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家公司,将麦克风卖给全世界500万创作者

晓曦·2025年09月05日 22:29
小众赛道进入大众视野,这家公司靠什么?

有这么一组数据:

中国有10.4亿短视频用户,也就是70%的中国人在刷短视频,人均每天有2.6小时泡在短视频里。

刷短视频的你,或许不会留意别在博主们衣领上的无线麦克风,但事实上,这个黑色小方块硬件,已经成为博主收音必备,并悄然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百亿市场。

QY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的数字无线便携麦克风市场规模达104亿元。其中,中国市场每年就能卖出去500万只麦克风。这一曾经的专业小众赛道,现已竞争白热化。2024年,中国的麦克风市品牌有450家之多。

不过,多极化态势下,近年来也渐有收拢姿态。其中的一匹黑马,是猛玛。

成立八年以来,猛玛品牌在丛林中脱颖而出——2023年、2024年,这家深圳公司已经连续两年无线麦克风国内销量第一,甚至力克数家海外老牌、高端厂商。而在海外市场,猛玛的业务已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的占比达到60%以上。

在产品品类方面,猛玛也在完成自我迭代。过去八年,是内容创作范式快速迭代的八年,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vlog、播客的发展,内容创作模式从PGC到UGC。而猛玛也一路从图传、通话起家,又实现到无线麦克风、直播相机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的扩展。

在刚刚结束的“九三文艺晚会”上,眼尖的观众也可以发现,猛玛公司(昊一源科技)赫然出现在了致谢名单中,他们的无线通话新品几乎是后台人员标配。

这家公司进入大众视野并非运气使然,背后的成功密码,源于他们过去八年在核心技术、产品、品牌布下的一盘棋局。

赛道小众,也要攀登“技术树”

在近期发布会上,猛玛的联合创始人Vincent罕见坦露了他的创业感想:大家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不攀登“技术树”,品牌会面临什么后果?他的答案是:没有核心技术壁垒,品质将无法保障,品牌必将陷入无尽的低价竞争。

HOLLYLAND猛玛联合创始人 Vincent

他的回答也恰好切中了中国科技品牌曾经的痛点。

2017年,当猛玛初入无线图传、无线通话领域时,行业被国际巨头把持,创作者缺少优质国产化选择;2020年,当猛玛切入麦克风赛道时,行业同样被RODE、森海塞尔等老牌厂商把控。巨头们依靠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沉淀,早已占据用户心智。

对于彼时的中国科技品牌来说,做巨头“平替”、或者贴牌,简单粗暴且短期有效,但长期很难真正弯道超车。猛玛不打算“跟随”,而是选择一条难且正确的路:用自研技术突破,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甚至反向输出。

通过多年的投入,猛玛从0搭建起一个近500人的研发团队,布局了220多项核心专利。此外,猛玛每年还将收入的20%投入研发中。

Vincent在发布会上概括,猛玛目前已经构建起一套覆盖无线传输、音频处理与成像算法的全链路技术生态——

在无线图传/通话等专业领域,猛玛是当前业内为数不多既能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又能够打造专业级大型通话系统的国产品牌,这是猛玛在国家级大型活动中被选用的原因。

而在专业无线技术的积累,也使其在无线麦克风产品的连接稳定性与流畅度优势明显。

不过,对于麦克风品类来说,解决声音传输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收音音质。当大量公司走“组装路线”的时候,猛玛自建专业声学实验室,联合多所高校和技术专家进行研发,储备了一系列自研音频算法技术,在AI降噪,声学优化等方面进行细致打磨。

比如,在猛玛最新发布的麦克风LARK MAX2上,猛玛的算法工程师将AI端侧模型用到了麦克风上。作为一款使用AI降噪的产品,它可以智能识别上千种环境噪声。此外,LARK MAX2实测支持48KHz采样率和72dB信噪比,也确保了广播级的音质水准。

除了在声学方面做技术布局,猛玛也在提升智能影像优化能力,用于他们的直播相机品类。过往,直播相机的痛点是,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光变化,做繁琐的参数调节。以猛玛最新发布的探境2直播相机为例,其自研图像融合与SAR AI图像处理技术,可自动识别场景并优化画质,彻底解决调参麻烦、依赖灯光的直播难题。

对众多像猛玛这样的中国企业来说,自研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之争。如今,猛玛的产品已经进入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设备卖向全世界500万创作者,在不少市场甚至压过海外老牌。

这背后,靠的不是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机海战争,而是由技术壁垒带来稳定体验与差异化竞争。

做一个“听劝”的品牌

在构建技术壁垒之后,更关键的一环是,怎么做好产品,落到用户。

“用户选择猛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听劝的品牌”,知名大V影视飓风Tim直言,“猛玛的工程师真听你说话,他们真听,真去做。”

