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为何成了互联网新战场?

星海情报局·2025年08月26日 20:36
香港终于进入“包邮区”了?

中国内地的互联网大厂,正悄无声息改变着香港。

“限时99,全港包邮!”

“全港比价!买贵就赔!”

“电器30日内包退!180日内有坏换新!”

……

商场大屏、扶梯左右,被内地互联网大厂的广告霸占。

印象中充满港风的街道、美女、‌TVB,一下子都变得陌生而遥远。

恍惚之间,它仿佛再也不是曾经那个赛博反差感拉满的国际大都会。

而在广告牌的背后,京东、美团们正抢注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从前几年的“港人北上”,到这次的“大厂南下”,香港的互联网生态,有了新的生机。

内地大厂,“卷”入香港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曾拥有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巅峰30年”。

然而在那之后,香港被极高的人力成本和金融、地产业的繁华双向拉扯,进入衰退。

它就好比热度日减的艺人,想“再就业”就要有些新技术。

所以港人对街道风格的“大陆化”,反倒习以为常。

因为内地的互联网平台,早就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比如支付平台Alipay和WeChatPay,背后的开发团队就来自蚂蚁和腾讯。

而这一轮,内地大厂们一改往日沉默作风。

京东主打时效碾压。

观塘、葵青、沙田、元朗、港岛,分别坐落着它的5个自营快递中心,这让港人们体会到了别样的中国速度:最快4小时达。

美团的拿手戏,是补贴。

此前香港的外卖配送系统,会无差别惩罚每一个不爱做饭的宅人。

比如你点一份外卖,平台要收5元配送费,送餐小哥要拿20元小费,如果是台风天,还要再加50元。

假如你一日三餐点外卖,一个月光各种服务费就超3000元,餐钱还要另算。

用户买了服务,外卖小哥却并没多赚。

因为香港的街道,有的太堵,有的太窄,当地还不允许双轮电动车上路,外卖员要么骑摩托车或自行车,要么当“步兵”跑着送餐,比内地辛苦很多。

矛盾最激烈的地方,恰好是美团的发挥空间。

它一边给外卖员发高薪,步兵最多能月入2万港元,骑手3万5。

一边给平台用户疯狂发券,新用户“首单满150减100”,下过单“满200再送200”。

双向补贴、雨露均沾。

用户数蹭蹭上涨。

在此前,香港外卖业被英国外卖平台Deliveroo和德国平台Foodpanda二分天下。

但只用了6个月,KeeTa单量的市占率就达到了30.6%,超越Deliveroo。

转年3月,Foodpanda也被打落马下,只能位列第三。

这背后的逻辑,当然不仅是砸钱这么简单。

互联网大厂是懂人性的。

美团抢滩香港市场,把“高成本获客”包装成“十亿激赏”,把“高薪招聘外卖员”美化成社会保障。

只要滤镜背后是实在的便利,就当得起本地人的追捧。

被消灭的用户痛点,转化成订单流水,香港也就从一个试点城市,变成重要的战略市场。

就在前几天,京东宣布完成对佳宝超市的收购。

那是一家有着35年历史的香港老牌连锁超市,在全港有90家门店,是洞察港人生活和消费的重要窗口,可以帮京东更快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闭环。

线上线下相结合,改变发生在不经意间。

当港人的生活与我们相似,香港也会与内地更亲近。

华企APP们,为何来得如此迟?

资本,是嗅觉最敏锐的猎人。

在互联网大厂南下之前,内地的资本早已闻风而动。

2015年,内地资本在港股市场的市值占比约为35%。

而今年,这一数值已经攀升至47%。

就在上个月,港股日均交易额2629亿港元,其中内地占比46.7%,是2023年同期的近3倍。

相比于资本的手速,互联网大厂们显然是慢了。

这是因为,内地大厂南下进军香港,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在使用端,居民要有需求,大厂要能服务,供需饱满、体验优越。

二是政策上,大厂要能走出去,香港也要能接得住,实现高效的双向奔赴。

落实到具体的场景,就是资金环境、数据网络、人才配套、基础设施……诸多要素,缺一不可。

所以对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只有内地与香港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南下才有更多胜算。

2016年,国内首次提出“大湾区”概念,经过了几年的摸索、试点,我们终于在2019年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的顶层建设,带动一系列具体政策的落地,终于推动内地互联网大厂们,启动了南下的计划。

