。
不单只有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回应表示,中国电信 eSIM 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预计近期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很快向用户开放包括 iPhone17 在内的 eSIM 手机业务办理服务。
同时,中国移动亦提交了 eSIM 申请,若获得工信部批准后也将会对外提供服务。中国移动有关人士指出,中国移动已支持 eSIM 手机业务办理,开放服务后将另行告知。
苹果手机落地 eSIM 对整个生态发展意义非凡
苹果之前,国内手机厂商就已经试图尽快落地 eSIM :早在 2021 年,雷军于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重磅发布了小米 MIX 4,该机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在原有基础上带来了全新的隐私保护功能——更为强大的防丢模式,其实就是靠内置的 eSIM 实现,然而这项功能后续却因服务技术方案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尚未获准在手机产品中应用而被迫取消。又在不久前,市场也传出消息,华为 Mate XTs 可能抢先苹果在国内首发 eSIM,但该产品实际发布时并未实现这一预期。
最终,还是苹果在中国大陆地区捷足先登。此次 iPhone Air 引入 eSIM 技术是刺激用户换机需求的新切入点之一,预计将带动更多国内手机厂商随之跟进布局——诸如苹果、华为、小米这样的知名终端厂商积极推广 eSIM,对整个生态的发展意义非凡。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虽然 eSIM 发展多年,但是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尤其在消费者认知度方面,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此前发布博文,分享了其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波兰和日本的 3535 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仅 35% 的受访者知道 eSIM 技术;而在了解 eSIM 技术的受访者中,仅 39% 正在使用。
这表明,尽管 eSIM 供应商、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齐心协力简化 eSIM 的获取和激活,但采用速度仍然缓慢。好在令人欣慰的是,使用者中超过 90% 的 eSIM 用户对其服务表示满意,由此凸显 eSIM 成功实现的关键优势。
来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消费者 eSIM 认知调查
Counterpoint 研究总监 Mohit Agrawal 在评论研究结果时表示:“尽管 eSIM 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增强的灵活性和多 SIM 卡功能,但消费者仍然不愿意完全接受它,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仍然不了解 eSIM 的全部潜力和优势。61% 的受访者将 eSIM 列为他们最不喜欢的 SIM 卡连接选项。由于设备兼容性限制和缺乏立即切换需求等因素,许多人仍然青睐传统 SIM 卡或混合型号”。
通过加强教育和改善用户体验来解决这些障碍对于推动更广泛地采用 eSIM 技术至关重要,手机等移动终端或许是提升认知度的最好媒介。Counterpoint 研究分析师 Siddhant Cally 表示:“iPhone 和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的旗舰设备中 eSIM 的供应有限,这仍然是广泛采用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对于没有 eSIM 兼容设备的用户而言。这种有限的设备兼容性阻碍了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充分认识到 eSIM 技术的预期优势。当 eSIM 在廉价智能手机中变得更加普及时,eSIM 的采用将真正取得突破,这些智能手机在移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新兴地区。”
GSMA Intelligence 预测显示,到 2025 年底全球 eSIM 智能手机连接数预计将达到 10 亿;至 2030 年,这一规模有望增至 70 亿,约占全球智能手机连接总量的四分之三。
eSIM 是物联网设备的“必选项”
相比于 eSIM 在手机端的应用面的巨大阻碍,物联网一直为 eSIM 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甚至可以说 eSIM 是物联网设备的“必选项”。这是因为物联网设备的部署往往是海量的,手机更换 SIM 卡需要拆卡到营业厅办理,但对成千上万的物联网设备而言拆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借由 eSIM 的远程配置,制造商可以一次进行大规模部署,管理也更加便捷。
此外,eSIM还能帮助智能终端节省空间、提升性能,灵活部署、便捷管理,同时激发了物联网硬件无国界的流动性,满足了物联网硬件“出海”的需求。
2023 年年中,GSMA 发布了新的 eSIM IoT 规范 SGP.32,这项新的远程配置标准提供简化的集成,确保供应商之间的无缝切换并加快上市时间,从而为物联网领域的大规模部署扫清了障碍。
据 Juniper Research 统计,到 2026年,预计全球约有 6% 的 eSIM 将用于物联网领域,全球使用 eSIM 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 2023 年的 2200 万增长至 1.95 亿。
未来,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全球运营商的支持,eSIM 将在消费端和物联网领域都发挥越来越多的价值。
参考资料:
三大运营商eSIM手机业务最新进展:电信已全面准备就绪,移动开放服务后将通知,澎湃新闻
三大运营商均已布局eSIM手机业务,中国经济网
国内首款eSIM手机落地!三大运营商已就绪,物联网世界
一年又一年……为何eSIM的发展总是不及预期?,物联网智库
是时候重新理解 eSIM 了!,物联网智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物联网智库”(ID:iot101),作者:Sophia,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