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调改进入深水区,我们提炼出五大核心战术
近日,福州仓山区远洋德呈乐堤港的永辉超市“胖改店”停止营业,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该门店张贴公告称这是“服务功能迁移”,将整合到周边门店及线上超市。值得注意的是,公告全文未出现“关闭”“停业”等字眼,仅以“服务功能迁移”表述,这一细微的措辞差别背后,折射出当下超市行业调改的谨慎与复杂心态。
图源:海峡网
近两年来,以胖东来为标杆的超市调改成为行业主旋律,从全国龙头商超到区域连锁,纷纷掀起学习浪潮。然而时至今日,调改进入深水区,成效参差不齐——有人成效显著,有人反响平平,也有人进退维谷。如何在这场调改浪潮中避免“死在黎明前”,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深水区的调改早已不是“换装修、加服务”的表面功夫,而是涉及定位、成本、团队、供应链的系统性工程。若想熬过“明天的惨”,等到“后天的美好”,必须摒弃“一步到位”的冒进思维,用“量力而行、精准施策”的战术稳步推进。本文结合行业案例与实践经验,提炼出五大核心战术,为商超企业在深水区破局提供路径参考。
01 小型化是深水区的“减压阀”
永辉远洋德呈乐堤港店的“服务功能迁移”,本质上是一次“大店收缩、小店补位”的调整——将商圈大店的服务拆解到周边公园道店、奥体店等中小型门店及线上仓库承接需求。这一动作背后,藏着商超调改深水区的第一个关键战术:放弃“大而全”的执念,以小型化降低运营成本,贴近消费场景。
近两年来,不少商超在学胖东来的过程中,陷入了“大店=标杆”的误区:盲目扩建或保留较大的门店面积、增加品类SKU宽度,试图复刻胖东来“一站式满足”的体验。
但现实是,胖东来的大店模式建立在“区域高市占率+高客单价+低租金成本”的基础上,而多数商超的商圈大店面临三大压力:一是租金成本高,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门店租金占营收比重可达15%-20%,远超胖东来的租金占比;二是客流分散,电商分流与社区小店崛起,让商圈大店的“虹吸效应”持续减弱;三是运营复杂,大店需要更多的人力、物流支撑,单店人力成本比小店高30%-50%,一旦客流下滑,成本压力立刻凸显。
反观小型化门店,恰恰能规避这些痛点。以盒马超盒算NB、奥乐齐为代表的社区门店,面积多在500-1000平方米,租金仅为同区域大店的1/3-1/2;运营上聚焦“生鲜+高频快消”,SKU控制在1500-2000个,比大店少60%以上;场景上贴近社区或次级商圈,步行10分钟可达,完美匹配消费者“日常采购、即时需求”的痛点。
因此,调改小型化战术的落地要点是:
1、选址优先“社区+次级商圈”:避开核心商圈的高租金陷阱,选择入住率超70%的成熟社区、学校周边或次级商业街,保证稳定客流;
2、品类“少而精”:聚焦生鲜(占比40%-50%)、民生快消(粮油、日化占30%),砍掉低频高价的家电、服饰等品类,减少库存压力;
3、功能“轻而便”:打通“线上到家+线下到店”核心功能,但不盲目增加餐饮、儿童游乐等重投入项目,避免成本失控。
调改小型化战术的本质是通过“化整为零”降低单店风险——当大店扛不住时,小店的灵活性能快速承接需求,既保住了客群,又减少了损失。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正是深水区调改的“安全垫”。
02 摒弃“一步加薪”,分阶段激励
学胖东来的过程中,“高福利”是最容易被模仿的表象,也是最容易让商超“翻车”的陷阱。胖东来的“月薪8000+五险一金+带薪年假”,背后是其单店日均营收远超同行的盈利支撑;而多数区域商超单店日均营收不足,若盲目跟风“一步到位”加薪,只会让现金流快速枯竭——某中部区域商超去年学胖东来将员工薪资从4000元提至6000元,仅半年就因人力成本激增30%,导致3家门店闭店,员工最终也因失业陷入困境。
调改深水区的团队管理,核心不是“比谁福利好”,而是“比谁能持续给福利”。分阶段、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才是既能稳定团队,又不让企业承压的“定海神针”。这种战术的逻辑是:将“加薪”转化为“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动力”,而非单纯的成本支出——员工通过努力提升门店业绩,企业再从增长的利润中拿出部分回馈员工,形成“业绩增长→薪资提升→团队更稳定→业绩再增长”的良性循环。
某浙江区域连锁商超的实践颇具参考意义。前年其启动调改时,没有盲目加薪,而是制定了“三年阶梯式激励计划”:
·第一阶段(1-6个月):基础薪资不变(4200元),新增“门店营收达标奖”——若门店月营收同比增长5%,全员额外发放500元/人;
