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WAIC看见了具身智能N种落地,和一个趋势
几乎所有的具身智能企业,都将大脑能力放到最高位置,或者换句话说厂商们已经意识到真正能落地的具身智能产品不仅要在身体上“耐磨”,也要在脑力上“耐耗”。
深度逛完WAIC 2025后唯有一个感受,各家具身智能企业都在证明:我们不是“花架子”。
7月26日,WAIC 2025如约而至,90余款形态各异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齐聚一堂。或是在现场大秀运控能力,颇有比武的火药气味;或是找到细分岗位,如做咖啡、做冰淇淋、分拣物品等,默默无闻开始干活;或是满场溜达广交机器人好友...
图片来源:具身研习社
总之各家都拿出了看家本领,仿佛在和观众表示“都不白来奥”。
这份热闹的景象让人感到恍惚,去年WAIC现场仅有十余家具身智能企业展出,且大多为静态展示。从一动不动到花式整活,不过一年的光景。
有趣的是,在展会上能明显感受到各家的共识。几乎所有的具身智能企业,都将大脑能力放到最高位置,或者换句话说厂商们已经意识到真正能落地的具身智能产品不仅要在身体上“耐磨”,也要在脑力上“耐耗”。
另一个共识不在展位的“面”上,而是参展商的“心”中。具身研习社和多位参展商沟通时发觉,家庭场景依旧是所有厂商心中的“终局”,但没有人敢给出明确应用规模,尝试、探索成为高频词。
除了终局共识外,抵达方式依旧存在分野,工业场景和零售场景虽交织落地,但又各有“小心思”。
工业场景中持续、多作业、协同工作正成为厂商的落地突围手段;零售场景正充分验证机器人的大小脑能力,并通过消费端的落地,加速关于移动、抓取、放置这类基本操作能力的数据飞轮转动。
当厂商为了“具身智能到底先用在哪”而博弈时,其并不是争个高下,而是共同探索可行性,所有参与者都在为整个产业的爆发积蓄关键动能,“落地为王”的时代已然开启。
有技惊四座的身手,还有长程操作的智慧
如果回想WAIC 2024的展商现场,不少机器人还困在玻璃「橱窗」之中,能展示舞蹈动作的已经是跑步前进的产品。但今年的展会,热闹在于每个机器人都有着十八般武艺,从花拳绣腿到工厂作业、零售值守,机器人「忙」得不亦乐乎。
会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展演类型,一种是本体肌肉秀,一种是大脑智商秀。
从效果来看,“本体肌肉秀”话题度依旧很高。这次大会站台围拥观众最多的机器人厂商展台为宇树科技,它将把机甲赛延续到了WAIC,这一展演背后是宇树机器人的小脑与本体能力的集中展现。
图片来源:具身研习社
“挤不进去”的景象不仅代表着本体运控演示依旧有新鲜度,还侧面证明,王兴兴曾说“赛事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场景”的可行性。
此外,智元机器人、星动纪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不少家企业也都推出了舞蹈等表演项目。其中,星动纪元新品星动L7在现场展示了“大人形”运控能力的新突破,身高170能做到360度旋转,还能丝滑跳个街舞。
除了跳舞外,千寻智能、擎朗智能还展示了另一种运控能力。千寻智能的Moz1表演了全身随意动作下,手臂依旧保持端水杯不撒以及S形极限压弯;擎朗智能则通过调酒、分发爆米花的工作展示双臂运控能力,精准取杯倒酒。
在运控能力展示外,厂商都意识到了「大脑」在泛化落地与场景落地中的核心作用,也只有突破「大脑」桎梏,提升泛化性和才能让机器人真真切切的成为新质生产力。不少厂商突出演示了靠「大脑」进行认知、推理、规划的长程操作展示。
比如搭载灵初智能Psi-R1模型的麻将机器人小灵,不仅在会前便与稚晖君、陈源培、胡宇航一起凑桌打麻将,在大会现场也随时迎战各路玩家。这背后考验的是灵初智能在开放环境中的长程CoAT(Chain of Action Thought)能力。相关负责人对具身研习社表示,打麻将是一项随机任务,能体现机器人的实时感知-决策-闭环能力。
此外优理奇、非夕科技的机器人能够学会制作冰淇淋整套流程;智平方的爱宝学会乐谱打鼓;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机器人能够在电控柜操作区自主完成开柜、点按旋钮、合闸等多工序的灵巧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自变量机器人在现场做到了告别单点指令,实现真正自主的工作能力。据具身研习社了解,基于自变量机器人自研的通用具身大模型WALL-A,机器人“小量”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学会自主制作香囊。透过现场演示可见,“小量”可以做到无惧复杂的声光环境,以及能在高动态密集走动的人群中,保持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根据观众喜好,自主拾取对应颜色的香包和香材内胆。