简单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两地兼容的电商支付系统。

内地互联网平台进军香港,首先要先解决支付兼容问题。

不然香港同胞从京东买一提卫生纸,还要等资金去欧美转一圈。

因为2018年9月起,香港实施“转数快”系统,与内地的“人民币清算系统(IBPS)”不兼容,要通过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在纽约或伦敦这样的枢纽进行一番转换,手续费就高达1.5%。

这就好比香港人说粤语,我们说普通话,互相听不懂,那就只好从西方请翻译,虽然麻烦,至少可以沟通。

别说,在几年前,香港人从内地的购物网站买东西,就是这样的画风。

想喝几杯内地的网红奶茶吧,都不如自己去深圳走一趟方便:

香港西九龙到深圳北的高铁,只要18分钟;到深圳福田更快,只要14分钟。

但在《纲要》的推动下,2025年内地6大行协同香港6家银行,合作推出“跨境支付通”。

接入该系统后,港人的钱不用走复杂流程,等待时间被缩短至分钟级,手续费也只有汇款金额的0.05%。

那还等什么。

内地的“618”、“双11”,全都能走起。

第二个,是数据传输提效。

作为互联网企业,数据和算法是平台运营的重要支撑。

就拿美团来说,每个订单都要分配外卖员、计算优惠、规划路线、统计时间……

要照顾好用户体验,就要依赖内地的算法、算力。

所以2018年美团到香港开展业务,就搞了一条与深圳直连的数据专线,将香港数据脱敏后传回内地,计算后再送回香港。

同样是只解决了“能用”的问题,但港人们用得不爽,平台方投入的成本也很高。

2024年后,《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协议》正式实施,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在标准流程下传输,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体验好了,美团、京东、淘宝这样的企业,就能通过补贴、包邮、提时效等手段高效吸引用户,服务更多人。

期盼已久的规模效应,指日可待。

新引擎与新路径

站在香港的角度,它其实比内地企业更期待两岸的深度融合。

因为相比于京东、美团们的流量见顶、同质化竞争、价格战,香港的发展瓶颈与民生问题,更亟待解决。

来看这组数据:

2010年后,香港的GDP年增长率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而此后的15年,香港的GDP增速长期徘徊在5%以下,甚至在2019年出现了负增长。

这是一场长达二十多年的缓慢衰落。

回顾1960-198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崛起,香港逐渐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迁出,重点加码金融和地产。

这为后来的产业空心化埋下了伏笔。

此后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部分地区是内地一线城市的2-3倍。

你出门打车,起步价就好几十。

因为油价贵,27元一升。

便利店里拿一瓶矿泉水要13港元,红牛27元;

茶餐厅一个肉菜,轻松上百。

所以提高民生体验,就成了香港的重要课题。

在近几年两岸融合的政策推动下,香港与内地都在探索新办法、新路径。

一方面,香港与内地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可以为科技企业提供试点,香港也能承接产业、优化就业。

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

因为香港是右舵车,跟东南亚、欧洲的驾驶习惯相近,很多内地车企已经在香港建立分部,探索出海的落地方案。

比如比亚迪,右舵版海狮07、元PLUS车型,通过香港辐射英国、澳大利亚;吉利推出新式出租车,从商用渠道切入,渗透右舵车市场。

香港既然能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预备站,未来就可能是国产右舵车的摇篮。

随着内地互联网大厂南下,香港得到的不仅是城市便利,更埋下了前沿科技的种子。

今年上半年,DeepSeek出圈,互联网大厂纷纷接入。

强大的算法、算力,协助小红书接纳“Tik Tok难民”,支持网友跨国大对账,短期内快速实现中国文化的强悍输出。

当服务全球的机会之门被打开,香港就可以凭借繁盛的文化形态,为互联网企业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样本。

而身为基建狂魔,近几年中国的算力基建,也已经实现质的飞跃。

去年,长江存储的232层Xtacking 3.0架构NAND芯片量产。

今年,上海微电子的SSX800系列光刻机,已实现28nm制程国产化,5nm量子芯片专用设备进入Alpha测试阶段。

在全球贸易战的背景下,前沿科技是增长引擎,也是防御铠甲。

而区域间文化的水乳交融,正是对科技最好的承托。

结语:

曾经,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技术代差,来卡住我们技术发展的脖子。

甚至用阉割版、特供版的芯片,限制我们的科技产业。

但看似恐怖的算力、科技铁幕、贸易壁垒,不仅没有吓倒我们,反而让我们更团结。

内地与香港,从来就是一体。

不管企业大胆南下,还是香港承接助力,都是我们的内部升级。

即使缓慢,但福不唐捐。

两地融合最精彩的一幕,还远没有到来,更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36氪经授权发布。

+1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专注于储能电池及系统的设计研发。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