·第二阶段(7-18个月):基础薪资上调8%(至4536元),新增“顾客满意度奖”——通过线上问卷收集顾客评价,满意度超90%,额外发放300元/人;
·第三阶段(19-36个月):基础薪资上调12%(至4704元),引入“股权激励”——对服务满2年、业绩突出的店长,给予门店利润分红权。
实施1年后,其员工流失率从25%降至8%,门店营收同比增长18%,既避免了“一步加薪”的成本压力,又通过“分阶段激励”绑定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福利提升的速度,要与企业盈利增长的节奏匹配——胖东来的高福利是“结果”,而非“起点”,商超调改不能跳过“盈利积累”直接复制“福利终点”。
03 拒绝“盲目跟风”,做好精准定位
永辉“胖改店”的争议点之一,在于其既想服务商圈的流动客群,又想做社区的“便民服务站”,最终导致定位模糊:商圈客群觉得“商品价格偏高”,社区客群觉得“距离太远、不够便捷”。这种“两头不靠”的困境,是多数商超调改失败的核心原因:盲目跟风胖东来的“极致服务”,却没搞清楚“自己的客群是谁、需要什么”。
调改深水区的竞争,本质是“定位战”——不是“比谁更像胖东来”,而是“比谁更像胖东来懂自己的客群”。精准定位的核心,是“三个匹配”:客群需求与商品匹配、消费场景与服务匹配、区域能力与成本匹配。不同的客群、场景,需要不同的调改策略,盲目复制只会“东施效颦”。
某四川区域商超的调改经验值得借鉴。其核心客群是成都周边区县的中老年家庭,消费特点是“注重生鲜新鲜度、对价格敏感、依赖线下体验”。因此,其调改没有学胖东来的“大店服务”,而是聚焦“三个精准”:
1、商品精准:生鲜全部从本地农户直采,每天早6点到货,标注“采摘时间”,价格比农贸市场低3%-5%;
2、服务精准:针对中老年不会用线上支付的问题,保留现金支付通道,安排专人协助使用自助结账机;
3、场景精准:在门店外设置“便民菜场”,每天早7-9点开放,吸引周边居民“晨购”,带动门店客流。
调改后,其门店日均客流从800人增至1500人,生鲜销售额占比达55%,成为区域内的“生鲜标杆”。这说明:精准定位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砍掉与客群需求无关的商品和服务,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客群最在意的点”上。胖东来的“极致服务”适合它的客群,而你的“精准匹配”才适合你的客群。
04 供应链为王,成本控制是“生命线”
很多商超调改时,把重心放在“门店装修、服务升级”上,却忽略了“供应链”这个核心——某北方商超花500万元翻新门店,增加了服务人员,却因供应链效率低,生鲜损耗率居高不下,商品成本比竞争对手高10%,最终因“商品价格高、品质不稳定”被消费者抛弃。这种“重门店、轻供应链”的做法,是调改深水区的“致命伤”:服务和装修是“面子”,供应链是“里子”,没有“里子”的支撑,“面子”再好看也留不住客。
调改的本质是“降本增效、提升品质”,而供应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路径——供应链的优化,能同时解决“成本高、品质差、损耗大”三个问题。胖东来的“高性价比”不是靠“低价促销”,而是靠“供应链效率”:通过集中采购、自建冷链、直采直供,将商品成本降低15%-20%,既能保证品质,又能让利消费者。商超调改若想“活得久”,必须把供应链优化作为“长期工程”,而非“可选项目”。
供应链优化的战术,应聚焦三个方向:
1、直采直供: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传统商超的商品流通链路是“农户/工厂→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商超”,中间环节越多,成本越高、品质越差。直采直供的核心是“跳过批发商,直接对接源头”,适合生鲜、粮油等民生品类。
·生鲜直采:与本地农户或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订单农业”模式——商超提前下订单,农户按标准种植,成熟后直接采摘送店,减少损耗。如永辉在福建的“农超对接”模式,生鲜直采比例达70%,损耗率从20%降至12%;
·快消直供:与区域内的工厂合作,定制“自有品牌商品”——如某区域商超与本地粮油厂合作,推出“商超专属品牌食用油”,价格比一线品牌低15%,毛利率却提升8%。
2、冷链升级:保障商品品质,减少损耗
生鲜是商超的“流量入口”,而冷链是生鲜品质的“保障线”。很多商超调改时,只注重“门店生鲜陈列”,却忽略了“冷链运输”——生鲜从基地到门店,若运输温度不稳定,损耗率会增加5%-10%。
·短途冷链:针对300公里内的本地生鲜,采用“冷藏车+保温箱”运输,确保温度控制在0-4℃;
·末端冷链:在门店设置“生鲜冷藏柜”,按品类分区控温(如肉类0-2℃、水果5-8℃),避免常温陈列导致的变质。
3、库存优化:减少滞销,提高资金周转率
