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暴跌707.55%,“老兵”南都电源,以亏损换空间?
01
昔日新能源龙头——南都电源上半年交出一份亏损成绩单。
近日,南都电源发布了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39.23亿元,同比下滑31.67%;净利润亏损2.3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25.48%,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5亿元,同比暴跌707.55%。
据悉,这南都电源是继2024年全年巨额亏损14.97亿元后的又一份业绩下滑答卷。
财务数据显示,从2020年起,南都电源就开始亏损,2020至2023年南都电源的净利润分别为-2.811亿元、-13.70亿元、3.327亿元、3598万元,公司累计亏损额已达30.11亿元。分季度来看,南都电源一季度营收11.39亿元,同比骤降61.81%,亏损2.66亿元。相比之下,二季度的营收高达27.84亿元,环比超200%,但二季度却只盈利3385万元,虽然减少了亏损,但仍比去年同期下降67.0%。
资料显示,通信后备电源起家的南都电源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创立之初聚焦于铅酸电池,主要应用于通讯运营商备用电源等领域,后续相继开拓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储能等领域。2015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上市前其通信后备电池市场国内市占率第三,海外市占率在国内企业中排名第一。
随后成为国内数据中心铅酸备电领域的头部企业,与双登、圣阳共同占据行业80%以上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上市之后到2019年,南都电源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受铅价波动影响,毛利率和净利率有一定的波动性。而到了2020年,随着电动自行车用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南都电源此前重注收购的南都华宇、长兴南都长期处于亏损,铅酸电池业务成为拖累其财报的出血点。
面对持续失血的民用电池业务,南都电源在2021年加速新能源转型,强化锂电和储能业务布局,同时剥离民用铅酸业务,将资源集中投向储能战场。目前,南都电源已经形成”储能+资源再生+固态电池”三大核心板块,构建了覆盖海内外的产品矩阵。
事实上,转型是当下南都电源的主旋律,而其业绩亏损也与其业务转型密切有关。
自2021年至今,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从躺着赚钱到如今的“赔本赚吆喝”,储能行业演绎过山车行情。作为储能赛道的押注者,南都电源无法摆脱产业周期的影响,近年来业绩迅速下滑,2024年预亏12亿至15.6亿元。
眼下,产能过剩,价格杀跌,储能行业深陷“不卷即死”的淘汰赛。在此情形下,作为储能赛道的押注者,南都电源也无法摆脱产业周期。因此,该公司正加速锂电转型,确立了大容量锂电池的发展方向。
这一转型战略也体现在了财务表现上。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的主要收入并非来自电力储能业务,而是通信与数据中心储能业务,收入达到了18.9亿元,同比增长34.09%。不过,毛利率上却出现了高达10.21%的下降,为12.32%。
与之相比,南都电源的电力储能业务的收入则出现了18.46%的下降,为9.47亿元。但在毛利率上,却是其所有业务中最高的,达到了27.11%,同比减少了3.77%。
在上述业务之外,该公司的资源再生业务在收入大降65.74%的同时,且为负毛利率状态,具体则为-5.52%,同比减少2.58%。不过,整体来看,该公司的毛利率还出现了小幅增加,同比增加了1%,但也仅为11%。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储能业务的毛利出现了小幅下滑,但27.11%的毛利率依旧亮眼,与一众行业头部相比都不落下风。
事实上,这与南都电源在储能业务上主动实施的战略选择有关。
从2022年开始,南都电源在业绩报告中多次强调“战略性筛选订单”策略,通过主动放弃利低的储能系统集成项目,转而聚焦高附加值的锂电产品与解决方案。包括在2024年的业绩快报中也进一步强调了“选择性放弃低毛利订单”的策略。
这种经营策略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营收规模的阶段性收缩,但显著优化了整体盈利结构。
不过,目前该公司正在着手推进锂电池扩产项目。南都电源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华拓二期4GWh锂电池电芯产能建设、扬州10GWh集成产线建设有序推进。
南都电源执行总裁兼董事高秀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南都聚焦大储市场后,目前围绕以‘锂电为主,铅电为辅’的方针打造自己的产业链闭环。储能应用方面,公司以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为主投建电芯基地,锂电池电芯现有产能约11GWh,在建锂电芯产能为6GWh;新型电力储能领域,公司现有产能为14GWh,在建产能约30GWh。”
长期看,在储能赛道上,南都电源能否平衡市场规模和利润优化,仍需结合行业竞争态势和公司后续动作进一步观察。
02
与此同时,南都电源也在押注固态电池以求新的增长点,并敏锐捕捉到AI算力革命催生的新风口,正加快全球数据中心储能赛道卡位。
“数据中心业务订单饱满,固态电池量产成本有望低于1元/Wh。”南都电源执行总裁高秀炳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相比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均有革命性突破。尽管固态电池实现真正产业化尚需时日,但行业内对于固态电池实现产业化的预期正逐渐趋于统一。据GGII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南都电源固态电池是氧化物技术路线,目前研制的是小容量固态锂电池,采用软包产品结构,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循环寿命2000次,目前已通过挤压、短路等安全性能测试,均达到国标要求。
