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创意总被埋没?可能需要设计一个漏斗
你知道吗?超过95%的创意,在落地时都未能达到预期,甚至最终未能推向市场。其原因,并非因为它们缺乏潜力,而是因为缺少规范的流程。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需要一套系统化的创意流程,来筛选、打磨并推进那些最有潜力的构想。
一个设计精良的创新漏斗,在清晰的阶段关卡流程指引下,能帮助团队在每个环节评估创意,降低风险并让创新与战略保持一致。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高效的“创意流程漏斗”,从定义活动类型到设置评估关卡,让更多创意转化为可执行、高影响力的项目。
漏斗型的创意管理流程,通常聚焦于创新概念的早期阶段,是将新创意转化为创新项目的结构化方法。它引导创意经过特定阶段,从创意生成到概念开发、测试再到全面推出。每个阶段后都有一个关卡或决策点,在这里会根据既定标准评估创意。
这个漏斗能帮助企业及早筛掉弱势项目。只有那些商业逻辑扎实、客户导向明确且技术可行的优秀创意才能继续推进。这种机制既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能持续改进创意筛选和开发的方式。
而且,通过系统化方法,企业能优先处理与战略目标和客户需求相符的创意。流程中通常会有跨职能团队参与,带来多元视角。这让创意筛选和关卡结果更可靠,也更符合成功标准。
结构化创意流程漏斗的组成部分
结构化的创意流程漏斗,是一套可循环运转的系统,能够推动创意从最初的想法与概念萌芽,一路演进至新产品或服务的正式推出。其核心构成要素包含:界定清晰的各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关卡决策点、明确的评估标准以及高效的创意管理工具。这些要素协同作用,精准筛选出最具潜力的创意,助力其成长为真正的创新项目。
漏斗中的每个阶段都与创新流程的具体步骤一一对应,依次为创意收集、概念开发、商业案例创建、测试验证与落地应用。在每个阶段收尾处,都设有专门的阶段关卡。这些关卡作为关键决策节点,会从战略契合度、技术可行性与市场潜力三个维度,对创意进行全面评估与严格筛选。每个结果综合起来,最终形成“继续推进、终止、暂停或返工完善”的决策。
关卡流程包括结构化的关卡会议、评分工具和明确的评审职责。多方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跨职能团队的参与,能提升评估质量,确保整个项目计划保持一致,并减少评估中的偏见。
这种系统化的运作模式,为项目团队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引与结构化的工作框架。它通过在早期阶段及时终止弱势项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流程的持续迭代;同时保障那些通过层层筛选的优质创意,能够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并顺利实现规模化发展与价值落地。
一个健康的创新漏斗依赖于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创意的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者可以是内部员工或者跨职能专家,也可以是客户,甚至外部合作伙伴或供应商,他们都能够为创意漏斗注入多元且有价值的想法见解。
你可以在这些社群中开展定向创新活动或征集创意,鼓励大家围绕企业战略和市场调研洞见贡献新的创意。此外,焦点小组和客户访谈还能挖掘未被满足的需求,为优质创意的诞生提供动力。
从以下真实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一窥各大企业是如何利用阶段关卡流程来为创新加速,并进行透明化、结构化管理的:
毕马威:结合 AI 与人类创意生成
毕马威将AI与人类洞察力结合,大规模推动创意发现。而借助创意流程漏斗,他们通过结构化的阶段关卡流程筛选高潜力创意,将基于趋势的搜索与专家评估相结合。这让项目计划更具灵活性,并与战略目标紧密契合。
思科:“创新无处不在”挑战赛
思科的全球创新活动将数千个创意汇集到一个平台。结构化的阶段关卡模型帮助分类、评估和规模化创意,让全球员工在透明、协作的过程中连接起来。这项举措推动了文化变革,并建立了一套可复制的创新框架,其中包含明确的项目管理里程碑。
创新漏斗的五大阶段详解
在启动之前
在启动第一阶段之前,明确创意活动的类型至关重要。活动可以是开放式的(面向全公司)或定向性的(例如专注于可持续发展或成本节约)。根据关注重点和创新目标的不同,它们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从外部征集。
