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退30进,美妆IPO风向变了

青眼·2025年08月27日 11:12
珀莱雅拟H股上市,美妆行业资本化冰火两重天

8月26日,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珀莱雅)发布公告,宣布其正在筹划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至此,今年已有4家美妆相关企业启动“A+H”双地上市计划。

与此同时,中国美妆行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化浪潮。据青眼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3家美妆相关企业成功上市,30家美妆相关企业正在竞逐资本市场,覆盖品牌、原料、代运营等多个环节。然而另一方面,行业出清也在加速——2025年以来,至少有9家企业面临退市或终止挂牌风险。

一边是IPO热情高涨,一边是“退市潮”愈演愈烈,可以说,中国美妆资本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冰与火”的激烈变奏。

5家美妆相关企业被强制“退场”

2025年过半,美妆行业的资本市场已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退市潮”。

据青眼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至少有9家化妆品相关企业面临退市/终止挂牌风险。其中,普利制药、龙津药业和九有股份为A股退市企业;森语集团、幸美股份、林森生物、雅莎股份、创健医疗和欧佩股份则为新三板摘牌企业。

从原因 来看,今年已离场或即将离场的9家企业,主要可分为主动申请退市与强制退市两大类。而在强制退市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因财务类违规及信息披露违规两类情形导致的退市。

其一,因财务造假、财务不达标等财务类原因被强制摘牌。

例如,普利制药与九有股份均涉及财务造假从A股强制退市。据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普利制药在2021年及2022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合计10.29亿元,占该两年披露营收总额的31.04%;虚增利润总额6.69亿元,占比高达73.83,已构成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九有股份虽因“净资产为负”和“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直接触发退市,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背后,是湖北九有扣非净利润连续七年为负,累计亏损超5亿元,存在系统性财务造假。据证监会查明,2020-2023年,合计虚增营业收入约4.23亿元、利润总额近亿元。其中2022年和2023年虚增营收均过亿元,占当期披露的营收比例均超40%。

龙津药业则因为业绩不达标而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据龙津药业发布的终止上市公告披露,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非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触及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其二,因信息披露违规导致的强制退市类型。

例如,幸美股份、森语集团则是因为“信息披露违规”。4月30日,幸美股份未按时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违反了相关规定,被终止挂牌;森语集团亦未能按照规定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且主办券商已无法与其取得联系,最终,森语集团股票于今年5月6日被停牌。

可以说,这5家美妆企业被强制退市,清晰地传递出当前资本市场的监管导向:入场门槛与持续监管要求正在持续提高。企业若缺乏持续经营能力、规范的治理结构以及透明健康的财务体系,将难以在资本市场中立足,甚至面临强制出清的风险。

4家美妆相关企业主动“离场”,三家出现归母净利润下滑

除了涉及强制性退市外,也有不少企业选择主动退出资本市场,例如林森生物、雅莎股份、创健医疗、欧佩股份共计4家企业均为主动申请在新三板终止挂牌。

其中,林森生物、雅莎股份两家公司在公告中均提及“为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公司经营管理,降低公司营运成本,提高决策效率”。欧佩股份则表示摘牌系基于“公司业务发展及战略规划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已摘牌的创健医疗于去年初启动上市辅导,同年11月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今年1月的辅导公告披露拟冲刺北交所,4月进入创新层,但至7月却突然申请摘牌。其在公告中解释,该决定系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及公司自身战略发展的整体规划”。

那么,企业为何选择主动退市呢?

有业内人士告诉青眼,一般情况下,企业选择主动退市,可能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维持上市成本过高、约束过多;其二,上市估值过低。

该人士指出,“上市企业往往须承担持续的合规成本、信息披露压力以及公众公司治理等多重约束,若这些制约远大于上市所带来的益处,企业便会倾向于退市,以换取更高的决策灵活性与经营自主性。”

谈及估值因素,他补充道,“上市对于企业最大的价值就是更容易去融资,例如能够通过定向增发持续募资,或通过发行股份进行并购而不用现金,但如果估值水平长期偏低,导致上市带来的资本增益和品牌效益无法覆盖其成本,或者难以支撑企业战略发展需求,那么上市价值就不大了。”