目前固态电池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在布局固态电池的A股上市公司中,除南都电源外,氧化物技术路线的代表还包括赣锋锂业、上海洗霸等;宁德时代、比亚迪、恩捷股份、亿纬锂能和国轩高科等企业则采用的是硫化物技术路线。
虽然业内对固态电池技术的前景普遍看好,但无论是技术成熟还是市场营收还有待时日,况且押注这一赛道的也并不止南都电源一家,风口之下,谁能起飞,犹未可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南都电源多次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固态电池业务对公司2025年业绩不产生较大影响。“固态电池只有在投资端有商业价值,到时才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在前述媒体采访中,高秀炳曾表示,业内在固态电池产品的开发进度应该差不多,行业的规模化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力。目前,公司需要结合客户需求寻找合作的应用场景。
同时,针对数据中心储能这一块,南都能源也在持续发力。
在半年报中,南都电源透露,针对数据中心对后备电源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的痛点需求,其开发设计了第三代高压锂电产品,该产品采用浸没式液冷方式,可实现锂电池在数据中心高密度备电应用场景下100%不起火,不爆炸。针对算力激增推高数据中心能耗,提供“储能+备电”解决方案,破解数据中心用能困局、推动绿色算力建设。
但就像押注固态电池一样,抢抓AI风潮的公司也并不止南都电源一家。
如老牌电池企业圣阳股份同样在加大数据中心业务,已经中标世纪互联、中联大数据、合盈数据等第三方数据中心项目,入围阿里巴巴数据中心电池白名单,实现了数据中心市场份额快速增长。此外,该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已成功入围4家全球知名电信运营商和铁塔公司短名单并实现供货,高压UPS锂电产品也中标多个东南亚数据中心项目。
在比如马上要成功登陆港股的双登股份,其储能产品已累计应用于阿里巴巴、京东、百度、万国数据、秦淮数据等数百家数据中心,海外产品也已应用于肯尼亚Safaricom、挪威电信、蒙古峰会国家IDC等国际客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3年双登股份在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供应商中,出货量排名第一,市占率达10.4%。
财报显示,上半年南都电源通信与数据中心储能业务虽然收入达到了18.9亿元,同比增长34.09%,但毛利率上却出现了高达10.21%的下降,为12.32%。
显然,这一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剧。
说到底,AI这波风口给储能企业带来的机会确实不小,但怎么才能稳稳接住这泼天的富贵确实是一个问题。
03
另外,虽然南都电源多年来一直在收缩回收业务,但这一板块的转型也并非一朝一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都电源的再生铅业务的毛利率已跌至-11.02%,2024年同期为-4.53%。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吨再生铅产品,南都电源就要忍受超一成的亏损。南都电源的再生铅产品业务也从最开始的切割似乎逐渐变成“止损。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再生铅产业目前处于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环保税负加重与回收补贴减少,显著推高了合规经营的成本;同时,原生铅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也大幅挤压了再生铅的盈利水平。”
另一方面,财报也反映出南都电源仍面临较高的债务压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总负债达到145.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0.04%,其中短期借款占比较大,流动性承压明显。尽管经营活动现金流有所好转,但债务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在面对巨额亏损和债务压力情况下,南都电源正在筹划赴港上市。
今年4月,南都电源正式宣布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预成为又一家储能行业的A+H公司。南都电源此举的目的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为公司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但考虑到公司目前的亏损状态和高负债,赴港上市能否成功仍存在不小的疑问。
另外,即使公司通过赴港上市来筹集资金,以缓解财务压力并支持未来发展,但能否成功融资并实现长期盈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当前南都电源的储能、锂电池和再生铅等业务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尤其是锂电池和储能业务虽然有所增长,但毛利率的下降影响了整体盈利水平。与此同时,再生铅业务的急剧下滑,也给南都电源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总体来说,南都电源面临的转型挑战依然严峻,但在储能和锂电池领域的潜力也不容忽视。若能够有效应对短期的困难,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突破,并且在港股成功上市,从而获得一笔资金进行扩大公司有竞争力的业务,那么南都电源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预见能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