定义活动类型有助于构建创意收集流程,简化后续评估。它还决定了评审团队的构成,更能锁定需要验证的核心假设。这种前期准备既节省评审时间,又能避免阶段评审中的决策偏差。
阶段 1:创意收集与生成
漏斗从创意收集开始,鼓励员工、客户或合作伙伴分享原始创意。这一阶段注重数量与开放性,借助数字平台和专项活动,能够更便捷地触及广泛群体,捕捉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创意火花。
此时,关键在于激发创意而非过度筛选。你还可以按主题、目标或部门对创意进行分类或标签。这让第一关的处理更快,帮助评审者从相似创意中发现相关条目。
关卡 1:查重与匹配确认
第一阶段的关卡筛选如同一道滤网,确保创意既新颖又与活动主题契合。评审团队会进行查重,同时检验创意是否符合活动要求,确认创意解决了预期的挑战或目标。
此关卡的标准通常包括:
- 战略契合度
- 新颖性
- 与重点领域的一致性
结果选项包括:
- 接受进入进一步的概念定义
- 完善后重新提交
- 否绝并归档
- 此阶段节奏紧凑,由精干团队快速筛选创意,旨在高效过滤而非深入评估创意的商业价值。
阶段 2:概念定义与市场研究
在漏斗的这个阶段,选中的创意会被打磨成更详细的概念。团队需要定义创意的核心价值主张、潜在用户以及它如何满足真实客户需求。同时,借助初步市场调研来验证假设,并探索竞争态势与技术前景。
这一阶段需要团队成员提供更为结构化的输入,通常涉及产品开发项目或客户对接部门。此时,创意不再是抽象的建议,开始成形为潜在的业务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准确把握关键假设——如目标受众需求或使用场景——对于下一阶段的精准评估至关重要。
关卡 2:商业逻辑与吸引力评估
阶段关卡模型的第二关,旨在评估创意是否有足够价值进入商业案例开发阶段。相较于第一轮筛选,此阶段更为严格,通常需要汇集来自市场营销、财务及运营等多个领域的评审专家进行综合考量。
评选标准包括:
- 客户需求度(或称客户吸引力——它能否解决一个真实且紧迫的问题?)
- 紧迫性(现在是否采取行动的恰当时机?)
- 开发预算(资源是否到位或合理?)
结果选项包括:
- 进入开发阶段
- 继续完善概念
- 若风险大于收益或与目标不符,则予以否决。
阶段 3:MVP与开发阶段
在阶段关卡流程的这个阶段,概念通过打造MVP(最小可行产品)或早期原型变得具体化。其核心目的在于检验产品的基本功能、收集用户反馈,并验证创意的实际可行性。对于复杂项目或资源需求较高的产品开发项目,这一点尤为重要。
这一阶段可推动相关团队专注于快速开发和迭代,利用真实数据验证和完善假设。用户、利益相关者或测试市场的反馈为可能的改进提供依据。这个阶段关卡流程确保只有技术成熟、战略契合的项目才能进入规模化阶段。
关卡 3:可行性评估
阶段关卡模型的第三关,重点在于评估项目的可行性,确定创意是否具备大规模开发或上市的条件。这一关键决策点需要团队成员通力协作,从技术进展、用户反应/反馈及资源匹配度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检验。
评选标准包括:
- 技术成熟度(该解决方案是否稳定且具备可扩展性?)
- MVP成功度(在实际条件下表现如何?)
- 预算适配性(是否有必要追加投资?)
结果选项:
- 批准试点/上市发布
- 调整范围
- 若未达到性能或战略预期,则终止项目
阶段 4:创意落地与规模化
这一阶段的重心从验证转向执行。这一阶段涵盖解决方案的推广实施,通常以beta测试版发布为起点,收集最终反馈后再全面上线。对于大型项目,此阶段还需制定市场进入(GTM)策略,并协调跨职能团队达成一致。
项目管理在协调项目计划交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确保产品、营销和运营部门都做好准备。强有力的营销活动常伴随产品推出,助力提升市场认知与采用率。目标是确保无缝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商业化或规模化。
关卡 4:创意落地与规模化
这一最终阶段关卡将决定创意是否已准备就绪进行全面推广,或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评选标准包括:
- 市场就绪程度
- 团队协同度
- 交付能力
结果:
- 上市发布
- 延迟计划
- 或根据早期项目阶段的反馈和严格测试结果进行调整
阶段 5:结束创意漏斗,整合到产品和服务目录
一旦创意通过所有阶段评审,便进入最后一步——整合至现有产品或服务目录。这一阶段需与项目管理团队协同,统一交付时间表与资源规划。定向的营销活动可为产品发布造势,而竞品分析洞察则有助于精准定位解决方案。
这项工作能确保创新产生持久影响,并为未来项目提供借鉴。通过将经验教训反馈至前期阶段,能强化整体创新流程。这一持续循环机制随时间推移,将助力实现更智能、更快速的创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洪杉,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