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报告中的一种新岗位形态

王智远·2025年08月28日 08:03
谁能最快学会和「智能代理」协作?

8月26号,国务院发了一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

我特意把原文下载下来仔细看了一遍。说实话,文件里内容特别多,产业、消费、治理、国际合作都有。

外面已经有不少解读,大致看了下,挺好,但空泛,换谁写都差不多。老实说,想知道文件里写了什么,用AI跑一遍总结就够了。

那么多段落里我最关注的一句话是:「探索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

01

注意用词,是「工作形态」。这意味着。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承认:未来的岗位不只是AI辅助,还会有不少被AI替代,甚至直接由「智能代理」来承担。

过去十年,官方常见表述是「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核心逻辑还是:AI赋能。

这次不同,直接把AI放进了劳动市场,承认岗位、组织结构可能被改写。

这是一个很强的信号:政府在官方层面第一次把AI当作劳动市场的正式角色来看待。换句话说,AI有可能被定义成一种「准劳动者」。

如果真被认可为工作形态,那它可能会进到企业的用工统计里,甚至,影响社保和税收的计算方式。

放到国际对比里看,这就更特别了。

美国、欧盟AI政策,更多强调伦理和风险,比如:如何防止AI滥用、如何保护就业,中国这份文件却在提前做另一件事:

我们要主动设计一种新秩序,所以,这就是我关注它的信号之一:未来的就业市场,正在为「智能代理」预留位置。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在 2025 年的这个时间点?智远主观认为,把过去几年AI的发展拉开时间轴来看,会发现三个叠加的背景。

第一,技术门槛真的下来了。

去年到今年,大模型和智能体(Agent)的进展非常快。以前我们说AI要替代岗位,更多还停留在「概念炒作」上。

现在,哪怕是小团队,也能用现成的模型搭建一个智能代理,让它在实际工作场景里跑起来。

从写代码、写文案,到帮忙做市场调研、跑流程审批,智能代理已经在一些岗位上表现得足够稳定。

拿我来说:

最近经常要处理Excel表格,做一些结案报告、数据统计。过去这些活儿,一行行改表头、算数据、插链接。

现在干脆直接把表格扔给AI,用对话方式,让它一步步搞定,最后生成一个初步报告,基本差不多修一修就能用了。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找我一起想创意。我把背景和思路丢给AI,它先打破一些常规框架,再补充想法,结果效果还挺好。

所以,过去我们讨论「AI会不会替代人」时,更多是设想;到了今天,是一个能落地的雏形。

02

其二,就业结构压力越来越现实。

这两年,说实话,大家找工作的感受都挺明显,岗位少了,卷的人越来越多,大厂机会没那么多了,很多传统岗位也在缩,根本不像以前那么稳定。

与此同时,AI带来的冲击已经开始了。比如:设计师,一个会用AI的设计师,可能能干掉三五个普通设计师的工作量。

做运营、做市场分析的也一样,会用AI的人效率翻倍,结果就是:少数人凭借AI越混越强,大量中间岗位反而被挤压掉了。

政府当然要未雨绸缪。要完全放任市场自己演化,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AI冲进来,一批岗位很快消失,很多人被迫转岗甚至失业。

所以,文件里干脆把「智能代理」写成一种「工作形态」,背后意思时:

别把它单纯看成「岗位消失」,我们要把它重组,换个名字,变成一种新形式的劳动。

说白了,这在帮社会提前打个「预防针」,与其被动挨打,不如直接承认AI会改变劳动市场,然后,把它纳进新的框架里。

说到这,就不得不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了。

AI 这波浪潮,大家都在抢位置,美国的讨论焦点,更多还是风险;所以,强调立法、强调伦理;欧盟更狠,直接搞出《AI法案》,对高风险场景层层限制。

简单说,他们先把「刹车」踩住,担心车失控;中国这边选择一条主动定义的路:先承认AI会改写劳动市场,然后,再提前把规则写好。

这是一种制度竞争。谁先定义劳动市场的新秩序,谁就有更大的话语权。到时,除了比技术、算力,还要比谁的制度更能容纳「智能代理」这种新物种。

把这三点放在一起,就大致能理解为什么偏偏在 2025 年,这句话会被放进国务院文件里。

03

那如果「智能代理」真成了新的工作形态,它会带来什么具体影响?智远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一,对产业。