调改深水区的商超,最怕“库存积压”——商品卖不出去,占用资金、增加损耗,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库存优化的核心是“以销定采”,通过数据指导采购。
·数据化采购:利用POS系统分析历史销售数据,预测商品销量,如某商超通过数据发现“周末生鲜销量比工作日高30%”,因此周末增加30%的采购量,减少滞销;
·动态清库存:建立“临期商品处理机制”——生鲜临近保质期2天,打8折;临近1天,打5折;当天未售完,捐赠给公益组织或派送给顾客,既减少损耗,又提升品牌形象。
供应链优化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续迭代”——胖东来的供应链是20年积累的结果,商超调改不能期望“一步到位”,但必须从调改初期就锚定“供应链为王”,逐步投入、持续优化,才能为调改提供“成本支撑”和“品质保障”。
05 数字化赋能,线上线下融合
很多商超调改时,仍把“数字化”当成“附加项”,如只做了“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的基础功能,却没利用数字化提升“复购率”和“客单价”。在调改深水区,数字化不是“可选动作”,而是“必选动作”——线上线下融合的核心,是“用数字化连接客群、提升体验、优化效率”,让线上成为“线下客流的补充”,线下成为“线上体验的支撑”。
数字化赋能的战术,可聚焦三个场景:
1、社群营销:打造“私域流量池”,提升复购
社区店的核心客群是“固定社区居民”,通过社群营销可快速触达客群,提升复购率。某社区商超的做法值得参考:
·建群分层:按社区建立“门店社群”,每个群500人,由店长担任群主,店员担任“社群顾问”;
·内容运营:每天早8点推送“当日生鲜特价清单”,中午12点推送“家常菜菜谱”(搭配门店商品),晚8点推送“次日预售商品”(如预订新鲜猪肉);
·互动转化:每周举办“社群专属活动”,如“满50元减10元”“邀请好友进群送鸡蛋”,带动线上订单增长。
实施6个月后,该商超的社群成员达8000人,线上订单占比从10%增至25%,复购率从30%增至45%。这种战术的核心是:把“一次性到店客群”转化为“长期社群成员”,通过高频互动提升粘性。
2、线上线下一体化:优化购物体验,减少流失
商圈店的客群多为“流动客群”,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核心是“减少购物环节的痛点”。
·线下体验:顾客在门店挑选商品,用手机扫码即可加入购物车,无需排队结账;
·线上延伸:若顾客觉得商品太重,可选择“线上下单、外卖配送”,门店直接发货;
·数据联动:顾客的线上线下消费数据打通,系统会根据消费习惯推荐商品,提升客单价。
这种“即买即走、线上补位”的模式,解决了商圈客群“排队结账久、携带商品累”的痛点,线上订单占比达35%,顾客满意度提升20%。
3、数据化运营:指导商品与服务调整
数字化的核心价值,是“用数据说话”——通过分析线上线下的消费数据,调整商品结构和服务策略。如某商超通过数据发现:
·线上订单中,“速食食品”占比达40%,因此在门店增设“速食加热区”,方便顾客即食;
·线下消费中,“儿童零食”的复购率高,因此在门店设置“儿童零食专区”,增加品类。
数据化运营让调改“不盲目”——商品调整有数据支撑,服务优化有顾客反馈,避免了“拍脑袋决策”的风险。
写在最后
永辉上述“胖改店”的“服务功能迁移”,不是调改的终点,而是行业深水区的“警示灯”——它提醒所有商超:调改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循序渐进的进化”。马云说“后天会很美好”,但“明天的惨”需要用正确的战术去熬——小型化降低成本、分阶段激励稳定团队、精准定位打造差异、供应链优化保障品质、数字化赋能提升效率,这五大战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组合拳”。
商超调改的深水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只有“适合自己”的路径。胖东来“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值得学习——调改的核心,永远是“围绕客群需求,量力而行、稳步推进”。不要羡慕胖东来的“后天美好”,而要专注于“把明天的每一步走稳”:今天优化一个供应链环节,明天提升一点顾客满意度,后天降低一些运营成本……当这些“小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天的美好”自然会到来。
别死在黎明前——因为黎明前的黑暗,恰恰是最需要战术支撑的时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联商网”,作者:云栖居士,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