其实,在如今无线麦克风技术快速迭代、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做一个“听劝”的品牌并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投入更高的时间成本、人力投入和研发经费。

但为了将“听劝”落到实处,猛玛搭建了一套与用户共建产品的机制。猛玛副总经理曹雪峰,细致分享了在内部,产品如何实现从0到1——

首先,在在产品研发的前、中、后各阶段,猛玛会构建一个用户的“需求池”,除了公司的产品经理会和大量用户密切沟通产品的定位、功能,“调研思维”也渗透在销售、服务、营销等各环节。曹雪峰将猛玛比喻成一个“喇叭口”,永远对外敞开。

当然,单单做到“广听”,并不够,因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需求和痛点,并非全部,在冰山之下,还有很多难以觉察的隐形诉求。为此,猛玛的产品经理、研发人员还会“扮演”用户,反复使用产品,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去“听懂”用户,弥合用户思维和产品经理思维之间的代沟,挖掘隐形需求。

深度理解用户只是第一步,更难得是将用户的诉求真实落地,甚至超越期待。而这恰恰是猛玛过去一路过关斩将的成功密码。

猛玛新近发布的LARK MAX 2,或许可以用于印证这些产品思路。

比如,猛玛的产品经理在与创作者交流时发现,传统的监听耳机容易出现缠绕的现象,限制摄影师行动,打断录制节奏。对于这一痛点,猛玛很快便在麦克风中研发了无线监听功能,能够实现100米内、25ms的超低延迟无线监听,大大解放了摄影师。

另外,过往的传统降噪基本是“强弱”两档式调节,对此,用户普遍反馈要么效果生硬,对环境噪声过滤不足,要么损伤人声细节。为此,猛玛LARK MAX 2则设计了20档的无极调节,让用户可以像调节音量一样,精细控制降噪强度。

在落实用户需求之外,猛玛还敏锐发现用户未宣之于口的痒点。比如,过往大部分麦克风体积过大,品牌标识也过于显眼,容易干扰叙事。在其他品牌选择性忽视用户需求时,猛玛则在LARK M2和MAX 2上创新采用了反戴的模式,让品牌LOGO彻底隐身。尽管这种操作看似损失了一些自然流量,却赢得了大量用户的好感。如果你关注过雷军,余承东的直播,也可以发现他们也都用上了猛玛麦克风。

HOLLYLAND猛玛副总经理 曹雪峰

“我们最在乎的就是建议,得到反馈后,我们的工程师们、产品经理们,就会日夜兼程去突破,去满足用户的诉求。”曹雪峰深切表示,“每一条吐槽,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

“听劝”,使得猛玛的产品一切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这种对于用户的尊重感,最终将转化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美誉度。而一代又一代产品上的突破,也让猛玛从新人成长为无线麦克风的领军品牌。

如果说,过去的八年,猛玛更多是靠单点的产品竞争、技术竞争。未来,他们则会升维到以品牌为主的综合竞争,就像猛玛品牌宣布与他们的海外品牌HOLLYLAND合并,统一作战。

在Vincent看来,这正是一家公司在产品能力、核心技术等方面逐渐到位之后的必然结果,更是战略必须。

诚然,在全球化竞争中,只有好产品、好技术,并不足以形成持久的优势,品牌认知正在成为未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的重要护城河。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猛玛这家公司,可以发现这正是一家非常典型的深圳硬件公司,代表着中国硬件公司不断向前求索的缩影——

过去的八年,猛玛从替海外厂商做ODM代工起步,这正是大多数企业切入全球化的第一步;随后,猛玛开始攀登“技术树”,打磨产品,完成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而当产品和技术到达一定高度后,猛玛又以品牌立足,完成了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一跃,正如中国科技品牌逐渐在世界牌桌上崭露头角。

将视角拉宽,无线麦克风这一曾经小众的无人区,也逐渐有走向大众的趋势。

2025年,随着短视频逐渐走向“内容精品化”和“垂类深耕”,更多追求专业性的创作者愿意为无线麦克风设备付费。此外,在线教育、远程会议和现场演出等需求的拓展,也进一步延伸了无线麦克风的使用需求。

现在,这一赛道不仅吸引了消费硬件巨头公司躬身入局,还有一众跨界的选手,比如传统音频品牌、辅助摄影器材品牌、老牌麦克风品牌等等。

号角吹响了。Vincent最后谈到:“过去的八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小小的成绩,而这些,仅仅只是开始。”

+1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前不久,国内美容护理上市公司陆续已经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在消费低迷和竞争瑜伽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各大龙头的排名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前几年大火的美容护理品牌,谁能够持续霸榜?谁正在高歌猛进?谁已经掉队?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