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新大脑来了,为什么大厂争先恐后给机器人做脑子?
顶级的卖铲人不止卖产品,更是制定行业标准、构建生态系统。他们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服务商围绕他们的“铲子”进行开发,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苹果的App Store都是生态建设的典范。
装上英伟达全新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后,人形机器人恐怕要说一句“我悟了”。
大张旗鼓预告后,英伟达终于带着人形机器人的新大脑走来了,AI性能暴涨7.5倍,算力飙到2070 TFLOPS,种种堪称炸裂的数据,让不少人惊呼这是属于人形机器人的“i Phone时刻”。
图片来源:英伟达
具体数据先按下不表,从最终结果来看,英伟达的新大脑Jetson Thor突破了物理智能,人形机器人可以直接通过生成式推理,来预判行动后果,并进行复杂工作执行。说人话就是,人形机器人理解了物理世界和工作流,给它一个工具和材料,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工作。
除了能理解、能推理、能自主工作外,该大脑的加持下,人形机器人整体工作速度也更加丝滑无阻。银河通用CTO王鹤曾透露,其G1 Premium机器人在采用Thor后,运动速度和动作流畅性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具身研习社曾近距离感受搭载Thor后,掌握了“漂移”技能,运动速度仿佛开了倍速。在搬运箱子时,在面对具身研习社的干扰也能精准识别移动后的箱子位置。
这就是人形机器人的“开悟”拐点。
英伟达积极布局具身智能,除了契合黄仁勋对未来物理AI的看好以及符合英伟达“卖铲人”的角色外,还精准叩响了另一条主线:大厂争抢给机器人做大脑。
无论是腾讯“不碰硬件”口号下推出的通用外接大脑,还是京东赋能机器人“对话”能力,大厂们都心照不宣的盯上了大脑。其背后原因既有借助优势补齐产业短板的战略布局,又有规避大规模投入风险的防守型策略。
这场人形机器人“脑力竞赛”的冠军席位,或许给大厂们腾好了地方。
英伟达的既要又要
先来看一组稍显晦涩的数据,看看英伟达是如何既要硬件的性能优势,又要软件的系统性升级。
Jetson Thor专为生成式推理模型打造,基于最新的Blackwell GPU架构,提供高达2070 FP4 TFLOPS的计算性能,比上一代Jetson Orin提高7.5倍,CPU性能提升3.1倍、能效提高3.5倍、内存容量提升2倍。和10年前相比,AI性能足足提高多达7000倍。
图片来源:英伟达
该机器人计算平台,可以在端侧完成实时处理高速传感器数据并执行视觉推理,在端侧设备上同时运行多个生成式AI模型,解决了机器人技术领域最重大的挑战之一:运行多AI工作流程,使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和物理世界进行实时智能交互。
此外,Thor能在200毫秒内给出第一个token响应,每秒能生成超过25个token。这个速度几乎可以支持机器人和人类的实时对话。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有望不再单纯依赖于云端,在端侧就能适应并完成复杂场景中的工作。
Jetson Thor还对软件下了不少功夫,使其实现实时应用对低延迟与高性能的需求,并支持所有主流生成式AI框架与AI推理模型,包括Cosmos Reason、DeepSeek、Llama、Gemini、Qwen等。
简单来说,硬件软件同时升级下,英伟达不再是给机器人装个芯片,而是让机器人有了一个能实时交互、实时推理的大脑,还能做到又快又稳。
这个值得好好享受的大脑美国起售价是3499美元,购买1000片以上量产模组的单价为2999美元,即日起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客户开放销售,中国售价尚未公布。
但国内公司中,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等都已经率先使用Jetson Thor。除了上述提到的银河通用外,优必选方面也表示其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 上已经部署NVIDIA Isaac Sim 及 Jetson AGX Thor。
图片来源:优必选
该大脑并不完全是专为人形机器人而生,英伟达方面表示Jetson Thor有望为各类机器人应用提速,包括手术辅助机器人、智能牵引车、配送机器人、工业机械臂及视觉AI智能体等。
而这也再次印证了黄仁勋的那句话,未来世界一切移动的物体都将是机器人。
大厂才配做大脑?
大脑一直被视为具身智能的顶层竞争。
没有大脑能力的加持,本体结构再优越也无法真正融入物理世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直接交互。连玩具都算不上,只能视为一个“手办”。但顶层竞争的含义不仅仅只是其含金量的代表,也是困难程度的代表。
毕竟,机器人本体的零部件可以靠手搓,但手搓一个大脑的难度完全不是一两个量级的跃升。
而这也为大脑竞赛的入局天然设置了巨大门槛,只有技术不够还要有资金支持,这也注定了现阶段大脑赛道已经成为“巨头游乐场”。此前,具身研习社在和本体厂商创始人对话时,其就提到未来能活下来的是融了很多钱的大脑企业,另一位创始人也持有相似观点,大脑最终将是大厂掌握话语权,因为从现阶段来看,本体厂商的账面资金还不足以支撑投入大脑的研发。
一方面,入局门槛高导致大脑成为蓝海中的蓝海,另一方面做好大脑不仅能绕过本体层面拳拳到肉的竞争,还能促进产业共繁共荣,抢夺未来话语权。因此,本就拥有技术基座的大厂自然顺水推舟的做起了大脑供应商。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具身智能平台Tairos(钛螺丝)。该平台主打“即插即用”,降低使用者的准入门槛,由模型算法和云服务两部分组成,模型层包含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大模型以及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云服务平台包含仿真平台、数据平台以及开发工具等。
图片来源:腾讯
搭载了Tairos的宇树机器人可以听懂并执行“到我身边来”的指令,还能看见、说清桌面上的物体。甚至还添加了时空记忆能力,能记得昨天在做什么。
京东则是主要提供大脑和IO输入输出交互能力。IO能力包括复杂噪音环境下的语音理解,儿童语言表达的精准理解等。已经接入JoyInside的机器人包括商汤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灵童念NIA-F01人形机器人以及众擎PM01等产品。在JoyInside的加持下,机器人能够自然和人类进行多轮次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入局大脑的腾讯和京东,并没有展现“商人”底色,一个谈着不商业化、一个不在乎营收,这和英伟达有本质区别。
无论是腾讯和京东的战略性布局,还是英伟达几乎展现了ALL IN 机器人的态度,现阶段大厂做大脑这件事,不仅仅是顺应时代呼唤,也是顺势抢占心智夯实“卖铲人”的角色。毕竟这部分空间潜力,远比做一个机器人更广阔。
顶级的卖铲人不止卖产品,更是制定行业标准、构建生态系统。他们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服务商围绕他们的“铲子”进行开发,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苹果的App Store都是生态建设的典范。
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技术要求,合格的卖铲人必须拥有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复制的核心技术。这可能是专利、复杂的算法或独特的制造工艺。并保持前瞻性的研发投入,他们必须比“淘金者”看得更远,提前布局下一代“铲子”。当淘金者还在用铁锹时,他们已经在研发挖掘机了。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持领先地位的生命线。
从产业视角来看,本体企业需要大厂的赋能通过更聪明的脑子加速机器人成为生产力的脚步,这是一条互相成就的发展路线。在多方参与者不同角色的努力下,或许我们已经离通用更进了一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具身研习社”,作者:吕鑫燚,编辑:狄鑫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