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重卡困局:四起合作背后的虚假繁荣
氢能重卡“四起合作”被指虚假繁荣,行业仍困于“用不起、加不了、不适用”三大死结。
9月至10月密集落地的四起合作——未势能源联姻巴西IPT、河北燊能携手一派氢能、美锦能源对接山西山水水泥、智卡科技联合云韬氢能,并非产业爆发的信号,而是氢能重卡行业在成本、基建、场景三重困境下的主动突围。这些合作撕开了行业“伪繁荣”的面纱:表面是技术输出与生态构建,实则是对“用不起、加不了、不适用”核心痛点的被迫回应。
01
成本无解:政策依赖难掩商业缺陷
氢能重卡的商业化死穴始终是成本,单台车售价100万元的门槛(补贴后仍需90万元),是同规格柴油车的三倍以上。四起合作中,企业都在通过产业链绑定分摊成本,但并未触及根本。
河北燊能与一派氢能引入熔盐储能的“风光储氢”模式,宣称将制氢成本压至市场价以下,但这一说法建立在全国绿电电价稳定保持在0.3元/千瓦时以下的理想前提下。现实是,我国东部氢能消费区风/光电年发电时长不足2000小时,离散式制氢装置开工率较低,实际成本远高于测算值。更关键的是,储运和加注环节的成本漏洞仍未补上——20MPa高压气态管车运氢成本随距离陡增,200公里运输成本与叠加加注环节的固定成本,终端加氢价格仍难低于40元/kg。
美锦能源在山西的尝试更具代表性。依托当地氢能货车高速费全额补贴,但这种下降高度依赖政策输血。一旦补贴退坡,按当前加氢站的运营成本计算,单台车年运营成本优势将瞬间消失。所谓“规模摊薄成本”,本质是把技术成本转移给了政策兜底。
02
基建死循环:站少车也少困局何解?
“无处加氢”的基建困境,在合作案例中被巧妙回避,但数据不会说谎。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仅500余座,且多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示范城市,对于跨省物流网络而言杯水车薪。更尴尬的是,现有加氢站普遍面临运营负荷不足的问题——行业平均负荷率不足30%,建站增速已进入低平台期。
未势能源选择与巴西IPT合作,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方LabH₂实验室拥有70MPa和35MPa两座加氢站,这在国内非示范城市尚属稀缺资源。而河北燊能规划的“制储加用”一体化,虽瞄准“1+X”加氢站布局,但受制于建站审批规范缺失、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等问题,落地周期难以预估。我国加氢站建设所需的高压压缩机、加氢枪等核心设备,仍较大程度依靠进口,导致目前单站建设成本远高于普通加油站约300万元/座的价格,进一步抑制了资本投入积极性。
这种“车少站亏、站少车难”的循环,在四起合作中均未找到破解之道。即便是隆基氢能与燕山钢铁的合作中,企业自建加氢站的模式也仅能满足内部需求,无法形成社会化服务网络。
03
场景困局:离了温室就趴窝
智卡科技与云韬氢能联合开发18吨定制翼展车,标志着行业终于承认“通用型产品行不通”的现实。此前氢能重卡多在示范项目中“表演”,脱离真实物流场景导致实用性不足。
云韬氢能的“云擎130B系统”将续航与载重进一步提升,精准匹配城市干线物流需求,这背后是对“载重-续航-补能”三角关系的反复权衡。类似的场景适配在工业领域更为迫切:燕山钢铁运营的上百辆氢能重卡,仅用于内部原材料运输,因为短途固定路线能规避加氢站不足的问题;山西山水水泥选择氢能重卡,也源于其运输路线固定,用氢需求稳定,可通过企业自建加氢设施解决补能问题。
但这种场景适配仍属“小范围试验”。我国重卡物流业务中,跨省长途运输占比超50%,这类场景对加氢网络的要求远非企业合作能满足。所谓“场景化解决方案”,目前还只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04
前景迷茫:修补无力,难破坚冰
四起合作勾勒出的,是氢能重卡行业“局部优化”而非“系统性突破”的现状:未势能源出海是为寻找技术验证场景,河北燊能的储能结合是为降低制氢电价依赖,美锦能源的场景绑定是为争取政策红利,智卡科技的定制开发是为规避基建短板。
真正的破局需要三个前提:其一,绿氢成本平均降至25元/kg以下,这需要电解槽技术突破与绿电规模化落地的双重支撑;其二,加氢站审批政策松绑,推动制氢加氢一体站规模化建设,将终端加氢平均价格压至35元/kg以下;其三,形成“车企-能源商-物流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替代当前依赖补贴的单一模式。
这些合作案例的价值,不在于展示了多少可能性,而在于暴露了行业的真实处境:氢能重卡的商业化,仍需跨越技术、政策与市场的多重关卡。现在的每一步尝试,都只是为那个尚未到来的临界点积蓄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赵嘉楠,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