过去我们说「人机协作」,主要停留在工具层面。

说白了,用一套软件来提效,或者用一个系统来自动化一些流程;「智能代理」真能替代岗位,那企业里的角色分工会被彻底改写。

我举个近的例子:

企业服务赛道,钉钉、飞书、企微三家打得很猛。它们过去偏「工具型」,日程、会议、表格、审批,帮你把流程跑得更顺。

现在演变是这样:第一步,大家先在原有工具上加上AI,做到更高效自动化,比如:会议纪要能自动生成,表格能自动计算。

第二步,AI加上去以后,开始再叠一层「Agent」。它像一个聊天窗口,你直接甩指令:帮我定个行程,整理会议纪要,建个待办清单。

这时,协作模式就变了:人和智能代理一起工作。说白了,一种新的「混编模式」。

想象一下,以前一个助理帮你安排日程、做会议纪要、跟进任务,现在可能被一个Agent搞定;而且,它还能跨不同的工具,把背后数据和流程都自动串起来。

久而久之,一个团队里,除了人与人的配合,还会习惯性地把代理当作「虚拟同事」。

再往前看一步,可能出现「智能原生企业」。什么意思?

从一开始,企业就没有完整的人力架构,而是以「人机混合团队」为基本单元。比如,一个创业公司,创始人带着五六个智能代理,就能跑出过去几十号人才能撑起来的业务规模。

这会带来两个显而易见的变化:

一,效率的提升会远超想象,二,行业边界可能被重新定义。很多过去靠人力堆起来的壁垒,会因为代理的普及被打破,到那时,企业比拼「人才+多少个代理」的组合能力。

产业层面变化是公司运转方式被改写,而落到个人,岗位可能彻底变样了。

以前总觉得,一个人是一个岗位,有了「智能代理」之后,超个体就来了。

什么是超个体?一个人+N个代理,打包在一起变成一个更强的单位。

比如,一个设计师,以前要自己熬夜改十版方案;现在他只需要定调子,把风格说清楚,让几个代理各自出稿,然后挑出最好的做修改。

这种趋势,会发展成,会用代理的人,战斗力像开挂;不会用的人,很快就会被边缘化;换句话说,人借助代理,会越来越强。

04

产业在变,个人在变,制度层面一定也会跟着变。虽然还没看到具体的设计,但问题已经摆在那儿了:

社保体系会不会调整?以后养老、医保这些,还能单纯按人头来算吗,还是要考虑「人+代理」的组合?

别忘了,文件里不只提了就业,还有「智能陪伴」「健康助手」这些场景;当岗位被重新定义时,我们的观念是不是也要跟着变?

比如:

以前说「努力工作」,指亲手完成了多少事;可在AI时代,会不会变成「你带着多少代理,产出了多少成果」?以前强调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今天是不是也得重新审视?

文件里那句话:「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转变」,其实在提醒:

未来的挑战,是我们的思想认知要迎来一次新的改造,甚至诞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

这些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我看到了,不知道是好还是坏,也许根本没法用「好坏」来衡量。可以确定,我们必须学会和AI协作,把自己升级成一个「超个体」。

我没有贩卖焦虑,我们讨论「智能代理」时,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未来社会的一个角落,人类和AI共生的社会,可能正在悄悄到来。

当然,也没必要过于悲观。

毕竟,每一次技术浪潮到来时,我们总能在混乱里摸索出新的秩序;关键是,谁能最快学会和「智能代理」协作,把自己升级成「超个体」,谁就能在新秩序里先站住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1
5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有关营销、科技、AI的一切。

下一篇

长视频交出上半年短剧成绩单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