自变量机器人展台中家务整理区的机器人“小白”,能在客厅环境中自主移动,在未对周边环境进行任何建模的情况下,通过语义导航功能和视觉系统看到的实时情况,一边移动一边精准操作。
这是WAIC现场少见的,机器人基于模型完成一整套长序列复杂操作,在开放随机的环境里真正做到自主感知、决策与高精度操作。
无论是本体结构的展示还是大脑操作能力的演示,各家厂商都在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极限阈值”,以各式各样的落地方式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先用起来、跑起来、迭代起来,边用边成长。
工业和商业依旧博弈,共识为家庭是终局
当我们去追问这些机器人都要干什么活,是先入工厂还是先进入商业场景?这个行业内的共识也在这次大会中变得清晰。
一方面,我们看到开普勒机器人开启了连续8小时搬运作业直播;乐聚机器人展示了工业流水线上双机器人协同操作;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系列机器人能够完成完成电力检修、灯泡质检、物品封装;优艾智合的机器人矩阵能够覆盖生产、运输等多场景。
另一方面,计划年底扩展100家无人药店的银河通用展示了机器人的商超值守;千寻智能的全力控Moz1也能够稳定的完成饮品的取送与售卖;曾经在半马中取得亚军成绩的卓益得行者二号化身无人零售员往返货柜与前台;由睿尔曼生态伙伴小鹿机器人打造的零售店、前置仓将对接更多骑手。
图片来源:银河通用
工业场景和商用场景同时展现落地价值下,三种声音浮出水面:
其一是,当前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使得这两类场景均有落地的技术基础与市场空间。这些场景落地的脚步逐渐同频,厂商不再纠结谁先谁后,而是“我都要”。
其二是,在共同探索的同时,规划一条发展路径。例如,银河通用落地商用场景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工厂、车厂的作业场景,执行汽车零件SPS分拣。据了解,其目前已与奔驰、极氪等头部车企展开合作。
银河通用产品合伙人傅强表示,零售属于是机器人走进家庭场景前的过渡场景,相较于工业场景,零售场景的节拍强度没有工业场景高,容错率也相较高,且应用规模也较大。换句话说,零售是一个适合新技术软着陆的应用场景,能够有效过渡前期技术的发展,同时凭借无人药店、前置仓等应用,确保了拥有赚取利润的商业化可能。
其三是,专注单一场景做纵深,吃透场景。例如千寻智能的Moz1,可以精准完成桌面整理、扔垃圾、座椅归位、擦黑板等办公室场景全任务。随着大脑能力的发展,Moz1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进化成能思考的办公室助手。
虽然现阶段落地的方式各种各样,但凝聚在厂商心中的共识为:未来一定要走进千家万户。
不过,目前业内仍无定论何时才能迎来千家万户时代,但趋势已展露出来,在工业、零售场景承载之下,家庭场景中的机器人已被描摹出轮廓。
首先,能展现柔性物体操作能力的叠衣服场景已经被部分企业证明可行,其次避障、自主导航能力愈发成熟,表明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在家庭场景中,承担柔性物体操作作业以及丝滑穿梭在家庭场景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还有个微妙的点,即“安全性”。会展上,傅利叶亮相了新款人形机器人GR-3,柔软的材质和圆滑的设计以及灵动的双眼,使得产品更具“温度”,与浑身金属机器人的冰冷相距甚远。
傅利叶CEO顾捷对具身研习社表示,该机器人设计初衷是为了让人类“想亲近”,只有愿意和机器人互动,才是撬动康养场景的关键支点。由此观之,家庭场景或将从机器人产品“温情”“安全”的产品理念与技术的滋养中催生出。
当机器人在工厂里校准每一次抓取的力度,在零售店中记住常客的喜好,在展台前为孩子递出一支冰淇淋时,那便是家庭场景的碎片正在悄悄拼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具身研习社”,作者:彭堃方,编辑:吕鑫燚,36氪经授权发布。