此外,青眼进一步调查发现,这四家主动摘牌的美妆企业里,仅欧佩股份在营收和归母利润上保持稳定增长,其余三家在归母净利润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以雅莎股份为例,2024年其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12.17%,达到1.2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两年下跌,同比大幅下降26.31%,录得1304.84万元,创下自挂牌新三板以来的最大降幅。因涉足重组胶原蛋白领域而备受关注的创健医疗,2024年营业收入微增1.82%至2.88亿元,但其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50.84%,为3382万元。

与此同时,林森生物更是自挂牌以来业绩剧烈波动,盈亏频繁交替,经营状态不甚稳定。据其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继续下滑,仅实现625.22万元,同比下降38.10%;归母净利润仍未扭转亏损局面,亏损101.12万元,经营困境愈发显著。

整体而言,主动退市不失为一种“战略调整”,本质上是一种权衡利弊后主动规避更大风险、谋求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30家仍在竞逐资本市场,美妆资本市场上演“冰火两重天”

一批企业被资本清退或主动退出的同时,不少企业也在加速入场,今年以来中国美妆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化爆发期。

据青眼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发稿,今年已有3家美妆相关企业成功上市,另外,至少有30家美妆相关企业正处在上市进程之中。

这33家美 妆相关企业里,覆盖了品牌、原料商、代运营商等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可以说,整个产业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资本市场。

从企业类型来看,品牌商及品牌管理企业以11家的数量位居首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市的三家企业朴荷生物、Pitanium Limited、颖通均为品牌商,其中颖通为港股“中国香水第一股”。与此同时,林清轩、谷雨、植物医生、绽妍等一批国货品牌,也正积极尝试登陆资本市场,寻求品牌价值与资本动力的双重提升。

紧随其后的是原料商,至少9家原料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进击资本市场。例如,有“多肽原料第一股”之称的维琪科技,以及冲刺“角鲨烯原料第一股”的宜春大海龟,均展现出技术领先性。

品牌商和原料商占据大头,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下资本偏好转向:从追捧“流量故事”到青睐“科技故事”和“品牌故事”。

从拟上市或已上市地点上来看,港交所无疑是最热门上市地,共计为13家,其中华恒生物、天赐材料、若羽臣、珀莱雅四家均为筹划“A+H”两地上市。

企业纷纷奔赴港股,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化的双重驱动。自2024年起,中国证监会推出5项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同年10月,港交所联合香港证监会宣布优化上市审批流程,提升上市效率。

进入2025年,港交所进一步推出多项便利上市机制,例如设立“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类企业提供更顺畅的上市通道;今年8月1日,港交所还将“A+H”上市发行人的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降至10%,或相应市值达30亿港元即可,显著增强制度灵活性、降低企业上市门槛。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添了一把“新柴”。

此外,今年以来,港股新消费板块领跑全球,恒生指数一季度大涨15.25%,吸引了不少资金和企业的关注,这一行情为企业上市提供了有利环境。值得一提的是,毛戈平成功从A股转战H股的经历,也为寻求上市的美妆相关企业带来了新思路。

可以说,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上市机制不断优化以及市场表现强劲的多重利好之下,港交所正成为越来越多美妆企业资本化的优先选择。

此外,穆棉资本&内向基金合伙人孙婷婷曾告诉青眼,“港股的国际化程度高、境外投资者基础稳健,有助于企业融资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能见度,特别适用于有出海计划的国货美妆品牌。”

例如,珀莱雅在公告里披露其赴港上市原因系为“加快珀莱雅的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发展,增强珀莱雅的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珀莱雅的综合竞争力。”

一边是退市“淘汰赛”不断加剧,一边是超30家企业的集体冲刺。这场两极分化,本质上是资本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进行投票,完成对行业的一次全面“压力测试”和“价值重估”,是市场的“淘金”过程,也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开始。

这也意味着,美妆行业正告别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那个仅靠营销烧钱和流量红利就能“蒙眼狂奔”的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看重企业内生价值的新时代——唯有坚守长期主义、产品力扎实、品牌认知清晰,且具备持续盈利能力和规范治理的“三好学生”型企业,才能真正获得资本的青睐,行稳致远、穿越周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眼”,作者:梨子,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阅读量第一的化妆品行业媒体,向世界讲好中国化妆品故事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